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to家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to家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我父親的教職生涯傳達了什麼

以往而言今日是國父誕辰紀念日,也是寫寫感觸的好日子

父親去世逝去已一年半載多,回想其在南投醫院配合醫師放射研究治療,臨病時之痛還以嗎啡當緩和藥物的整個過程,是段為生命辛苦奮鬥的日子。或許離開時已經沒有真實或虛無的感知,主治醫師也對父親的意志並能配合二年多將近三年的生命力感到訝異。
這也是他留下給子女兒孫對生命力堅韌意涵的傳達。

原本曾在父親過世後、出殯前寫過一篇「生平事略」文,在出殯當天因為討論的過程中禮儀師事先沒有安排生平介紹的時間,也就沒有將準備好的這篇文帶在身上,臨時說要介紹時,也就無法提供,來不及。這篇文章前半部是從父親以往的自傳中抄錄繕打的,除此,另外再加上我五十多年與之相處的過程及個人的一些感想完成的。

現在想想,2004年父親曾要我處理標示人員名字的一張照片(如下),應該就是他引以為傲,能留下傳與子孫處世與處事的態度了。那是

父親參與了當時總統蔣中正民國57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實施,竹山延和國中的籌備及建設計劃,從二水國中調到此校當事務主任。看到當時他寫給其二哥(我二伯父)的信件,文章除了抒發其內心的壓力及責任外,也有許多的不滿在其中,寫日記的習慣也因此養成了。只是這日記的字潦草程度我是難以理解看懂的,或許是要防止他人的窺探吧!

建校初期,除了帶領著前二、三屆的學生一同將校園建立起來之外,所任的主任職還與經費有相關,之後為何沒有再續任這職務,或許與金錢、責任、壓力、良心、做事原則的關係。總總猜測雖不曾聽父親直接對子女們訴說,不過,在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發生大地震後就知道原因了。看到進入校門口橫著的那一棟創校當時建立的大樓還屹立著,其他建築;在這之後所建設的新大樓,大多數不是倒塌就是成了危樓,唯獨這棟最古老的三層樓沒倒,就能說明一切。

父親的性情,對處事真材實料的要求是無庸置疑的。不管他是不明官商往來回扣的禮數,還是不屑得此不義之財,偷工減料的事在他這兒是行不通的。這也是在校園建好之後的初期,男性教職員除了早上要上課外,晚上還要排班輪流守護校園安全的「值夜」,安全感是我在跟著父親到校園過夜時可以感受到的。

錢財是大家所愛,不義之財的取得本來對良心就是過意不去之事。而軍公教人員的貪污更是對全國人民納稅後賦與職務上的背叛。

想致富就不要當官,想當官就不要想著致富。也算是三歲小兒能言之,八十老翁難做到的事了。我父親雖不為官,職場上辛苦如他也做到了本分事。只是他退休後令人感受到終究有想著要致富的心境,然而走了之前這教職不能致富的前路又豈能達成心願。不過,能走在不能致富的路上,不投機取巧的動歪腦筋來謀財,也算是能對得起自己了。

我,感受到了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成功高中丟書本一事

以往也寫過,查了一下在2016/1/19日

這是在2023/05/02 即新聞: https://fb.watch/ki8DpBAiB4/



對於丟書一事,做這件事的想法,看來只是一時的痛快,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吧!
1、在學校就學,書本是父母親花了不少錢購買的一項物品,對支出的學雜費而言,書本占了不少的費用,況三年下來,上下學期的累積,加上參考書、試卷,都是家中的一筆支出。現在多數人的家中經濟不錯或許不在乎吧!

