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節日在任何國度、任何國家都有。它,有的真實古老,有的虛幻神話,它有意義嗎?它有存在的意義?
那是因為真正的用意已為人們所失。久而久之,忘卻其中的真諦。
這兒,就再來談談緣由何謂也!
==========
「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是在1981年發起,時省主席為林洋港,用意在家人在為經濟努力之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團餐,而能共同用餐就是家庭凝聚之力。這是當時!
人與人的相處,有的日久生情,有的日久生怨,有的嫌鄰思遠,有的疏近親遠。這些人之常情,不管如何的對待。若心有嫌隙、有疙瘩,就無法坦蕩。溝通是方法,有的須明講,有的只需暗示,釋嫌、解節,也就柳岸花明了!
同甘共苦的相處是家人力量的凝聚,先後順序是「共苦」而能「同甘」。
單單的一人「苦」,而讓一群人「甘」,這就是誤解!
就節日而言,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國外也有聖誕感恩、嘉年華、遊行、…等。國外的就不談了,談一下較為熟悉的三節吧!
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它們的共同點是:
1、都有特別的餐點,餃子、棕子、月餅!春節的各項食品就更多了!
2、備料是需要長時間的、需要人力!
民以食為天,從食來連接人們之間的關係是便捷的,也最有效。
家人大夥兒在節日快到時,一起準備餐點,一起忙於備料、蒸煮、祭拜、…等。過程中的「共苦」就是凝聚力。
記得小時,不僅僅是自家人,它是連左鄰右舍的婦人們都會聚集在一起為節日準備這些食物的。是真的是在過節日!也還記得那年過年的貪嘴,在年粿剛好蒸熟時就來試吃,老媽以筷子挖了一小塊,因怕軟趴趴要掉下來用手指去接時的燙手,被大夥兒言語教訓,雖沒有大傷,但在心嘴兒都甜!
而若這些程序只是一個人來做,也就「毫無意義」了。累死了一個人、「苦」了一個人,其他人則是享用,「甘」了誰?又怎在過程中,有彼此的溝通,有共同的經歷,創造共同的回憶?
所謂的「團聚」也只是虛有其表的聚在一起罷了!
佳節過程有了經歷的傳遞、指導。
思親也就必然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