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高上玉皇心印經

網路上看到這篇,覺得很好,保存一下!
維基來源「於此」左為文章,右為大陸版注音,可惜沒有國語注音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shàng yào sān pǐn ,shén yǔ qì jīng。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huǎng huǎng hū hū ,yǎo yǎo míng míng 。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cún wú shǒu yǒu ,qǐng kè ér chéng 。
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huí fēng hún hé ,bǎi rì gōng líng 。
默朝上帝,一紀飛昇。 mò cháo shàng dì ,yī jì fēi shēng 。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zhì zhě yì wù ,mèi zhě nán háng 。
履踐天光,呼吸育清。 lǚ jiàn tiān guāng ,hū xī yù qīng 。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chū xuán rù pìn ,ruò wáng ruò cún 。
綿綿不絕,固蒂根深。 mián mián bú jué ,gù dì shēn gēn 。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rén gè yǒu jīng ,jīng hé qí shén 。
神合其氣,氣合其真。 shén hé qí qì ,qì hé qí zhēn 。
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bú dé qí zhēn ,jiē shì qiáng míng 。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 shén néng rù shí ,shén néng fēi xíng ,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rù shuǐ bú nì ,rù huǒ bú fén 。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shén yī xíng shēng ,jīng yī qì yíng ,
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bú diāo bú cán ,sōng bǎi qīng qīng 。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 sān pǐn yī lǐ ,miào bú kě tīng ,
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qí jù zé yǒu ,qí sàn zé líng 。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qī qiào xiàng tōng ,qiào qiào guāng míng ,
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shèng rì shèng yuè ,zhào yào jīn tíng 。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 yī dé yǒng dé ,zì rán shēn qīng ,
太和充溢,骨化寒瓊。 tài hé chōng yì ,gǔ sàn hán qióng 。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 dé dān zé líng ,bú dé zé qīng ,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dān zài shēn zhōng ,fēi bái fēi qīng 。
誦之萬遍,妙理自明。 sòng chí wàn biàn ,miào lǐ zì míng 。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春秋晉人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舉賢不為諂、救人不圖報

祁奚請老
晉大夫祁奚老,晉君問曰:「孰可使嗣?」祁奚對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仇也。」晉遂舉解狐。後又問:「孰可以為國尉?」祁奚對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對曰:「君問可,非問子也。」

祁奚薦賢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字,左邊「亻」旁表明指人,「二」在甲骨文就是「上」字;所以「孔子在教人,怎麼做上等的人」。(大紀元資料庫)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佛陀前世(二)《六度集經》

佛陀前世(二)《六度集經》
欺詐
久遠劫之前,釋迦牟尼佛,那時,身為凡人。他歸命三寶,守戒不虧
有一次,他與舅舅一起,到遠地去經商。在回國的途中,他的舅舅,先行渡水,來到一戶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二人。她倆將家傳的古盤拿出來,想向舅舅換取珍珠。舅舅用刀刮去古盤表面的積垢,發現它竟是一個紫磨金盤!但奸詐的舅舅,欺負她們母女二人不識貨,故意把古盤扔到地上,說:「別髒了我的手!」說罷繼續趕路。那母女二人,深受羞辱。
不久,外甥也路過這裡。那家的女兒,又向他(後來修成了釋迦牟尼佛)請求用古盤換珍珠。誠實的外甥告訴她:這是紫磨金盤,價錢遠遠超過幾顆珍珠。他付出全部的珍珠、寶物,向她們母女,換購了那個古盤。
外甥走後,舅舅折返回來,想用少量珍珠,換取那個古盤。當他聽說:那個價值連城的古盤,已經被別人換走,舅舅心裏極度的難過、痛苦,立刻跑到河邊,捶胸頓足,喊道:「那古盤本該屬我!悔死我也!」急火攻心,吐血而死。
後來,外甥(以後修成了釋迦牟尼佛)找到了舅舅的屍體。他哽咽著,難過的感歎道:「欺騙和貪心,竟至於讓我的舅舅喪身啊!」