2、關於書本內容來說,金錢花了就要讓它值得,從中獲得多者金錢也就回本的多,不知有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全記得了?以往,書本還可以讓渡給親弟妹、學弟妹再利用,即使用不到了、不要了,將這些集中起來,看看現在回收的紙價,就算是一公斤2塊錢的價位來賣出,對於家中、回收者,也是好的。

3、書本,在就學階段透過它傳遞了學習的訊息,用功的學生在其中更花費了時間記錄,所謂「自己花了心血的物品」想必會多加的珍惜。而沒有花心血的學生,它也陪伴你三年的時間,是伙伴,在通過測驗前會在一起的伙伴,雖然測驗不是關關過關,但也不好在最後不需要它的時候,以這種「過河拆橋」的態度來對待吧!
也像另一種態度:學生從老師手中接過了不及格的考卷,與從老師手中丟出了不及格的考卷這兩種態度的區別。不喜歡別人如此,自己卻如此的作為。

4、有些事一個人做,或許不敢。但一群人做,即使自己認為不妥,也會因為人多壯膽而參與,自己是否真正思考過它的適切性、合理性、正確性,還是因為激情、盲目的跟風?所作所為於事後也找不到自己為何有此行為作為,依據更不得而知。想想,許多違法、不守規矩的事、不多就是「聚眾」才滋事?養成這種行為,尤其是在學校,好嗎?

5、若真的要有所不同?以高三的能力,寫個企劃書,例:「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找個扁擔將書本裝起來,在挑擔的狀態下比比看誰走得遠、跑得快,書多者?書少者?或者是設幾個關卡,答對者可以將此類書籍卸下…等。或類似的活動,這不是更好嗎?

做這種動作?
可惜了!學生!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佳節思親。節日有啥意義?

發表在Dcard的文章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節日在任何國度、任何國家都有。它,有的真實古老,有的虛幻神話,它有意義嗎?它有存在的意義?

那是因為真正的用意已為人們所失。久而久之,忘卻其中的真諦。

這兒,就再來談談緣由何謂也!

==========

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是在1981年發起,時省主席為林洋港,用意在家人在為經濟努力之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團餐,而能共同用餐就是家庭凝聚之力。這是當時!

 

人與人的相處,有的日久生情,有的日久生怨,有的嫌鄰思遠,有的疏近親遠。這些人之常情,不管如何的對待。若心有嫌隙、有疙瘩,就無法坦蕩。溝通是方法,有的須明講,有的只需暗示,釋嫌、解節,也就柳岸花明了!

同甘共苦的相處是家人力量的凝聚,先後順序是「共苦」而能「同甘」。

單單的一人「苦」,而讓一群人「甘」,這就是誤解!

就節日而言,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國外也有聖誕感恩、嘉年華、遊行、…等。國外的就不談了,談一下較為熟悉的三節吧!

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它們的共同點是:

1、都有特別的餐點,餃子、棕子、月餅!春節的各項食品就更多了!

2、備料是需要長時間的、需要人力!

 

民以食為天,從食來連接人們之間的關係是便捷的,也最有效。

家人大夥兒在節日快到時,一起準備餐點,一起忙於備料、蒸煮、祭拜、…等。過程中的「共苦」就是凝聚力。

記得小時,不僅僅是自家人,它是連左鄰右舍的婦人們都會聚集在一起為節日準備這些食物的。是真的是在過節日!也還記得那年過年的貪嘴,在年粿剛好蒸熟時就來試吃,老媽以筷子挖了一小塊,因怕軟趴趴要掉下來用手指去接時的燙手,被大夥兒言語教訓,雖沒有大傷,但在心嘴兒都甜!

而若這些程序只是一個人來做,也就「毫無意義」了。累死了一個人、「苦」了一個人,其他人則是享用,「甘」了誰?又怎在過程中,有彼此的溝通,有共同的經歷,創造共同的回憶?

所謂的「團聚」也只是虛有其表的聚在一起罷了!

 

