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義新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義新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孝之解讀新曉。孝不孝之五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人與人的應對進退,是門大學問。和善與結仇,就引動著雙方的心境!

首先,勇,談到的不只是高壯、力氣大、勇氣、膽識,若只是外在外表的高大壯碩、強壯那就是對勇的誤解。精神層面的堅強、隱忍、判斷又可輕乎?
真正勇的意義是什麼?(註)又真的瞭解?
而這兒談到的勇會危及父母,那就是在表面上的爭強、爭勝、為面子、放不低身段、…。為了一時拉不下臉的不服輸而耍手段、結惡緣、有記恨、生疙瘩。導致心中無法安詳。

其次,狠者,無心之狼也!為了單一目的,用盡心機、手段、泯滅良心也要達到目的。以狼而言可能是為了食物取對手性命。而以人而言,為了除恨、除怨、勝利、不輸、金錢、聲名利益…,會打擊、攻擊對手外,最終又何嘗不是取人性命。

然而,兩方相爭,弱者這方無法直接面對強者,就會用其他的方式、手段。在身體心理方面來打擊對手、削弱敵方。
就心理的攻擊來說:因為「人」無法單獨而存在,有父母、妻子、朋友、關愛之人、在意之人事物、…。且人無法在所意的這些人左右永遠護其周全!既然無法與敵方直對,那就從其所在意之人、且無法完護之處下手、總有等到你輕乎、落單、落空的時候!而平時的生活又豈是能安穩?
如此,不就危及到了父母了嗎?

最後,樹立太多敵人,敵人的想法又如何能知?敵人的作為又如何能掌控?我們最熟悉不是自身的言語與行動嗎?最能有所感受的不也是接受於己身的五官知覺嗎?
掌控自己勝於掌控別人,再說自己「孤身一人」只是為了爭強真的可以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犧牲生命?
每個人來到這人世間又何嘗不是父母所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始孝,又豈是一人無牽無掛可以自我論述而任意妄為?


(註)
韓信的胯下之辱,張儀的受誣偷玉,又何嘗不是勇乎!
道德經67章的「慈故能勇」。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謀劃的又豈是小勇。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孝之解讀新曉。孝不孝之四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首先,談從耳目之欲
從:是放縱也好、是順從也好。
從耳目之欲,讓從外來之物所控制,不能克制。這不就是上篇所談到的「成癮」的現象嗎?
我們是役物的利用外物便利我們的生活,還是役於物被外物所控制牽制無法脫離,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必然要有所選擇,也要有所察覺、警覺。
當局者迷,一般而言,父母親日常生活最常叮囑的不就是這些?

五官是眼耳鼻舌身,雖說好壞對人都會有影響。只不過,除了失明失聰之人外,這耳目是一個人的隨身所需,稍有不慎就會落入生命的安危。這也是以此兩者為重的原因。

所以,耳目所專注的方向,要有所抉擇,與外在環境的接觸而言。它們是影響一個人最為頻繁、最為深切的接收器。

耳目是器官、物件,就個別而言不會有感知欲望(門)。從外在的事物(塵),引起了人內心的波動而受到影響(識)。參見《六祖壇經,附囑品第十》談到的三科法門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耳目之欲談到的不外乎「聲色」它導致了什麼狀況?帶來了什麼後果?聲色場所,不好嗎?
不妨來談談

一、曲終人散
這些地方場所,聚集了不少的人群。「曲」有開始,也有結束的時候。結束時有何感受?【孤獨?孤單?失落?落寞?害怕?恐懼?】
會不會這場完結後接下一場?

二、跟風者
內受外的控制就沒有想法,容易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卻不知原因為何?人云亦云、以訛傳訛,雖說只是跟著他人來說來做,也會輕易被人利用成為謠言的散布者。

三、追星族
對於歌星、明星、球星,崇拜致極。這些人到那兒,就跟到那兒。為的是什麼?時間都花在這兒了,還有什麼時間去知道、明白自己該有的身分、立場、角色、作為?