佛陀前世(一)《文陀竭王經》

佛陀前世(一)《文陀竭王經》
欲壑難填
釋迦牟尼佛前世曾有一生叫文陀竭,意為「頂生」,是一個大國的國王。
頂生王起初以正法治理國家,不用武力而降服周邊國家,擁有很多世所罕見的寶物。
然而,他逐漸驕傲起來,不滿足於現有的國土,心想:其他國家的百姓缺衣少食,如果我能得到那些國土,不是很好嗎?
於是,他征服了四方所有的國家。百姓知道他是位賢君,因此也願意臣服於他。沒過幾年,天下所有的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擁有四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的欲望得到滿足後,他又下令徵召各國美女充實後宮,不僅如此,他還把各國的國王處死,把他們的王后也召進宮內。
頂生王又想:土地、人民我有了,天下佳麗都進了王宮,世上再也沒有東西值得我追求了,我要到天上享受享受。
他的七寶之一金輪威力無窮,帶著他和軍隊到了天上。天帝很敬重他,分給他半個座。頂生王見天宮是用寶物建造的,勝過自己的宮殿千萬倍;天上的仙女比他的宮女漂亮千萬倍,心想:如果天帝死了,我取代他的地位,像治理地下那樣治理天上,那該多好啊!
頂生王惡念一生,就被天帝遣返回去了,而且還得了不治之症。
臨終前,頂生王告誡兒子們:「貪是燒身之火,切不可貪心哪!」

佛陀前世(三)《興起行經》

佛陀前世(三)《興起行經》
少女誣陷
一天,釋迦牟尼佛正在精舍中為弟子們說法,這時從外面走進一位懷孕的少女,指著佛陀痛斥:「沙門!你害得我好苦,你讓我懷了孕,卻惡意離開我,躲在這裡逍遙自在,現在總算被我找到,你得老實交代,將如何安置我?」
原來這位少女信奉外道,其實並未懷孕,她將木盆塞入衣內,妄稱自己有孕,以此誣陷佛陀。當然,少女這種低級伎倆,還是被佛陀弟子們輕易揭穿。
但是眾弟子心中依然很疑惑:「為什麼獲得自在解脫的佛陀依然會遭受這樣的果報?」
舍利弗代表眾弟子請教佛陀。
佛陀告訴弟子:「很久很久以前,王城中有一位美貌女子,名叫善幻,她是一位虔誠居士,對修行者非常尊敬。當時城中共有兩位法師,時常受她供養,第一位是無勝法師,第二位是常觀法師。無勝法師修行非常精進,德行很高,因此深受大眾尊重;至於常觀法師,雖然他也是一位修行者,但是世俗習氣沒有除盡。善幻因為對無勝法師更恭敬,所以供養得就比較豐厚。日子一久,常觀法師難以忍受這種差別待遇,嫉妒之火油然而生,就在城中到處造謠,說善幻和無勝法師私通。」
佛陀說到這裡,停頓片刻,接著告訴弟子:「你們知道那位常觀法師是誰?就是我的前身。因為我前世曾惡意誹謗有德的修行者,所以墮入地獄,經過無數時劫,飽受猛火燒身之苦。我現在雖然已功德成就,但是餘殃未盡,還要承受同樣誹謗。」