佳節過程有了經歷的傳遞、指導。

思親也就必然的了!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病毒如此小,來襲豈知悉

敵暗我明怎防侵
是否潛入又知情
全軍覆沒快與慢
活命竟需如大地
計較此時計較彼
只爭早來與晚幾
何必潰敗自己家
寬容御敵不經意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教育to家庭,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述而第七21》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何這些事不用我們來說,也不需要我們來闡述?這些怪力亂神,原本就有。有人有感應、有人沒有感應。說出來的用意是何?是讓人恐懼?是讓人知道誰比較厲害?是讓人心中起漣漪?是讓人心不安?還是讓人心忐忑?不解!
那天,也許是岳母過世前一個禮拜,靜美說「他媽說角落那兒有亡魂,要她拜一下」「靜美拜了她媽很高興」。這件事一直延伸到現在!
我就想問「這是來帶媽媽過去的」「這是岳母精神不佳時的狀況」「這是什麼狀況?」「這到底是在胡扯什麼?」這無形的事,在這兒,有無誰能確定!
生氣的是,有誰會說這種事情況?你家中有鬼怪!
一、就算在這兒,
之前也相安無事,有任何的不妥嗎?
要請他們離開,請A師父處理,領完錢後,說處理好了。又問,又沒好!
再請B道士處理,收完紅包,說處理好了。又問,又有問題!
請C神父處理,給了銀兩,說處理好了。又問,又有問題!
請佛祖、觀世音菩薩、地藏古佛、關老爺、玄天上帝、媽祖、土地公、…等。都來一回,全省的分身如此多,這位代天處理的人士說好了,那位又說還沒有好,到裡處理好了嗎?好了還是沒好,到底誰說了算!到底誰說了算!到底誰說了算!
就算是真的此時處理好了,心中常常掛念這件事,是不是那時又要請它回來呢!處理真的有效,「法會」就不會一年辦一次,年年收錢。
再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它本來就有,沒有人說無。它本來無形、無處不在,也沒有人說不信。
但是,要說出來,請有本事處理它。沒有本事處理,就請不要說,因為它所造成的後果、困擾必定是永無止盡的。
二、不在這兒,
說一次、說二次、說三次,三人市虎,本來沒有的都引來了一堆。
也有人用這種方式,挑起別人心中的波浪起伏不安,沒有的事說成有,這不就是那些騙人財色的神棍所做的事嗎?
沒有的事,或許有人說,我有感應哦!你身邊有跟著二個。或者說,你家有三個!不知心中感覺如何?有些像在咀咒、有些像在唱衰。
就算沒有的事,但每天說、天天說,沒有的事,說到後來,我就不信,心中不會受到影響。
真的處理嗎?不是獻身,就是給錢!完後事情也是沒完沒了!

現在,我是戶長,這個「家」以我為首,守護這個「家」是我的職責,有事「要死也是我先死」,談論這種令「家宅不寧」,會導致「家破人亡」的話題,怎會讓人不氣憤!
重申「子不語怪力亂神」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教育to家庭,電影票電影院,親子感情聯繫

10/18日可以捐血,專程為了拿到免費贈送的電影票到南投家樂福旁去捐血,500C.C.拿到了兩張,期限到1030日止,要和小朋友一起去看,也只有10/2610/27日兩天,而27日小朋友說要已和同學約定要去逛竹山街上,就剩今天了。

早上,讓小朋友們完成功課,下午,在三點之前到了「南投大戲院」看「黑魔女2」,第一集其實在MOD有看過,印象不深,還好昨天晚上有看了四分鐘谷阿莫的短片回憶,對今天所看的內容才能接續並瞭解。

這片子也算是母女之間的情誼,與親情有關係的片子。靜美和我都暗自流下了眼淚,兩個小朋友也受到電影中「真心」「真情」「真性」的感動,這還是第一次讓我遞衛生紙給她們呢!




回想,從找到了岳母的兒子開始,我就一直再試著尋找以往的蛛絲馬跡,在岳母的言行中,也透露著一絲絲的訊息,對自己身後事的擔心「死後沒有人拜」問我可不可以設立牌位?她要去那裡?並一直強調我是「半子」。而令我生氣的是也會一直談到我和靜美結婚前,我父母親去提親時,他和我父母說「他是嫁妝」這種會令人當成是玩笑而又非玩笑的玩笑話。此時確異常的當真。我與他實際上並無血緣關係,談到這些事。靜美也為此而左右為難。

昨天,突然看到我的資料夾中岳母留下的「手尾錢」,真正透過儀式過程中留來下的「手尾錢」,就和靜美提議將我的這份轉給他的親生兒子,也讓它真的能發揮其護庇佑子孫財富「錢母生錢的功效」。也讓靜美重新寫過紅包紙袋,找個恰當時機轉送。

今天,靜美看到他媽媽留下的飾品,雖然大部分都在頭七總七時一同焚燒了,僅留下的少數七、八樣的物件,姊妹們也都分好選好拿走。靜美將他的那份拿出了二樣,準備要送給外甥外甥女,我也覺得這是很好的想法。新的稱呼「姑姑」「么姑」也算名副其實。

