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給學生課後學習與叮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給學生課後學習與叮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批評與鼓勵

以往老師的指導多批評,就如煮飯時,在同一鍋飯中發現了有顆屎,所以「批評」就是將那粒屎給挑出,在挑出後整鍋飯沒有了這屎,飯拌開了,沒了屎味。那些沒看到這情況的人接觸到這鍋飯時, 它是無害的、有益的、無染的、健康的。
它沒有後續的效應

現在老師的指導多鼓勵,就如杯水滴墨,在一杯水中滴了墨水,所以「鼓勵」就是將水加入更多,加到很多很多如大海一樣,水融合在一起,那麼,這墨水對整體而言就可以沒有影響了。然接觸到這水時,它這墨水是看不到、仍是存在的、微量的、幾乎沒有但還是有。
它將有後顧之憂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021也畢業歌

你飛 需展開翅膀
成長 要大地滋養
轆轆飢腸 也要停下腳步尋找資糧
天空 廣闊你遨翔
大海 無邊任你航
星際迷航 怎能沒有目標恐懼徬徨
先賢開路 走在路上 怎能不懂欣賞
前人種樹 蔭下乘涼 不能只有吶喊
這兒有綠地 那兒有枝兒長
這兒搭橋樑 那兒舖滿花牆
你是過客 聚首三年 雖說匆忙 也要滿堂
為他人想想 會伸手插秧
為他人想想 能移除磚牆
為他人想想 點亮了黑暗燈光
為他人想想 傳遞了人生導航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外食的心態

外食的心態
記得20多年剛開始茹素之時,要找家素食店有些難,街上繞了好幾圈,路上走了好幾回,當看到出現了一家可以進去坐一下的店時,心中有無限感激;就像早期的電影般,那在大漠、廣大的平原、山路、…等的路途中,看到了一間客棧,心中想著是總算可以有落腳的地方,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是令人感恩的。 反之,為一個初到本地人生地不熟的訪客,提供個地方歇腳,方便飲食,是地主為招待來客所盡地主之誼。 可以落腳休息、補充體力,得以繼續,是消費者、出外人應有的感恩心態,是施與受的受者之心 可以為人服務、解除苦處,轉念前進,是服務者、本地人應有的布施心態,是施與受的施者之心 若消費者以為他人為自己的準備的食衣住行育樂是理所當然,奧客就是 若服務者以賺他人的金錢而無所不用其極時,就是令人不安的龍門客棧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利」字腐蝕的力量

「利」字腐蝕的力量
涉世未深之時,與人的對待,如何避免自己陷於困境、迷惑,或在判斷、選擇決定時能讓自己不致於受害。可以用一個「利」字來做衡量。
與我相處者的言論中,談到自身的利益時,對你的感受是什麼?
最近,聖結石如下的歌曲內容也能做為參考

令人怕的是,利用古德仁義禮智信為表象,而利字在其中,那就更難區辨了!
仁+利,成了庸醫、說是為你其實為己。(上述歌詞即此,大多數利用同情心謀利也是如此)
義+利,成了賣國賊、為了自身犧牲他人。(要不為名、也不為利,才是真「義」才能留芳)
禮+利,成了偽君子、修飾掩飾不能坦率。(客套客氣「利」其中,笑裡藏刀常跟蹤)
智+利,成了智慧犯、處在危險中而不知不覺。(令人想到早期的名言「匪諜就在你身邊」)
信+利,成了賭徒、抓人言詞小辮子迫害他人。(得理不饒人,直到得「利」方罷休)
判斷的依據是會讓自己有成長才是好的,它會讓你獨立不依賴、會替你著想、會不自私不自利、會有情義,以「德」(直心)的展現,仁德、義禮智信的德性展露才是對的。不要有「利」的污染呀!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賭的本質

賭的本質
賭,是用約定來得到報酬
約定,是信。
報酬,是利。
與利益掛勾的信不是信,是賭。
用言語文字來約定,並用報酬賠償,這是「信」字的墮落。
賭,贏了,以小得大、機會難得,故六親不認以得利。誰能捨棄報酬?
賭,輸了,為言所困、進退兩難,故心中忐忑難平靜。誰能安於損失?
==============
「願賭服輸」的誤謬
賭是不對的(F)
輸者的失敗,在情勢上順服(T)。不順服(F)。F=>T,F=>F它的結論都是T哦。 是賭後的順服,就要任人宰割的意思了嗎?
邏輯不是全部,若邏輯可以解釋全部,就不用「牛刀」了!真值表浩然正氣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0025沒有學校,怎麼學