佛陀前世(四)《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

佛陀前世(四)《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
出佛身血
一天,比丘們齊聚一堂,同聲讚歎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佛陀仍不以為患,反而為其哀愍,放大悲光,遠照其身。佛陀告訴大眾:「提婆達多並非只有今世傷害我,過去世時也常傷害我,我以慈悲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當時,阿難尊者觀察到在場大眾心中有疑,即從座起,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請示佛陀:「提婆達多過去世時曾毀害世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佛陀開示:「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欲傷害如來,有次在手指甲上塗以能致人於死的毒藥,準備在頂禮時抓住佛足。沒想到頂禮佛足時,毒藥頓時變成甘露。可是提婆達多仍不死心,又想了一計:『佛陀現在在耆闍崛山下,我可以從山頂將大石頭推下,砸死佛陀。』但這次只傷到佛的腳趾,提婆達多也隨即身陷阿鼻地獄。」
佛陀又為大眾開示:「過去久遠劫前,應現如來出現於世。佛滅度後,有一比丘獨在林中坐禪,卻深受虱蟲之苦,於是與其商量坐禪時勿來擾亂,虱子即依教奉行。經過一段時間,有一隻土蚤詢問虱子:『為什麼你的身體如此飽滿肥盛?』虱子告訴土蚤:『我所依附的主人常修禪定,又教我在適當的時間飲食,因為如此,所以所需充足,無有匱乏。』土蚤聞言,即表示要與蝨子一起生活,蝨子說:『只要你能遵守我們的約定就行。』但當比丘開始坐禪時,土蚤聞到血肉香,便忍不住大飽口福一番。結果,這位比丘心生苦惱,即脫衣以火燒之。」
佛陀表示:「那時的坐禪比丘是迦葉佛,土蚤則是提婆達多,虱子即是我,提婆達多為貪利養而傷害我,乃至今日成佛,亦因利養而出佛身血,身陷阿鼻地獄。事實上,提婆達多無數劫以來一直懷著惡心,欲毀害如來,而如來常以慈悲心力憐憫他。我亦因為提婆達多而速得成佛,所以發慈悲心感念他成就我的恩德。」
於是佛陀即遣阿難尊者前往地獄,探視提婆達多是否能忍受地獄之苦。阿難尊者來到地獄門前,向牛頭阿傍說:「請為我傳喚提婆達多。」牛頭阿傍說:「尊者是問哪一尊佛的提婆達多?過去每一尊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尊者說:「我是要找釋迦牟尼佛的提婆達多。」牛頭阿傍隨即喚提婆達多:「阿難尊者在外面,希望和你見面。」提婆達多十分感動地說:「阿難你來了!如來是否還憐念我呢?」阿難尊者回答:「佛陀派我來關心你,是否能夠忍受地獄之苦痛?」提婆達多說:「我雖處阿鼻地獄,卻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
佛陀開示大眾:「菩薩為接引眾生修大方便法,雖受生死無量大苦,卻不以為患。所以不要認為提婆達多入阿鼻地獄即是惡人,實是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之示現。」在場無量百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天人散天花遍覆大眾,並作天伎樂,放大光明。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此微妙法,歡喜作禮而去。

佛陀前世(六)《興起行經》

佛陀前世(六)《興起行經》
馬麥
一日,佛陀與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拉漢應婆羅門阿祇達之請,前往接受三個月的供養。
然而,供養當天,阿祇達被魔亂心,沉迷於五欲之樂,關閉家門不讓任何訪客進入。
當佛陀與五百位比庫抵達阿祇達的住處時,無人供養,祇好坐在大樹下休息。
弟子們紛紛入城托缽,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惟有遇到一位養馬人,將馬所食用的麥糧減少,以供養佛陀及五百比庫。
阿難見了十分難過,但不得已,只好請一位老婆婆將馬麥煮熟,供養世尊。
世尊食前祝願後,因為佛陀的德行,難以下嚥的馬麥變成了美味可口的麥仁粥。
經過這場境遇,弟子們十分不解,為甚麼萬德莊嚴的佛陀,也會有淪落吃馬麥的一日呢?
佛陀開示僧眾:在過去久遠世以前,有一佛名號為毘婆葉佛,在槃頭摩跋城中,有十六萬八千位大比庫常隨佛修行。
該國的槃頭國王、諸大臣及全城善男信女們,皆以虔敬的心供養毘婆葉如來及諸大比庫,令他們衣食無所匱乏,而能全心修行,無有罣礙。
城中有婆羅門的導師,名為因提耆利,精通梵志修道典籍及各種修觀的方法,教授五百童子。
有一天,國王設大齋會,先恭請毘婆葉佛,而毘婆葉佛也慈悲應允。
於是宮中眾人用非常盛大隆重與歡喜的心準備各種珍饈佳饌並以上等的毛毯鋪在座位上,恭迎此毘婆葉佛的到來。
這時國王在座位上,攝心正念,長跪、恭敬地執持香爐,對精舍所在的方位說:「齋會時辰已到,恭迎世尊前來應供。」
毘婆葉佛見時辰已到,便與弟子們著衣持缽、威儀庠序的來到皇宮接受供養。
一一就座完畢後,國王以虔敬之心上供種種佳餚。
這時,有位名為彌勒的比庫,因為生病無法前來應供,所以毘婆葉佛慈悲的幫彌勒比庫準備了一些食物帶回精舍。
經過梵志山的時候,因提耆利聞到美味的食物,知道國王竟先齋供比庫們而沒請他,嫉妒之情油然而生,便憤憤然地說:「這沒有頭髮的道人應該吃馬麥,憑甚麼受如此美味的供養。」
又轉身問五百童子們:「老師說的對不對?」諸童子們回答:「老師講的一點也不錯,他們師生應全部都吃馬麥才對!」
佛陀告訴沙利子:「當時在山上的那位婆羅門就是我的前世,五百童子就是現在在座的五百阿拉漢,當時生病的彌勒比庫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
佛陀向沙利子說,當時我因起嫉妒的惡念,說這些人不應吃美味的佳餚,而該吃粗糙的馬麥才是,而你們亦同聲附和。
因此緣故,我與你們在地獄中輪迴好幾千年;現在雖已成道,由於過去的宿世因果,所以我們共同吃了九十天的馬麥。
當時我沒有說毘婆葉佛應該吃馬麥,祇說這些比庫們該吃,所以我現在吃到的是麥仁,而你們附和的時候因說了毘婆葉佛與弟子們也應共同吃馬麥才是,所以你們吃到的是麥糠。

