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to社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to社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佳節思親。節日有啥意義?

發表在Dcard的文章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節日在任何國度、任何國家都有。它,有的真實古老,有的虛幻神話,它有意義嗎?它有存在的意義?

那是因為真正的用意已為人們所失。久而久之,忘卻其中的真諦。

這兒,就再來談談緣由何謂也!

==========

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是在1981年發起,時省主席為林洋港,用意在家人在為經濟努力之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團餐,而能共同用餐就是家庭凝聚之力。這是當時!

 

人與人的相處,有的日久生情,有的日久生怨,有的嫌鄰思遠,有的疏近親遠。這些人之常情,不管如何的對待。若心有嫌隙、有疙瘩,就無法坦蕩。溝通是方法,有的須明講,有的只需暗示,釋嫌、解節,也就柳岸花明了!

同甘共苦的相處是家人力量的凝聚,先後順序是「共苦」而能「同甘」。

單單的一人「苦」,而讓一群人「甘」,這就是誤解!

就節日而言,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國外也有聖誕感恩、嘉年華、遊行、…等。國外的就不談了,談一下較為熟悉的三節吧!

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它們的共同點是:

1、都有特別的餐點,餃子、棕子、月餅!春節的各項食品就更多了!

2、備料是需要長時間的、需要人力!

 

民以食為天,從食來連接人們之間的關係是便捷的,也最有效。

家人大夥兒在節日快到時,一起準備餐點,一起忙於備料、蒸煮、祭拜、…等。過程中的「共苦」就是凝聚力。

記得小時,不僅僅是自家人,它是連左鄰右舍的婦人們都會聚集在一起為節日準備這些食物的。是真的是在過節日!也還記得那年過年的貪嘴,在年粿剛好蒸熟時就來試吃,老媽以筷子挖了一小塊,因怕軟趴趴要掉下來用手指去接時的燙手,被大夥兒言語教訓,雖沒有大傷,但在心嘴兒都甜!

而若這些程序只是一個人來做,也就「毫無意義」了。累死了一個人、「苦」了一個人,其他人則是享用,「甘」了誰?又怎在過程中,有彼此的溝通,有共同的經歷,創造共同的回憶?

所謂的「團聚」也只是虛有其表的聚在一起罷了!

 

佳節過程有了經歷的傳遞、指導。

思親也就必然的了!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半澤直樹。劇中可以學到什麼?

發表於Dcard文章


我,其實不怎麼追劇!這部則是10集就一個段落,不算是那連綿不絕的連續劇。況,其中的劇情也有社會教育的意義!也因為第二部的關係,就看了這「第一部」。

內容果真是正向的,寫一下它特別的地方,也推薦觀賞。 花時間看劇,希望有所得! 主角傳遞訊息: 1、來自父親的教誨,知道了人與人之間,及人在群體之間的意義。並落實在工作及生活上。 2、人人都是重要的,不該輕視他人。 3、大團體是由每個成員組成,成員的每一份子都是團隊重要的螺絲釘。 4、在公司的事,不帶回家中。 5、以身作則,正向感染同伴,同事之間有積極的態度。 6、樂於助人,追求真相,對自己職分有充分的認知! 7、對朋友的作為及選擇有同理心。 8、不空想,實際去耕耘,去接觸,去探訪。 9、給與不法者懲罰但不趕盡殺絕。 ... 主角妻子遞訊息: 1、因為主角職業而選擇放棄自己喜好。(必需取捨的選擇) 2、與同事配偶間相處的應對。 3、為瞭解主角,探知其過去。 4、言語帶動家庭的氣氛。 ...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教育to社會,2/17日網路留言回應,亡鈇意鄰列子說

《列子.說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