古早時,上學是有錢人家的玩意兒,有錢、有閒,才能有這種機會到所謂的學校學習。 一般人那有上學這回事,忙著家務事就忙不完了;沒錢、沒閒的結果,學習是要從經驗、實作中學習。
要學習快速,就是學習他人的經驗(1) 要學習扎實,就是苦幹實幹的實作(2)
漸漸的有些有理想的人要普及知識、有平等觀的人要讓他人也能受教育、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要為那些沒有受教育的人爭取學習的機會。爭取到九年義務教育,以往祖上先人所想要、羨慕而不能獲得的事,現在多數人上學反而變成辛苦想要逃避的場所。
讓我們想想,在沒有學校的時候,是怎麼學的、是誰教的、教的是什麼?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學校教育」的初始。
從小,我們學什麼? 吃飯、說話、洗澡、洗衣… 這些生活瑣事 有父母親的經驗來指導學習(1) 也有自己的反覆不斷的練習(2)
沒有學校,生活上所有的大小事務,都必須從父母親上學習到(1)也會要求子女(2);長的大些,可以看來、聽來、模仿其他的長輩(1)、平輩而學習來,尤其是家族中的長輩、長老更能指導不少。家族信任了從長老處學習來的,並拜託托付給長老指導(1)(2)。這處所必聚集不少人,聚集的人數一多,長老指導輕一代的青年人幫忙亦成無可厚非之事。然而,有歷練與口耳相傳總是有差距。
久而久之,父母接收不到子女學習的實效,對處所質疑,終究導致了怪罪。但父母不該總是怪罪並將責任全部推給處所的學習,而不再指導自己的子女。因為子女幾乎所有的學習,本來就該來自於父母口耳相傳的指導。就只有一件事不能由父母口中說出,並接受父母的指導。剩下的事,父母都逃不離該有的責任。
奇怪的是, 本不該由父母口中說出指導的這一件事,現在的父母常常在說、在指導 該由父母參與指導的,反而推托沒時間、有工作、拼經濟而不指導
再如此,沒有學校,也將是必然的事,回歸到最早父母指導的時候而已了!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什麼造就了不負責任

人,生下來被賦予了權利與義務
權利:是我們所享有、獲得的
義務:是我們要付出、給與的
而人們卻常「只享權利,不盡義務。」
且在潛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覺中,為利益團體所教育,社會教育潛藏了危機;
製造保險套的商人,指導了人們享有;避免付出
墮胎的醫生,斷絕了懷孕的人該有的責任
人權團體,強調每個人該享有的;那該付出、給與的呢?
利用享樂、利益、…,並以此趨使教育他人,目的是為了自己、一己之私
有誰會不享樂、不圖利、…,並以此指導他人,為了大眾、為公無私??
觀察言行之中,多寡罷了
公大於私,就值得學習呀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0024適性探索不容易--宣導影片

適性探索不容易
國中會考將近,12年國教又需要對家長、學生做理念觀念等內容的宣導,其中為人所稱道的是如下一篇影片的描述








首先,它指出一尾「魚」。話說「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條魚,牠將相信自己一輩子是笨蛋。」沒錯,這是教育制度的錯。在學習的內容上是必需修正,
學生是魚,教學生魚的事 學生是豹,教學生豹的事 學生是鳥,教學生鳥的事
這是必要的探索,瞭解自己是何屬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游的。但瞭解之前若沒有嘗試,怎知自己的屬性? 而探索是沒有人能幫忙的,一切在自己的態度上尋求。 認真而做不來,這項就少了些; 認真而做的來,這項就多了些; 不認真本來就做不來,自己在完成後也無所適從,這就是資源浪費了。
若我是魚,固然和鳥、獸類不同,並不是一直抱怨自己和別人不同。 真正瞭解自己,其實會勇往直前,發揮自己的能力,再者,魚並不是只有一隻,在一群魚中,自己是否可以生存,靠的是自己的能力本領。
而若我是鳥,如「天地一沙鷗」有自我的認知後,找到更深層的意義,更能得到同類及各物種的尊重。
若還不知時,「醜小鴨」也告訴我們,當不知自己的屬性、不知自己的差異,有時也需要時間的等待。與別人一起努力的過程也許辛苦,但在最終瞭解自己後,作為亦大不相同。
制度是制度上的事
態度是態度上的事
別讓制度牽著鼻子走,而影響自己態度, 態度是自己的事、一生的事, 而制度是別人制定的,是為團體,若要量身定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呀!