剛好最近NBA球星加入了台灣的雲豹隊,看看那些追著的人或可以稍稍的明白吧!
看這明星的態度言行、看周圍人的追逐攀附,適切的描述就好比是受到幻術、進到迷宮呢!

其次以為父母戮,何解?
當所以時間都在聲色場所時,與親人、父母的時間又有多少?分配不到相處的時間,這不就像是父母親已經過世死亡了嗎?
又何需多談!

最後,反思一下,時間的分配是重要,常聽到的一句話「時間花在那兒,成就就在那兒」。一天天時間的如何布局、心中念想的多寡,是該多留意才是!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孝之解讀新曉。孝不孝之三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物質與精神的選擇

曾有人說到愛情與麵包的選擇,是選擇愛情還是麵包?
這愛情是非物質的,麵包則是物質的。
以數學的集合來說麵包(包含於)愛情。也就是「麵包愛情」。
首先,愛情,愛情中包含其中的一項就是麵包、那些食衣住行育樂等也皆屬之。另外還有溫暖、體貼、關心、…。
它代表的是付出,若是反向的需索,也就難以滿足!

其次,麵包,麵包是食物,它的主要功能是解除飢餓、維持生命。
它可以放大價值,所謂的「一飯千金」,不過它是藉由精神層面的「感恩」放大
它也可以為人涶棄,所謂的「嗟來之食」,乃是藉由「鄙視」而造成的。

選擇,本就因人而異,無有優劣,但結果會有不同!

====================================

一個人成家後,以父母一般的心態,當然希望子女的家庭能和樂,三餐溫飽,過得適切如意!不會開口閉口要子女奉養、老來要子女照顧,一心在年老後想成為子女負擔的父母親,身為父母這身分角色,不會及格的!
父母期望的是讓子女從自己的小家開始經營,穩固後能成為較大的家族棟樑(社會),或能立身行道揚名顯父母(國家)。

好財貨,私妻子」以現在的說法,就是追求名牌、愛買高級貨!
也就是,若家人只在物質方面的給與,就如同餵養著將胃撐大的食客,人的「慾望」本來就是難以滿足,現在將它擴張。雖然,一時間看來無有利弊,也藏著禍害!

一、人心的不滿足
梁武為帝欲作仙,彭祖焚香祈壽年,嫦娥照鏡嫌貌醜,石崇巨富苦無錢。
想想,不滿足卻汲汲求取的過程,最終,有人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嗎?

二、行為偏差
紈褲子弟、需索無度、貧富貴賤待人、難有同理、…等。

三、招來禍事,當欲望為他人所妒忌時
(一)、富可敵國時?
(二)、惡勢力知曉?

這會讓家庭招來危機的選擇導致的習慣行為,那裡是父母教養過程所祈望的?
若是「自受其害」倒還可以說得是「自食惡果」的選擇
若是家族親人父母受到牽連,又該如何?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孝之解讀新曉。孝不孝之二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來由如下

一、有從家庭中的長輩流傳學習的:親友家族長輩間的互相對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有意無意間,總有些大大小小的影響;好的,接續承上啟下,對認知成長、應對進退有加分作用,壞的,且連自己都厭惡的行為態度卻不修正豈不是陷入討厭自己的矛盾。

二、也有從日常頻繁接觸而習成的:玩伴、鄰居、同學、朋友、聽聞、新聞、媒體,五官中的眼睛所看、耳朵常聽、鼻子喜聞、口嘴食吃、常想常念,一天二天、一月兩月、一年二年、一旬二旬,日積月累之下漸漸就慢慢的養成習慣。

小的習慣,稱為個性。它成了個人的偏好!是好是壞,吸引著志同道合、氣味相投的人。
:菸友、聚賭、…。

大的習慣,稱為風俗。有了眾人影響、在意他人眼光的力量驅使!是好是壞,選擇也會受到外在的制約。
:婚喪喜慶

三、前世轉生今世所依循:這論點在此不談。它會淪為人們有壞毛病時不改變、不修正的藉口。

首先,人的成長過程中,前半段,以現在而言是十八歲以前,是父母教養且有義務引導的。如同建築的基礎,這基礎材料有上述一、二兩者來源。
這兩者皆是來源,故第一點,家庭不和諧不能成為行為可以有偏差的藉口?難道沒有五官去觀察其他不同狀況生命的存在?第二點,周遭人員環境的影響也不能成為自己最後所做決定錯誤的理由?難道沒有體會過似曾相似的情境、感受到相同的事情一直發生?