這也穩合了她上次上台北整理房子物品時「不執著」的想法

「媽媽花了很多錢、買東買西、買這買那。認為這好看、那好看,這值錢、那值錢,買了又買、沒用到的比用到的多,存放了好多東西。自己認為喜愛的,卻是別人不要的。結果,最後都被當成垃圾。丟掉,回收。」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20191022小弟與媽媽應對的想法


2019/10/22
晚上七點多,仍同往常,回頂林路老家看一下父母親。到時,媽說本打電話要叫我不用來,靜美說我已經出門。
媽媽說想睡了,我也說去休息吧我要回家,給十分鐘談話也好,但媽談到了下午和小弟的應對談話,不知不覺就過了半小時。
媽媽說星期二、五,小弟中午會回家吃飯,小弟本有請在家中照顧爸爸的印尼籍看護在煮午餐時煮得多些,現在想請這看護送飯去給他。也說「不用準備他的那一份,她自己可以處理自己準備。」並強調說「你們說好就好」「你們說好就好」「你們說好就好」。媽媽覺得困惑的是「為何如此回答,小弟會有生氣的回應?」
看來,小弟中午回家吃飯的用意,這個家體會不到。
家,是連繫情感、感情的地方,這種切割清楚,很怕你我有牽扯的話,傷害是很大的。感受力還算強烈的我,在十多年前還未搬出老家時,就曾被無數次相類似這種言語傷害過,不過,這不是此次的重點,就暫且不談。
單就下午這件事,在我聽來,
小弟回家,就是想和增進父母親與家人的情感、感情,關心就是在細微之中,親情就是在日常的相處中培養增進。而且,一周也就二天,撥找個時間就和家人吃吃飯聚一聚,想盡為人子女陪伴父母的心情,卻回收了這句「你們說好就好」令人覺得無情、與我無關、你是你我是我、不想與你有交集。
這些心情,或許是我的揣測,但,接收到這種言語,我,也說盡道盡了我的感受,若還是沒有辦法「輸入」對方的內心,那也只有再看著辦了!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婚姻導致遺產複雜

我媽說可以幫我問大阿姨
當初外公長男高整軍
是怎麼對她說的
讓大阿姨接受
高整軍丟給我們幾萬元
就解決了外公的遺產問題呢?
======================
======================



婚姻導致遺產複雜
這,複雜的婚姻關係子女間的關係。
不是我們後輩的過錯,不需我們承擔,
還要長期抗戰、打不完的官司
=====
父母親有複雜的關係,
若真為後代子孫著想,在臨死前
就會為我們立下遺噣,並托律師妥善安排。
=====
就我的想法
1、我們是理性的人
2、我們是和善的人
3、我們是簡單的人
4、我們是活著的人
5、我們是為了父母親著想的人

之前的事,不知你媽怎麼想的,
但,你小阿姨將你外公留下的錢
(除了手尾錢外),
以你外公之名捐了出去。
=====
星期六上台北,在整理台北物品時
你小阿姨也很有感觸
「媽媽花了很多錢、買東買西、買這買那
認為這好看、那好看,
這值錢、那值錢,
買了又買、沒用到的比用到的多
存放了好多東西
自己認為喜愛的,卻是別人不要的
結果,最後都被當成垃圾
丟掉,回收。」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教育to家庭,環境找出缺陷改變己力心堅

爭吵不休的父母、或有暴力、感受不到家庭的和樂與暖溫。
然於此中之孩兒;有善體人意乖巧慈善者、亦有暴力傾向桀傲不馴者
在平和樂麗的家庭之中,無有爭吵、紛爭,
然於此中之子女;有安享樂利理所當然者、有感動恩惠善受欲施者。
同一種家庭環境,卻有不同的思萌
環境,是讓人明白自己的特質
透過不同的環境,讓不同的人,發現自己心性的趨向
環境,可以造就。但沒有人可以因為環境而改變一個人

有云:時勢造英雄。
這其中不是只有「環境」,更有內力的驅動、改變的堅定

就如,有個具「起床氣」之人,環境吵雜令其於睡眠中被驚醒並具怒氣,
於此,這人瞭解了自己有「起床氣」
但並無法因為常常處於在吵雜的環境中,就改變這生氣的狀態。

(1)想要改變,讓自己不生氣。
(2)怒氣來時,學習控制。
如此才有改變的契機,
否則環境只是令其怒而更怒造就生發怒氣更甚的惡性循環罷了!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春節過年打掃用意?