註:人不可能只有一種能力,只是能力的多寡短少。藉口無能力,那比起那些真正欠缺的身障人士就更不如了。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0023不是說話大聲就是對的

理直氣和說話不用大聲
同學下課喜歡聊天,上課稍加延續前幾分鐘就讓同學做個結束,而他們總喜歡向老師說東說西,音量比的是大聲。尤其談到自己的事情時,總是要大聲說,怕別人聽不到,然而,這位同學說、那位同學說、三四位同學一起說,其實說的都是白說,因為在人聲鼎沸的吵雜聲中是沒有人聽到的。
說話大聲比不上恰當時機的表達來得好。
當都沒有人說話時,你小聲的說了一句,大家都會聽到。這是讓大家聽到的恰當時機。 在菜市場、大叫賣聲中、建築工地、車來車往的街上、…。說話即使大聲,仍難令人聽的清楚。
所以,適當的環境、適當的聲音是彼此互相配合的,有時還需要運用器具,如此,才不會對自己有傷害。
再者,好辯頑強的人常喜歡用聲量來戰勝他人, 不過 內容不正確,大聲說話並不會讓內容變成正確。 正確的內容,輕輕鬆鬆的說話它就是正確的,不會變成不正確。 以學生最喜歡舉的例子1+1為例, 不會有人大聲說1+1=3,它就會變成等於3。只要輕輕說出2,它就是對的,甚至於不用說用比的也行。
故,理直氣和,說話不用大聲,音量適當就好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0022「廉」的實例

「廉」的實例
上次禮義廉恥解釋的清清楚楚,還是再舉個與「廉」有關的實例吧! 代導師是當導師有事出差時幫忙看一下學生的狀況,尤其是早自習、午餐、與午休,讓同學們能順利的遵照作息來進行學校的課程。
這天,午休時,我依例的到代導的班上看午休,約過了十多分鐘,抬頭起來看看學生。多數的同學已準備休息,明顯的看到左後方最後一位男同學低著頭,兩手在桌子下動作著,心中猜想應是在玩弄著學校禁止的物品,心想著:「不打草驚蛇的繞著右前方到後方去看個清楚再決定如何處理」,誰知走到右前方時,就有兩三個刻意發出的「咳、咳」聲,而這些聲音是前座的女同學發出來的,它驚動了這位男學生,「東西」也就無法讓我看清楚,藏到那兒也難找。
請這位男同學來問,他說沒有東西,他只是看著自己的手指「不行嗎?」心想:「看手指也沒什麼不好,就再繼續好了,又何來收東西的動作。也不用因為這『咳咳聲』而大動作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本想找到東西,但遵守規則與鑽法律漏洞是習慣造成的,自己行為若無法坦誠、自己負責,即使找到東西這學生也將會有其他說辭,沒完沒了。
再者,請女同學來問,為什麼發出「咳、咳」的聲響,她說:「這位同學以往就會有此行為,他會怪罪班上同學,事情發生沒有人提醒他。讓他被處罰、東西被收走。」當然,有必要和這位女同學說明清楚,因為這件事就是與「廉」有密切的關係,要能清清白白的辨別呀,若不能辨別事情的對與錯,就一味的與人瞎起哄,看來好像是對人有幫助,其實是在做壞事,這不就成了共犯。
就如同,當一個人在偷盜、搶劫、吸毒、做一些違反良心的事時,有人察覺發現或是警察來了,妳卻發出了信息通風報信,這是什麼行為呢?
甲做了好事,丙聽到訊息來了,你通風報信給甲?甲在意的是「好事」能再繼續嗎 乙做了壞事,丙聽到訊息來了,你通風報信給乙?乙在意的是「壞事」能再繼續嗎
行為的做與不做,在於自己。之前的判斷更加重要。
判斷錯誤會做了不正確的事,反之也會做正確的事。若等到行為做出後再來後悔,有時可能會來不及,倒不如事先的判斷正確來的好,這就是「廉」的學習。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0021「校訓」禮義廉恥