其次,十八歲之後,對出外在外闖蕩的人,這人生未來有何差池,影響不影響改變、決定,也就只能各憑定力、各憑本事了!人的成長,不管是身體心理靈性。建造的工人實作者,當然是「個人」「自己」。雖然,身為監工的父母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動手的執行者,終歸是自己!

最後,解釋這句話所談到的「博奕」「飲酒」。
這兩個詞,當然只是舉例。所要談的重點不是只有這兩項,凡是那些會讓我們沉迷、喪失心志、成癮的外物,都是如此!著重或是專注於這兩項而忽略其他事項的,那就小看文字傳達的意境了!

附帶一提,習慣了這與這些讓人成癮的物品為伍,會導致何種結果?
一、金錢的流失、收支的失衡
二、個人行為的放大不顧他人的處境
三、情緒的波動、自我控制力的喪失

可以自己…列出

除上所談關於自身成長相關外,將其述記為所謂的「不孝」之列
不就是它暗示了身為父母這身分職責的監工不力之緣故。
在自顧不暇之餘,又怎會有反哺奉養如前一篇所談,額外之心呢?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孝之解讀新曉。孝不孝之一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古早的假想
人的一生來說,中期為家中棟樑及經濟支柱。以一甲子。十五、三十、十五來劃分如下階段。

階段,子女成長、婚嫁經濟、老年貽孫
一代。代(2)           代(1)
二代。代(3)           代(2)            代(1)
三代。代(4)           代(3)            代(2)
四代。...                 ...                  ...

理想的狀況下
十六歲結婚:一歲子女,父母三十一歲。
三十歲時:十五歲子女,父母四十五歲。
三十一歲:十六歲子女,一歲孫子女,四十六歲父母
四十五歲:三十歲子女,十五歲子女,六十歲父母

就上方來看,四代同堂,中間的兩代是家中的經濟主要來源。
若十五歲前不打好基礎?往後如何?
若三十歲前不跟隨長者學習共同持家?往後如何?
若三十一歲後進入下半階段?前要引導、後要照養。往後如何?
若四十六歲後不能貽養蔭及後代。往後如何?

=============上方是鋪排=========下方是新解===============

不孝之一: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

惰,懶惰:怠惰,不只有身體的怠惰,也有心理的怠惰。
人的四肢是舉止動力,言行亦是如此,有動力、沒有動力。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教導其身體與心理的狀態。
在沒有師長的年代是如此,在有師長的年代亦是如此!
此即所謂的「家教」。家教的好與不好,子女的言行對待,就代表著整個家的涵養、是家的標誌、是家的外顯。

惰其四肢,何意?
自暴自棄、不知進取、荒廢懈怠、好吃懶做、享樂怕苦、攀緣依賴、坐享其成、不想付出、…等。

不顧父母之養,何意?
父母的教導,豈是要教導惰其四肢的子女?
父母的養育,豈是要育成惰其四肢的子女?
父母生養子女,是為造就群體中一位好的成員還是壞的成員?
父母育養子女,是為其成為對社會有建樹的一員還是破壞的一員?

上述可知,兩句中所著重在前、在後,天差地遠。
父母是為了這種未來加諸要求於他人(子女)的物質反饋給與。意思是要顧及以後要奉養父母,所以不可以懶惰成性嗎?
還是父母是為了能成就(子女)抗壓力精神的自身自我成長。意是要顧慮到父母辛勤的養育,所以不能荒廢懈怠?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養育成為「反哺父母親的目的」,自古以來本就不是其生養子女的本意!
只是為何會演變成此種說法?不得而知!