學校每天有校園「打掃」,在放假前也有「大掃除」,但在每個農曆過年前除舊佈新的打掃,卻是很少家庭、家人動員或是瞭解其意義。
不知看倌對「打掃」這件事的看法如何?
我的問題如下:
1、學校學習的事物,應該落實在家庭中,若不落實在家庭中,學習是真的嗎?
2、打掃,有那位教師曾經「鄭重」吿知學生其意義?
3、「掃塵除垢」是修身養性的問題,學生知道嗎?兒女知道嗎?
4、「除舊佈新」的用意對子女、對學生的說明?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教育to家庭,小朋友學煮麵線





讓小朋友學會自己打理食衣住行的「食」,這是生物基本謀生能力,動物的謀生能力也重要,人們對生存能力的培養更是不可或缺!

學會自己料理吃的問題,父母親也能稍稍寬心呀!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家庭問題之三代同堂(含飴弄孫)







上圖左方的圖,看似「結構圖」又過於簡略、潦草,不清晰、板子小,難免令人誤會。再者,它也有些時間了,1994年,放大如右方的圖來看一下吧!這些個名字應該稍稍知道了吧!「賈寶玉、林黛玉」,沒錯,這是我在當年當時為了看懂這本「紅樓夢」巨著為其所做的家族譜,雖然此書內容已經忘的差不多了,但對其家中的興盛及家道中落之殘影仍稍有感覺。
它是「大家庭」中的代表,現已不再有如此龐大家族在一起,故不再提
=======================
大家庭中,雖都是最親的血緣、親屬之間,也有誰較為親近、誰較為不親近;誰關係好,誰關係不好;誰比較喜愛誰,誰比較不喜愛誰;誰對誰比較有好感,誰對誰比較討厭;…等。
然而,發生問題的不是平輩之間的不和互鬥。
而是,長者對後輩的應對,後輩對長者的進退。
由此,就可以看出一家的興盛衰亡與是否能和樂融融。

新聞報導:TVBS
連家鑰匙都沒!去10年遭惡劣對待 洗到一半被關熱水
上例新聞,大家庭人口複雜,不以大家庭為例,我也在留言回覆了我觀察的解答。
以下,單就以早期三代同堂的折衷家庭為何現在無法維持為例:
三代父、吾、子,我們單就男方來代表同一輩的人員(含女方)。以男方為例,非是只是單獨對男方而言,女方的母、吾、女亦同,或是穿插交錯的三個輩分的人員。
{祖、[父}、(子]、孫),兩兩是一個關係,
{祖、父}:在三代中我有兩個身分,是孫輩的祖父、是子輩的父親
[父、子]:在三代中我有兩個身分,是祖輩的兒子,是孫輩的父親
(子、孫):在三代中我有兩個身分,是祖輩的孫子,是父輩的兒子
弄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正確的言行舉止,
就不會不知所措,不會不知怎麼教育後輩,而一味的寵愛,而讓後輩「恃寵而驕」
有無下列行為?
1、越級報告?
管教、管理有雷同之處。祖至孫、孫至祖,就是越級報告,晚輩怕被處罰或是祖輩想獲得重視,這就是搞特權,絕對會出問題。

2、欠缺尊重?
當然可以祖對孫、或孫對祖之情,但該如何作為?對於中間位置的父母親才不會有不尊重或忽略,每個家庭各有不同都該深思之。
舉例言:祖對孫,間接以父傳達,是尊重之其中一法

3、價值觀建立?
若祖輩令孫輩的對待,讓孫輩對父輩產生輕視,或無法體會父輩辛苦之作為。就該停止這種方式的「對待」。
例:父母親不給子女零用金,而子女可以從祖父母處獲得零用金。
嚴重後果是不僅令子女對父母親輕視、不能體會父母親的辛苦、對父母親的要求都將不當一回事。