校訓
又到升學高中職準備招生的時候,公立與私立學校也各盡其招,但看看那些辦學有成效的學校,它的校訓總是特別令人注目。 因為校訓是「學校教育」的開始,以大樹為例,它就是主幹,也許它遭到忽視,但沒有它小樹就不能健康的長成大樹。 舉幾個學校校訓的例子: 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成大校訓-窮理致知 清大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交大校訓-知新致遠,崇實篤行 建國中學-禮義廉恥+勤樸誠勇 台中一中-公誠勤樸 台南一中-禮義廉恥+誠慧健毅美 明道中學-誠實、孝悌、克己、自強 衛道中學-存誠起敬 竹山高中-仁、誠、忠、恕 曉明女中-真、善、美、聖 …
反觀國中、國小對「校訓」的指導及說明反而少之又少,回想以往,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禮義廉恥」為全國各校共通校訓。並明示
禮為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為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除了學生人人會背誦外,它的意義對品格品德教育特別有意思。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0020為什麼吃飯坐著吃代表文明

訓導主任在上個月(三月)的集會中宣導,中午用餐的同學們,不要站著吃、或拿著飯碗到處走動、或離開座位、蹲著食用,如此,才是文明
這幾週,代導師還算頻繁,就利用早自習的機會向同學詢問「有人去問過主任,為什麼吃飯不能站著吃?為什麼坐著吃就是文明呢?」
七(4/14)、八(4/12)、九(3/30)年級的同學沒人回答。
問「認同的舉手」,舉手的人認為老師說如此就如此吧。不過,這不明原因的認同不就是「迷信」
問「不認同的舉手」,不認同卻不問清楚也說不出所以然,為反對而反對,如此並不是好的現象。
你的答案是?



===========================================
我的答案是
文明的相反是野蠻,從野蠻來敘說也很好。看看流落街頭的野生動物,數天、數週、數月、數年無食物的情況下對飢餓的感受是強烈痛苦的、是難以忍受的。在看到、得到食物的那一刻,是失去理性的,只為了讓飢餓感消失。所以「飢餓的痛苦」令人「失去了理性」,失去理性就會有「粗暴」的行為,粗暴的行為不就是「野蠻」的象徵。
所以,在飢餓時食用了食物,滿足並解除了痛苦,令人在理智理性的狀態之下,並能充滿感恩的心情,這不就是文明的表現了。
吃飯時,坐下來,說聲「感謝食物讓我免於飢餓」,是很棒的自我教育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學業目標與人生目標

每每月考都會請同學們對各科科目做一個努力標準的預估;也就是訂立自己考試的目標。
目標,重要嗎?目標,非常重要。沒有目標就如游於茫茫大海之中,無立足之點;猶如漂於虛空中之塵埃,沒有歸屬之地。即使有了「方向」若沒有目標的連結,最終能否到達必定會產生疑惑。
方向,是朝向目標、目的的動力,沒有目標、方向的前進就無法盡情加速、充分發揮。
大目標通常高遠無邊,無法確立,也常帶給自己不小壓力,倒不如從小目標開始學習。完成任務就是完成一個目標,朝任務前進,就是動力、方向的啟動。每天的目標、任務在學生時期就是「完成回家作業」,習慣於達成小目標,大目標所需要長時間也就能駕輕就熟。
何謂大目標?人生的目標就是大目標。
人生有何目標?個人將其分為三階段。
一、學習與知識
二、感情與事業
三、未來與生死。

第一階段:學習與知識
這階段通常在一至二十歲,有人至二十二歲大學畢業、有人至二十五歲研究所完成或三十歲博士後,有人則是一生、…等。這是前人知識的學習,從小學習走路、用餐,再大些的國英數自社藝文等科目的學習、肢體協調體育的學習、情緒控制的學習、異性同性相處的學習、待人處世的學習、學習如何學習。

第二階段:感情與事業
學習到一階段後是就業階段是探究人與人相處亦是尋找伴侶的階段,目標就是感情與事業,努力在職場上及感情上的琢磨並運用第一階段所學致用之。也必能達到一定的標準。

然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目標不能相反;在求學求知階段尋找感情,不僅眾人反對,且多未能有結果,因為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做不適合的事。在感情事業階段而不追求感情事業,也會令眾人擔憂。反之,在年紀長再來為基礎知識來求知求學也難免事倍功半。

最後,未來與生死
在完成前二個階段再來開始進行,會顯得慢了、緩了。這目標應伴隨著出生後就開始的,因為它需要長時間的探索、經驗與研究,有其他目標時它需要一起存在,無其他目標時它就能專心一致的前進。