【註】也該想想:對於子女的反哺之心,父母又該如何?
參考
(1)子女有反哺心,父母接受。子女有施行的對象。完善
(2)子女有反哺心,父母不接受。子女無施行的對象。不佳
(3)子女無力反哺,父母要求。子女父母彼此壓力。苦境
(4)子女無力反哺,父母不要求。各自努力。一般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孝之解讀新曉「前言」

之前製作「孝」的服飾有談到相關的論述,限於字句字數,謹於該文所言來解釋!

現在則就常見的古文文句,再以今日的時勢來闡述。理應要「其內中之精神不變,而外在則免於受到制限」才好!

大題就以〔孟子.離婁下〕「五不孝」的對答來回應!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今日,談談「前言」吧!

首先,「」看來是「耂」與「子」兩字的結合。五倫中的「長幼有序」表示的是先後及彼此間的相處,而五倫沒有談及的「孝」字也有長幼的表示,它是有血緣親子關係之間的對待,相對於「長幼」這無血緣的對待,當然這兩者之間會有差別、不同!二種關係相關的粗略的方式,可先用我常用的2×2=4「四分法」,對映想想,層次愈多,當然愈複雜。

(1)該親子對待,行親子對待⇨一般正常
(2)該親子對待,行長幼對待⇨會有不同,那就需要針對各別的事來看。
(3)該長幼對待,行親子對待⇨會有不同,那就需要針對各別的事來看。
(4)該長幼對待,行長幼對待⇨一般正常

其次,說說這句話「世俗所謂的不孝者五」中的世俗。「世俗」當然指的是當時的環境背景,自古傳下的典籍著述本就是以精神論述為主,所謂精神必須不變,但方式卻可以不同。然而,反向而言,方式不同,卻不能用環境背景不同的說明解釋來一概而論,而是要看的是「精神」層面意境的異同。也就是因為祂的「無形」容易為有心人士的運作來混淆視聽,亦常會為不明事理的人所曲解。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判斷「精神」這方面有無差異【註】,不是聽一句「環境不同」就可以過關、「背景不同」就可以將原本的詞句意義做了黑白顛倒、完全不同的詮釋。

再者,精神層面的認知也有不同,主要是知與行的多寡:感受與經歷的交織、個人遲頓與敏感的反應、行動力的快與慢、…等。
而這兩者的成份各自佔了多少?也有關係呢!

故上述談到的「精神」,萬萬不能只是「知」呀:
看得聽得新聞說、聽得人家說、事情發生在別人家(「別人的囝仔死不完」)、發生在親友家、發生在自己家、與自己的情緒感受親身經歷,這些狀況都會有不同等級的觸及,觸及心境、想法、與靈性心得。
故要明白這所謂的「精神」處境、判斷「精神」層面的事物。總要有些經歷來配合。

對於養尊處優者、習於苦難者這種處於兩極的人物,也都不適宜對「精神」大談闊論呢!以1997年的電影「心靈補手」來說,這「知多者」如同這年輕的數學天才、「行多者」如同這老年的心理醫生。兩者的交互作用或許有用,但仍不如同一個人知行的反饋所得的多!

最後,每個人的感受、學識、天質、領悟各不相同,文字寫出所傳達到的意境及接受的釋譯也不同。往好的方向、良善的方向、合理的方向去做更好的注解就是很好的見解與體悟了!


【註】
自己的四肢,能控制的是自己。只是彼此間的互動會有傳接後續的作用。
:別人的五官,我們無法控制。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五官。原本是如此,但我們可以嗎?為何?
:以口來說,自己可以不說粗俗不堪的話,但卻無法要他人不說髒話。爭吵時罵出口了嗎?接下來動不動手?心中釋不釋懷?往後記不記恨?
:就女孩穿熱褲(裸露)這事來說:
女孩穿熱褲不穿熱褲,不是我能決定的,我能決定的是看與不看!
看與不看後,會有接下來的引動。心動不心動?引動了情慾了嗎?動了壞念頭了嗎?
這些牽連…什麼是我能決定控制的,什麼是我不能決定控制的?