4、隔代身分?
父母親不在身邊,祖父母與孫的對待該是「祖父母」還是應降為「父母」?個人認為,既然父母親工作在外,無法親自管教,或是其他因素導致[父、子]無法對(子、孫)指導,那必然是{祖、父}要降位了,否則等到無有自律他律無用而「無法管教」、「無法無天」,怪誰?那就要怪對「自己身分職責的不明確」了。

當然,不止這些,往後若有感觸再予以修正或增加
=========================================
而有人認為分為兩個住在附近的小家庭亦無不可,可就近照顧,這固然是另一種方式
然而,尊重亦不可避免
1、隨意闖入?
給了父母親鑰匙,父母趁著子女不在時,開門進入,又不事先告知、事後亦不通知。這難道不會有問題?

2、入門不敲?
教子女要「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如此作為。自己卻不如此親身躬行。就如同只可「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想必這些的官爺兒們,就是於此學得。

3、給貨就走?
與後輩的相處,就貨來貨去,物質如此的交流,彼此形同「商家賣家與顧客買家」,雖然相處久了亦會有情誼,但總是沾了「利」,終不免要為「利 」而傷感、壞情、最嚴重還可能因而致命。

4、只受不施?
兒孫只受不施,就等著成為「靠爸」「靠媽」「靠靠」一族,十足依賴之人,是為人長上最殘忍之人,因為長輩死後留下的是無法自力更生之後輩。
長上只受不施,就將成為後輩的「負擔」,也將是成為反道德孝統之預備人選。

5、只施不受?
兒孫只施不受,長上如同無子女之人;
長上只施不受,兒孫如同無長上之人。
親人關係至此,就如同有路有道但卻不給通行,怎能令人不悲憤呀!

6、不受不施?
家人形同陌路。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家庭問題之06祖孫


一直以來「三代同堂」的折衷家庭最常有祖父、父、子的家庭問題;教養問題。況且,相關的人員還不自知。除此之外,隔代教養,祖孫關係也是最為直接。
三代同堂,祖父母因疼愛孫兒女常會介入下一代的「關係連結」,這是導致「家庭問題」關鍵的一環。舉例而言:
1、父母在管教子女,祖輩介入,孫兒女會因「靠勢」(台語),而對父母親不敬。
2、父母不給零用金,祖輩介入,兒孫不能體父母之苦,對雙親不敬。
3、父母指導其家務,祖輩介入,家事不僅學不到反拖累雙親。
照理說,長輩人員愈多之處,輩分愈低者應該更是戰戰兢兢,因為每位長輩都是學習的對象、指導的對象,是各種應對進退的學習,而不是集大家的寵愛而「恃寵而驕」者。
也就是,三代同堂
「子女」,有二位男性的長輩在教授知識、指正價值觀,而非只是疼愛;
「子女」,有二位的女性的長輩在指導家務、應對進退,而非只是寵愛。
故展現出的應該是更有「家教」才是。不應該是現今如此多不敬重父母之子女。
再者,隔代教養,因為少了中間這一層,故指導教養的方式,也不應該是以「祖輩含飴弄孫」的方式來與後輩對待。否則,價值觀偏差,行為有偏失,造成一人失足,家族蒙羞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仍是這句話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共勉之!