同學們,在學習與知識這階段要努力學習;學習知識、學習與異性相處而不輕易放感情,並研究未來及生命之議題。
訂定了正確目標,所經歷的人生也就更充實更有意義,才不致於「白走了這一遭」「空走了這一回」。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子女是父母要教的

今天(3/24)最後一堂課學生的態度令人大發雷霆,綜觀現在學校所反應出家庭教育的現象,家長在家中對自己的子女都不指導,故造成現在的社會亂象!
家長對子女
言行不教、禮貌不教、惜福不教、應對不教、感恩不教、助人不教、做事不教、尊重不教、生活技能不教、課業不教、…。
誰來教?動不動就
送才藝班讓老師教
送讀經班讓老師教
送佛學營讓佛祖教
送進香團讓宮廟教
送團契班讓基督教
送美語班讓外國人教
送武術班讓武師教
送安親班讓其他人教

自己生的自己不教,也因沒有指導無法教學相長,等到子女只有學習的動作,卻沒有學習的精神,最終看不起父母,而無奉養、反餔之心時,再來怪罪。
怪罪別人沒有教好,都是他人的錯,自己是為了家庭經濟在打拼,何錯之有?
身為父母的呀,生了,就要教
這是責任,這就是天職
不盡天職難以對上天交代
而在過程中的拿捏,就需要身為父母親的自行斟酌承擔了!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婦女節請教敏感問題

婦女節請教敏感問題
有些問題該問一下
1、生理性別認定是從何開始?
  社會性別認定是從何開始?
2、你覺得「自己」能認定性別在幾歲時?認定自己的性別因素是依據生理、社會、或其他因素。
3、當青少年心理發生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12~18(青少年青春期)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危機時,要如何引導?
例:男性,有女性化行為時,要引導為男性或女性
  女性,有男性化行為時,要引導為女性或男性
4、目前為同性的同志中,家中的狀況為何?父母具在?正常?繼父母?和諧?單親?失親?隔代?具家庭教育功能?家中長輩時常不在?感情的過程中順利與否?有挫折否?對自己外在相貌的認同度?
5、在同性婚姻中,對爸爸、媽媽的稱謂是否要更動?與親戚間的稱謂是否要更動?若要,如何更動?若有認養子女時,該如何稱謂?
6、性別平等在「教育」談到同性的相關議題時,要以何種觀點編制?異性的觀點?同性的觀點?多數人?少數人?
7、公司在雇用人員時,被雇人員是否該表明同性身分?  若該人員表明後,不被雇用時,公司是否會以此理由被視為歧視而遭處分。
若該人員不表明,雇用後,公司覺得不適用時,該人員是否可以此身分而不被解雇。
8、性別友善廁所?友善嗎?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215/613506.htm
...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0019「母校」的態度

教育的先後優先
這事是以前就常發生,但近來學校的集會,更是頻繁的談到學生回到國小母校所發生的事。
什麼事呢?鎮內小學的學校打電話來向國中的學校反應。國中生常到國小聚集,且會破壞環境、破壞設備、製造髒亂垃圾、在學校可隱身處抽菸、…等。而這些國中生通常是這國小的母校。
所以我的問題來了!
1、母校,應是學生感恩、感謝、感激、懷念之處,會回校破壞,該校的學校教育必有所不足。
2、國小老師對學生有六年相處時間比起國中老師與學生的相處時間更多更長,對學生的指導又是在可塑的最佳時期。在國小若養大了學生的「牛脾氣」,讓其到國中再讓國中老師來調教,這可是苦了國中教師。
3、國小老師對學生有認識,已有師生情誼。看到學生不好的行為直接指正訓斥有何不可,這機會教育錯失,不又是「養虎為患」了嗎?
4、基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不好好指導,只盼著學生快快畢業等到在另一個階段回到母校搞破壞時,再來指責別的學校沒教好。這和家庭教育似乎有雷同之處,不知是家庭教育影響學校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影響家庭教育。
由此看來,國小教育之前的幼兒、家庭教育,一定也是問題重重呀!
==圖文無關==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活在當下的快樂