想想,法律的方式,只能說是事後諸葛呢!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壬寅年年節禮物說明

又是過年時節,這次延續上次的衣服客製製作,這給自家後輩的這個字沒法明說,面對面時也不適合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不對此加以指導。只有透過文字傳達我想要說的了!

一、先說說衣服選色

孝字於網路查找的五行屬水,水為黑。水由金生,金生水,金色為白。要黑衣還白衣也思考了不少時間。最後還是分為兩者,而白衣黑字、黑衣白字。就如同「太極」的圖一般。故「女生」以選黑衣為主,未婚者可再選一白衣備用。「男生」則選白衣,未婚者再選一黑衣備搭。

二、再說說文字意思

撐竿跨越傳接道。以身作則即抉竅。有諫有順適時施。要求弗得必落袍。

說明如下:

撐竿跨越傳接道
對後輩的期許,只有父母和師長才是真心的會期望自己的子女與學生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真心想要後輩的能力比自己高。故子女在這一生學習而後的繼承「克紹箕裘」的心態,就應如同撐竿跳般,(1)跳過父母學識能力的高度。(2)跳出父母框架限制的籠困。

以身作則即抉竅
原來的「訣竅」一詞改為「抉」字的「抉竅」,就是配合「以身作則」用意是要動手來做而不是只是口頭說說或是言語指導而已。而「抉」亦有抉擇選擇之思,做事前輕重緩急的思考選擇,亦會於此(以身作則)中流露。師長、父母許多的事,就是「以身作則」讓後輩得以學習、效法。這才是真正令人信服的「抉竅」。不是口頭禪般的說說。

有諫有順適時施
孝道,本來就不是「順」字而已。孝經這第十五章的「諫諍」一章就明白的說明了。只是自古以來子女的觀念及價值觀未曾勝於父母及師長 。故通常以「順」字為主導,久而久之就令人以為只有「順」才是孝的根本,其實不然!倘若如孝經第十五章「無道」「不義」的情況,不諫,豈不只是上位受害,自己也將受到牽連呢!那中國歷代史言為禍而被抄滅家族者,不是如此!

註一:孝經第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要求弗得必落袍
要求有二意。(1)對自己的要求。(2)對他人的要求。
而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己,不能對這字(孝)有所理解(註二),那便「必落袍」
這三個字的意思,也就是不符合士人、讀書人的身份;如同赤裸的獸類,不符合穿衣為人的身份。

註二:可查查對孝的經典古文

例: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等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二○二一年年節禮物計劃-衣(忠)

二○二一年年節禮物計劃-()

壹、主旨

社會風氣日趨往下沉淪,社會雖有法律規範,然人為之法總有偏漏。小時候接受的以古道德人心為主之教導及傳承已不復見,以此計劃,盼對家庭及後輩造成一股正向風氣。

貳、計劃

1、以八德為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次為「忠」

2、客製服飾流行,可以自行製作、設計。

3、原以一年一次為主,若可以在適當的節日,亦是適合的。例:清明節「和」,婚禮場合「愛」

4、衣服前為圖像,後為相對於此圖像的文字、詩詞。詩詞應有解釋。

5、顏色:配合五行補缺少者。辛丑年,辛為金,丑為土。圖案以木青為主,水黑、火紅為輔。

6、件數:2030

7、人員:

(1)、計劃者:林大仁

(2)、顧問:高靜美等。可就近詢問意見者

(3)、對象:大仁一家、親友

8、日期:除夕日。

9、地點:竹山父母家

參、內容

一:圖像(草稿)

詩詞



中者無偏良心通。

法輪常轉不倒翁。

擇善拳膺勤耕耘。

辛丑足步萬花筒。

二:成圖

圖案的特殊變化會再處理

 

設計原圖





意義

正面
中,如旋轉的陀螺。
心,古字寫法,圖形亦如一頭牛,與明年的牛年相配合。

倒過來
圖形如同一個小丑
心,如同面具與化粧
中,如嘴在吹笛。

 

三:解釋

中者無偏良心通。
法輪常轉不倒翁。
擇善拳膺勤耕耘。
辛丑足步萬花筒。

第一句:為人處事要處在中央之地沒有偏向左也沒有偏向右,沒有偏頗,這就容易與自己的良心有所契合,而心的回應是否贊同,就要看行事當時是否會有「不安」之感,感到不安要即時修正,能安心也就能勇往直前,勇亦在其中矣。