舍利佛前世(一)《佛教故事大全》

舍利佛前世(一)《佛教故事大全》
慳貪
在很久以前,波羅奈國有一個癡呆的人。他雖癡呆,但他知道勤儉,喜歡積蓄黃金。癡人為了能多積些黃金,到外做苦工。可是當時的工資非常低微,除了自己的生活費用以外,又要蓄錢,的確不容易。幸好波羅奈國是個熱帶的地方,長年如夏,農作物的收穫很是豐富,吃飯不成問題。由於氣候的溫暖,衣服也很簡省,不必多求。就是破了,縫補一下,仍可穿著。這樣,一件衣服,可以穿得很久。對於吃穿,癡人很會節約,因此,賺來的錢,慢慢地積下很多。錢多了,他就拿到城裡去換黃金。回來以後,零星的碎金,裝於瓶中,封好瓶口。癡人的黃金隨著時間逐漸增多,他歡喜非常,在自己的家中,挖了一個洞,把黃金埋藏起來。
日子過得很快,癡人積金的願望,日日俱增,久而久之,已經積蓄了七瓶黃金。這完全是以血汗換來,可以說是血汗的結晶。終身的辛苦,吃的粗,穿的薄,這時年紀已老了,百病叢生,但癡人仍然愛金如命,不肯花錢請醫治療。因此,在病榻上,輾轉幾天,即與世長辭了。
生前,癡人喜愛黃金,常常睡眠不安寧,聽到有一點聲音,就驚慌恐怖,並且心裡常生瞋恨。因為瞋恨的結果,使他變了一條毒蛇,但他還沒有忘記土裡的那些黃金,整天不離此宅,守護著金瓶。房子已破壞,裡面又有蛇,所以沒有人敢進去。為了愛金瓶,毒蛇死後,仍受生為蛇,守護著自己的寶藏。這樣,經過了一萬年,毒蛇忽然厭煩蛇身。它靜心思維,知道自己生生世世為蛇,是由於執愛金瓶所致。因此,就想舍金造福。主意已定,出了破屋,來到路旁,躲在草堆裡,探頭四望,看有沒有過路的好心人。可巧,來了一個慈祥愷悌,和藹可親的人。毒蛇高興的叫道:“請止步!我有事相託!”
來人聽到聲音,停腳顧看,卻不見一人。正想舉步再走的時候,毒蛇從草堆裡爬出來,擋阻他的去路,並向來人說道:“請不要怕,有事想麻煩你,如果能答應,功德無量。”
來人看到這條蛇,驚得拼命跑開,並說道:“你是一條毒蛇,我不能接近你。”
“不!我沒有惡意,如果傷害你,我不得好結果。來!你跟我來吧!”
來人看毒蛇並無壞意,就放大膽子跟著它走。走著走著,來到破屋裡,毒蛇在一個地方,繞了一下,對那人說:“在這塊土裡,藏有黃金,請代為我作布施供養。你能做到嗎?”
過路人答應了,就挖開土,找出一瓶黃金。這時毒蛇又說道:
“你拿這瓶黃金,到寺院裡交給住持和尚,替我辦齋,供養諸聖眾。不過,在那一天,你要用籃子把我帶到寺院裡。讓我禮佛,拜聖賢,消除我的業障。”
那個人點頭答應,依照毒蛇的意見去辦理。齋會那一天,蛇被帶到寺院來,專心一致地聽眾僧誦經持咒,心生無限的敬意和無量的歡喜。主持和尚又為毒蛇說三皈,廣說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等等妙法。毒蛇聽了,歡喜接受,並又請主持和尚,到他以前藏金的地方,將剩下的六瓶黃金,都拿出來,廣作佛事法會。
做完佛事後,毒蛇罪盡命終,投生忉利天。享完了天福,再生於人間,善緣遇佛,皈依佛陀,在佛陀弟子中,他很快成為大阿羅漢,這就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須菩提前世(一)《佛陀十大弟子傳》

