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0020為什麼吃飯坐著吃代表文明

訓導主任在上個月(三月)的集會中宣導,中午用餐的同學們,不要站著吃、或拿著飯碗到處走動、或離開座位、蹲著食用,如此,才是文明
這幾週,代導師還算頻繁,就利用早自習的機會向同學詢問「有人去問過主任,為什麼吃飯不能站著吃?為什麼坐著吃就是文明呢?」
七(4/14)、八(4/12)、九(3/30)年級的同學沒人回答。
問「認同的舉手」,舉手的人認為老師說如此就如此吧。不過,這不明原因的認同不就是「迷信」
問「不認同的舉手」,不認同卻不問清楚也說不出所以然,為反對而反對,如此並不是好的現象。
你的答案是?



===========================================
我的答案是
文明的相反是野蠻,從野蠻來敘說也很好。看看流落街頭的野生動物,數天、數週、數月、數年無食物的情況下對飢餓的感受是強烈痛苦的、是難以忍受的。在看到、得到食物的那一刻,是失去理性的,只為了讓飢餓感消失。所以「飢餓的痛苦」令人「失去了理性」,失去理性就會有「粗暴」的行為,粗暴的行為不就是「野蠻」的象徵。
所以,在飢餓時食用了食物,滿足並解除了痛苦,令人在理智理性的狀態之下,並能充滿感恩的心情,這不就是文明的表現了。
吃飯時,坐下來,說聲「感謝食物讓我免於飢餓」,是很棒的自我教育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學業目標與人生目標

每每月考都會請同學們對各科科目做一個努力標準的預估;也就是訂立自己考試的目標。
目標,重要嗎?目標,非常重要。沒有目標就如游於茫茫大海之中,無立足之點;猶如漂於虛空中之塵埃,沒有歸屬之地。即使有了「方向」若沒有目標的連結,最終能否到達必定會產生疑惑。
方向,是朝向目標、目的的動力,沒有目標、方向的前進就無法盡情加速、充分發揮。
大目標通常高遠無邊,無法確立,也常帶給自己不小壓力,倒不如從小目標開始學習。完成任務就是完成一個目標,朝任務前進,就是動力、方向的啟動。每天的目標、任務在學生時期就是「完成回家作業」,習慣於達成小目標,大目標所需要長時間也就能駕輕就熟。
何謂大目標?人生的目標就是大目標。
人生有何目標?個人將其分為三階段。
一、學習與知識
二、感情與事業
三、未來與生死。

第一階段:學習與知識
這階段通常在一至二十歲,有人至二十二歲大學畢業、有人至二十五歲研究所完成或三十歲博士後,有人則是一生、…等。這是前人知識的學習,從小學習走路、用餐,再大些的國英數自社藝文等科目的學習、肢體協調體育的學習、情緒控制的學習、異性同性相處的學習、待人處世的學習、學習如何學習。

第二階段:感情與事業
學習到一階段後是就業階段是探究人與人相處亦是尋找伴侶的階段,目標就是感情與事業,努力在職場上及感情上的琢磨並運用第一階段所學致用之。也必能達到一定的標準。

然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目標不能相反;在求學求知階段尋找感情,不僅眾人反對,且多未能有結果,因為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做不適合的事。在感情事業階段而不追求感情事業,也會令眾人擔憂。反之,在年紀長再來為基礎知識來求知求學也難免事倍功半。

最後,未來與生死
在完成前二個階段再來開始進行,會顯得慢了、緩了。這目標應伴隨著出生後就開始的,因為它需要長時間的探索、經驗與研究,有其他目標時它需要一起存在,無其他目標時它就能專心一致的前進。

同學們,在學習與知識這階段要努力學習;學習知識、學習與異性相處而不輕易放感情,並研究未來及生命之議題。
訂定了正確目標,所經歷的人生也就更充實更有意義,才不致於「白走了這一遭」「空走了這一回」。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子女是父母要教的

今天(3/24)最後一堂課學生的態度令人大發雷霆,綜觀現在學校所反應出家庭教育的現象,家長在家中對自己的子女都不指導,故造成現在的社會亂象!
家長對子女
言行不教、禮貌不教、惜福不教、應對不教、感恩不教、助人不教、做事不教、尊重不教、生活技能不教、課業不教、…。
誰來教?動不動就
送才藝班讓老師教
送讀經班讓老師教
送佛學營讓佛祖教
送進香團讓宮廟教
送團契班讓基督教
送美語班讓外國人教
送武術班讓武師教
送安親班讓其他人教

自己生的自己不教,也因沒有指導無法教學相長,等到子女只有學習的動作,卻沒有學習的精神,最終看不起父母,而無奉養、反餔之心時,再來怪罪。
怪罪別人沒有教好,都是他人的錯,自己是為了家庭經濟在打拼,何錯之有?
身為父母的呀,生了,就要教
這是責任,這就是天職
不盡天職難以對上天交代
而在過程中的拿捏,就需要身為父母親的自行斟酌承擔了!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婦女節請教敏感問題

婦女節請教敏感問題
有些問題該問一下
1、生理性別認定是從何開始?
  社會性別認定是從何開始?
2、你覺得「自己」能認定性別在幾歲時?認定自己的性別因素是依據生理、社會、或其他因素。
3、當青少年心理發生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12~18(青少年青春期)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危機時,要如何引導?
例:男性,有女性化行為時,要引導為男性或女性
  女性,有男性化行為時,要引導為女性或男性
4、目前為同性的同志中,家中的狀況為何?父母具在?正常?繼父母?和諧?單親?失親?隔代?具家庭教育功能?家中長輩時常不在?感情的過程中順利與否?有挫折否?對自己外在相貌的認同度?
5、在同性婚姻中,對爸爸、媽媽的稱謂是否要更動?與親戚間的稱謂是否要更動?若要,如何更動?若有認養子女時,該如何稱謂?
6、性別平等在「教育」談到同性的相關議題時,要以何種觀點編制?異性的觀點?同性的觀點?多數人?少數人?
7、公司在雇用人員時,被雇人員是否該表明同性身分?  若該人員表明後,不被雇用時,公司是否會以此理由被視為歧視而遭處分。
若該人員不表明,雇用後,公司覺得不適用時,該人員是否可以此身分而不被解雇。
8、性別友善廁所?友善嗎?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215/613506.htm
...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0019「母校」的態度

教育的先後優先
這事是以前就常發生,但近來學校的集會,更是頻繁的談到學生回到國小母校所發生的事。
什麼事呢?鎮內小學的學校打電話來向國中的學校反應。國中生常到國小聚集,且會破壞環境、破壞設備、製造髒亂垃圾、在學校可隱身處抽菸、…等。而這些國中生通常是這國小的母校。
所以我的問題來了!
1、母校,應是學生感恩、感謝、感激、懷念之處,會回校破壞,該校的學校教育必有所不足。
2、國小老師對學生有六年相處時間比起國中老師與學生的相處時間更多更長,對學生的指導又是在可塑的最佳時期。在國小若養大了學生的「牛脾氣」,讓其到國中再讓國中老師來調教,這可是苦了國中教師。
3、國小老師對學生有認識,已有師生情誼。看到學生不好的行為直接指正訓斥有何不可,這機會教育錯失,不又是「養虎為患」了嗎?
4、基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不好好指導,只盼著學生快快畢業等到在另一個階段回到母校搞破壞時,再來指責別的學校沒教好。這和家庭教育似乎有雷同之處,不知是家庭教育影響學校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影響家庭教育。
由此看來,國小教育之前的幼兒、家庭教育,一定也是問題重重呀!
==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