什麼是活在當下?在Google中或其他的蒐尋網頁中找尋,會有上千百萬個解釋。不過,這是人云亦云,我們自己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及理解又是如何?
無法直接給答案時,就用反例來修飾、琢磨,這形體模型就會慢慢的呈現了
舉個例子來說:
有人說「快樂」就是活在當下。當元宵節大家放天燈,開心快樂的看著天燈冉冉升起,當下是快樂的、幸福的、開心的、…但是之後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危險、髒亂、…又該如何收拾?這不是「放天燈」的錯,時代進步的過程中,這是什麼事可以改變、什麼事不用變的判斷!原本放天燈,小小一個,紙、竹糊成,升上天空後能燃燒燒完者即成灰燼,不能燃燒完成者也不會永不腐敗,這就是在當下中所要明瞭的事。

再舉個例子來說:
看著煙火的燃放是快樂的事,它是彩色繽紛,聲光具足。但若不是節慶時的燃放、嚇人時的燃放、惡作劇的燃放就是不恰當的。

活在當下,不是自己開心就好
活在當下,是要承擔後果的
活在當下,不是封閉拘限的考慮
活在當下,關係到下一個活在當下

你還想到什麼活在當下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請謝謝對不起,這只是開始

請謝謝對不起,這只是開始
去年的畢業典禮八年級要拍我說一些話勉勵應屆畢業生及我帶班的畢業同學,我說了:
常和同學說
只要學會「請、謝謝、對不起」國小就能畢業
現在國中要畢業了,要學會什麼呢?
「不要凡是只想到自己,要學會『付出』」
現在能力強了、學得多了,多付出就能結善緣,結善緣會為自己的未來開闢一條寬廣的路。
還有很多
把它變成小卡片,給大家參考

最後 恭禧畢業了
祝 一帆風順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一種習慣。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人與人有交集的「開始」,不是結束。
可否請您幫忙,不是結束,是開始。
謝謝您的幫忙,是感恩的開始,不是就此忘懷。
對不起讓你不舒服,是自我改變的開始,不是結束。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家,是避風港

家庭的成立,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
家,要讓成員喜歡回家,不是想要逃離
家,是讓成員彼此鼓勵,不是個體發洩情緒的處所
家,是血緣延續,脈脈相傳,長者指引世間蛛網的殿堂
家,是精神中心的傳承,不是支離破碎,拼圖黏板
家,是糾正勸勉規範導正的道場,不是挺你挺我不分清紅皂白的群聚
家,是付出不求回報承受順逆的心,不是只要口說「有愛」就好
家,是金錢物質應避免大量介入的場所,否則終將變質
家,是避風的港口
家,是有根的地方
家,是宇宙的細胞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學會自己處理事情

記得2011年在訓導處訓管組的第一週的某一天,一大早一位家長(媽媽)來到訓導處,看起來氣沖沖進來就要質問辦公室人員:「為什麼不讓他的小孩銷過?」
我說:「他有來訓導處問過了嗎?」「銷過應該不用父母親請假,就是為了來問這個吧!?」「為何不讓他自己先來問問?」「有來申請,學校不會不讓他銷過啊!不是依照程序就好了嗎?先請他來申請吧!」
心裡奇怪的是:「學會如何溝通、說明、詢問、請教…在學校的事務,不是身為學生應該學習的嗎?」
媽媽回去了,這位男同學自己也試著來問,最後過也銷了,對整個銷過的流程他比誰都清楚,他們班的來申請我都還請他去指導!
******************
2015暑假時,也接到一位家長打電話來,要我幫忙其子女向暑假的老師說明午餐無法購買要自備等之事項!
我說:「他不是在學校嗎?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去向處理午餐的老師說就好了?」「這些小問題可以讓子女自行處理,自己學學。」「尤其是在學校的事!」
父母親能力強,什麼事都要幫忙,子女會學到什麼?
「我請接受補助的同學自己到教務處問補助的過程」他們現在比我還清楚需要的證件及過程!
「我請同學們補寫假單自己送到訓導處」曾請過假的,也都知道如何處理!
同學不清楚的來我這兒詢問、到各處室去詢問學校事務處理的方式,應該沒有找不到答案的。學校的生活、流程、事務、細節,學生們應該比家長清楚才對。
倘若學生們不清楚這些事,家長們也應鼓勵讓自己子女去學習詢問、解決!而不是動不動就是要「替子女做這做那」
若是學校的事,三年級學生應該比家長清楚,若不清楚,三年級的學生也應學會要到那個處室、那個地方去詢問、尋求答案,家長自不要老是讓學生們請父母出面去做這些事。
這些事是學生該做的,不是家長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