第二句
轉動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心中要有「主軸」「主幹」「主要想法」「主要立場」沒有這中間的這一立軸,就無法立得起來。空有旋轉而沒有立地的,也將天馬行空的飛翔。看似自由,一但落地就粉身碎骨。而要如空拍機般的受控,也要有互相制衡的其他轉動,還要透過「看不見的力量」來操作,不是嗎?
無常是世間萬事萬物「成住壞空」的輪迴,對人而言就是「生老病死」。在待人接物行事的過程中要以良心為準則來思考,想到各種方法解決各種事物,結果合理的程度愈高愈多,根基也就更穩固,更能站得住腳而屹立不倒。如不倒翁般。

第三句:選擇善良美好的方向緊緊的繫記在於心上,常常的實行練習,並檢討修正實行後的恰當、好壞與否。農夫對農作二十四小時天天時時分分的付出,最後收穫的成果也會不同。

第四句:辛丑,是辛苦的丑牛年嗎?辛為金、丑為土十二生肖為牛,金牛,是好還是壞?於田上勤勉的牛;還是供奉餵養食量大的牛?是二○二一年每天的日子都是在磨練自己的處事方法;還是無所事事無有所得、胡思亂想擾亂心緒?不如,腳踏實地,心得的累積也就能有美妙的變化。足步亦即逐步,漸漸之意。

 

成圖後,倒圖又成另一圖,另詩

倒心面具化粧濃。
口中含笛捧吹風。
習於丑角未自覺。
人生場戲劇空洞。

第一句:倒過來的心字,就如面具、在臉上化濃粧一般,讓人看不到真心。

第二句:沒有以心為立足點的中字懸掛在空中,以形而言就如同口中含著笛在吹奏、吹噓。常說好聽的話?拍馬屁的話?真心的話?虛假的話?

第三句:若習慣於扮演丑角而不能自覺到扮演以外的真實自己。

第四句:那人生如戲的這場戲劇,也就空洞沒有所得了!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0021「校訓」禮義廉恥

校訓
又到升學高中職準備招生的時候,公立與私立學校也各盡其招,但看看那些辦學有成效的學校,它的校訓總是特別令人注目。 因為校訓是「學校教育」的開始,以大樹為例,它就是主幹,也許它遭到忽視,但沒有它小樹就不能健康的長成大樹。 舉幾個學校校訓的例子: 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成大校訓-窮理致知 清大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交大校訓-知新致遠,崇實篤行 建國中學-禮義廉恥+勤樸誠勇 台中一中-公誠勤樸 台南一中-禮義廉恥+誠慧健毅美 明道中學-誠實、孝悌、克己、自強 衛道中學-存誠起敬 竹山高中-仁、誠、忠、恕 曉明女中-真、善、美、聖 …
反觀國中、國小對「校訓」的指導及說明反而少之又少,回想以往,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禮義廉恥」為全國各校共通校訓。並明示
禮為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為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除了學生人人會背誦外,它的意義對品格品德教育特別有意思。

2002年4月4日 星期四

學而第一之11新釋



學而第一    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原釋:
孔子說:「當父親在世時,做兒子的不能自專,只看他的志向,父親死後,該看他的行為。在守喪三年內,能不改他父親生前所為,可說是孝了。」
(資料來源:新譯 四書讀本  三民書局)
不合理思考:
若父親生前為盜為惡,一個真正孝子在守喪三年間要摒棄自己的良知而去追隨父親的為盜為惡嗎?

反覆思考後,上天加靈所得到的心得感想:
孔子說:「身為父親者,能讓子女(3)觀察到父親(2)的理念志向,過世後,也能讓子女(3)深思父親(2)的一言一行,若讓子女(3)能達三年遵循父(2)之道,那身為父親(2)的自己也就是對自己的父親(1)盡到孝了。」

父親
(1)
à
自己
(2)
à
子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