須菩提前世(一)《佛陀十大弟子傳》
瞋恚
須菩提少年時代與眾不同,性情多變,集聰明智慧、樂善好施、瞋恨熾盛於一身。
他家裡很富有,父親常常給他零花錢,然而他不願做金錢的奴隸,常常把錢施捨給窮人,有時看到衣衫襤褸的孩子很可憐,甚至把自己貴重的衣服脫給他們穿,自己 則穿著短衣短褲回家。父親斥責他有失體面,他非但不聽,反而出口頂撞,最後父親決定不再管他了。
從此,須菩提更是我行我素了,見到自己喜歡的人,能把身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他,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常常破口大罵,甚至拳腳相加,因此經常有人到他家裡告 狀。家裡的人也管不了他,時間久了,誰也不理他了。
一天,須菩提在家裡實在待不下去了,走到山林中,情緒很壞,風聲讓他生氣,鳥叫聲也讓他生氣,一個人無緣無故破口大罵。
山神勸他不要再折磨自己,建議他皈依佛,讓佛除掉他的瞋毒。
須菩提第一眼看見佛陀就心生歡喜。佛陀為他開示瞋恚的過患,並教他忍辱。這天,須菩提成為比丘中的一員,並很快成就了聖果。
弟子們問佛:「佛陀!須菩提以前造作了什麼惡業,今生常懷瞋恨呢?出家以後又為什麼這麼順利就得道了呢?」
佛說:「過去迦葉佛出世的時候,須菩提在長久的歲月中處處供養比丘。後來,有個比丘不領他的情,惹惱了他,他便罵道:『你這個比丘太可惡了,跟毒龍一樣。』因為這個業緣,他五百世中受毒龍身,心常含毒。現在雖得人身,仍有惡習,常常生起瞋恨心。又因為他過去世供養比丘,種下無量福田,現在隨我出家,很快獲 得解脫。」

周利槃特前世(一)《佛教因果故事》

周利槃特前世(一)《佛教因果故事》
愚癡
佛的弟子周利槃陀是個極其蠢笨的人,可是他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依照佛陀的教示,六年之間專誦「掃帚」二字,最終獲證聖果。
多生以前,他是個養豬人。一天,他趕了一群豬到集市上賣,半路上要過一條大河,為了趕早市,他用繩子把群豬繫成一串,又怕牠們狂叫,就用棉布堵住牠們的 嘴,拉著繩子強行過河。由於他的無知,群豬在河中喘息困難,還沒上岸就全部悶死了。
他的全部本錢就此喪失了,呆立河邊,想不出一條生路。
幸好這時來了一位高僧。在高僧的勸說下,他出了家。
由於無知而堵住豬嘴,傷害了很多生命,他今生遭受蠢笨的果報;由於前生出家修行,他今生能遇見佛陀,證得聖果。