註:絜矩之道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家庭問題之05婆媳


家庭的演變從「大家庭」分解為「折衷家庭」再成為最小單位的「小家庭」,從這裡可以知道,人數愈多人口愈複雜的地方,問題就會愈多。
婚姻的好壞在「折衷家庭」中,婆媳關係之間的影響因素佔了絕大部分,看看那些離婚的家庭,很多就是婆媳關係處得不好。
能讓人「瞬間離婚」不再多加考慮的因素,就是「婆媳問題」。解決「婆媳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隔離。俗曰:「不孝媳婦三頓燒,有孝女兒半路搖」來看不無道理,而隔離就是搬出去住,成為「小家庭」。否則,男人的角色,在婆媳之間,就像是「三明治」;無法處於中立之地,靠左也不是,靠右也不妥,最終落得離婚的下場。
再來研究上方的台諺:「不孝媳婦三頓燒,有孝查某囝搖過橋」知,人們常會有「人在福中不知福」的迷失,對常時間陪伴在一起的人雖然服務周到但意見很多,不常出現沒有什麼貢獻的人又特別的想念。
男生,婚後的「婆媳」雖是旁觀者,但也受害最深,有機會再來談談我的經驗。
觀察那些對媳婦態度不好的婆婆們,當她在為人媳婦時,婆婆也對她不好。真正的原因為何?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們看到的只是「又一個不良的循環」。
最後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共勉之!
註:絜矩之道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
民國969月至971月,在均頭國中小學服務,因為學校與家裡距離有些遠,通車會花費不少時間;晚上收拾好9點半起程回家,花1.5小時回到家也十一點了,盥洗安頓好也將近十二點,隔天到校也要1.5小時,7點到校則5點半要準時出發,出發前再加上準備時間,至少也要5點起床,即使躺上床就入眠休息也只五個小時,更何況心事若多難以入眠,就不用休息了。因此,決定住校,故只有在週五晚上回家與妻子女兒相聚,週日的晚上就要再離開。帶班辛苦自然不在話下。
那天,約在寒假前的一個月,突然接到妻子的「簡訊」,內容是受到了極大的壓力,這壓力來自她的婆婆且令她覺得活得很痛苦。當晚,我是連夜趕回家,進家門的第一句話就是「要離婚」。大女兒周歲剛滿過了四個月吧,小女兒在肚裡也才三個多月。原因?當然是相處。不只是婆婆,而且妯娌、大伯、公公,感覺是她一個人抵抗著我原生家庭所有成員給的壓力,自此,我天天回家,下學期就和學校請辭,雖未獲准,但仍離開,還因此收到「存證信函」,雖沒提告,倒也因此而損失了不少「年終獎金」。然而,在兩者的權衡之下,我決定如此,不知看倌會如何決定?
再者,雖然一直陪著,只是陪著,但壓力是隨時存在。將自己跳脫於相處之外「當個旁觀者」並真正的去感受兩方相處時的對話內容、對待態度,「決定搬出去是必然的」,除了盡力的累積金錢外,每當一有空就看房子,二手屋、二三十年屋、剛落成、翻新的、正在蓋的,且又剛好上網看到「青年成家貸款專案」,上了課。在時機成熟時,於2010年終,2011兔年開始住進新的房子,也有了新的氣象。
真正的改變亦從此開始。

註:「青年成家專案」需要上成家的課程,就如研習一般,談最多的就是婆媳相處。而這句:臨終前婆婆最後悔的一件事(或以觀落陰方式得知),統計出來最多的就是「讓兒子婚姻不美滿、離婚」。真是道破了千古年來家庭問題之源頭呢!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家庭問題之04父子

網路上有好多的影片,其中在說明父子關係的也不少,然而,與母子關係一樣,有正面的回應也有反面的回應。記得曾在學校代課時,因為覺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孝」的闡述;家長對自己的子女講「孝」是非常不適宜的事,故「孝」的訊息要如何來獲得,有的
靠「社會教育」(現在有拍什麼短片影片來教育嗎?)、
靠「學校教育」(現在有那些導師、班主任會教嗎?)、
靠父母之外的其他長輩(鄰居說嗎、親友提嗎、朋友談嗎?)。
故我在學校代課時就將「孝經」此書與學生分享,不過,在傳遞經典的過程中,常接收到學生「不以為然」的眼神、神態。雖然,勉強能完成全書的晨讀,但真正的效果並不大,有很多是因為「家庭狀態」的影響。最後,也只能在學生的「畢業紀念冊」中,留下與學生訓勉的語句:

人之行莫大於孝,順之諫之皆屬之。走在「正道」上,就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

若以「孝」為天平的中心點,「順」與「諫」就是天平的兩邊。順,也許是孝中常為人所提及的,但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諫」。社會大眾對「順」的偏頗已經讓「孝」造成了太多的不平與誤解,它是急需要導正的。只是,「諫」需要累積相當的「信念」與「正氣」為後盾。而「諫」引起的「衝突」也常是無法避免,若僅僅是要降低,考量到「時間」、「年齡」與「經歷」或許還有些幫助。

改變別人,結果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不如改變自己。

最終還是一句話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共勉之!

註:絜矩之道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