實力子前世(一)《佛教故事大全》

實力子前世(一)《佛教故事大全》
偽證
佛陀有位弟子叫實力子,雖生於富貴人家,但很有道心,隨佛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本來阿羅漢是受人尊敬的尊者,但實力子卻時常受到別人的誹謗,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他在過去生中有這麼一段因緣:
有位富人結婚很久也沒有孩子,為了傳宗接代,就從鄰村娶了一位小妾。起初一家人感情都不錯,能夠和睦相處。
沒多久,事出所料,大太太竟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五官端正,一家人都非常愛他。男孩通達事理,從不說謊,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實語」。
實語漸漸長大了,母親也漸漸衰老了,當她發現丈夫更喜歡年輕漂亮的二太太時,非常嫉妒,就想找個辦法趕走二太太。一天,她對兒子說:「實語,我想向你爸爸 揭露你異母的罪惡,你要為我作證!」
「母親!你要我作證的事是真有此事嗎?」實語問。
「實語!你是母親生的,母親疼你,你應該聽母親的話,不管是真是假,如果爸爸問你,你只管點頭好了。」
實語是個孝順的孩子,不敢違抗母親的命令。而他的母親竟喪盡天良地對丈夫說:「二太太有不正當的行為!你也年老了,她那麼年輕,難怪和外面的人私通!」
她丈夫聽了這話,並不相信,因為他瞭解二太太的為人。
大太太又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問我們的兒子,他不會說謊。」
於是他們就把實語叫到跟前,問道:「實語!你知不知道異母的行為?」
實語正要開口,大太太急忙用手掩住他的嘴,說:「她算來也是你的母親,怎麼可以講母親的罪狀呢?如果真有不好的行為,你點點頭好了。」
受母親的指使,實語糊裡糊塗地點了頭,就此造下重大罪業。
他父親聽信了讒言,也不仔細調查,就把二太太趕回了娘家。
實語就是後來的實力子,由於幫母親做假證,雖然成了阿羅漢,還是遭人家的誹謗。

蜜勝前世(一)

蜜勝前世(一)
惡口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天,他準備了美好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僧眾。佛陀受過供養,又開示一番,就領着眾僧回到精舍。
歸來的半途,佛和僧眾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後,速去速來,並且在缽中又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後,又把它分施給眾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師質的家中。出生的時候,家裡所有的食具,都滿裝蜜糖。師質夫婦覺得奇異,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勝。
光陰如箭,歲月奔馳,一轉眼,溜過了幾年,蜜勝已長大了,他厭煩塵俗,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父母高興地答應了。
得到父母的讚許後,蜜勝到祇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證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熱渴異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飲料。這時蜜勝比丘,將空缽向空中一擲,然後,雙手去接時,缽中已盛滿着佳蜜,送給眾僧解渴。回到精舍時,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道:「蜜勝比丘,過去修的是什麼福?為什麼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夠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猿猴,求借缽具,裝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眾嗎?由於他的喜心施捨,死後就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蜜。」
佛陀說過以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才墮生為猿猴呢?」
這時佛陀的四周,已圍繞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們後,才說道:「蜜勝會墮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見另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猿猴一樣,因此犯了惡語的罪。所以他墮落為猿猴,後來他知道自己的錯,曾向那比丘求懺悔,免墮地獄受苦,並因此勝緣,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地證了羅漢果。」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

阿難前世(一)《佛陀十大弟子傳》

阿難前世(一)《佛陀十大弟子傳》
阿難長得英俊瀟灑,文殊菩薩曾用「相如秋滿月,目似淨蓮花」來稱讚他。
一天,口渴難耐的阿難向一位正在汲水的少女乞水。這位少女名叫缽吉帝,是被人們稱為賤民的摩登伽族人。和貴族少女一樣,她對阿難仰慕已久。她見阿難前來乞水,受寵若驚。
阿難喝過水,向少女道謝,對她突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少女望著阿難遠去的背影,心生愛慕,從此陷入初戀的相思之中,終日魂不守舍。
在母親的再三追問下,她道出了實情。母親不忍心女兒一天天消瘦下去,打起了歪主意: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能迷惑男人,如果把阿難騙到這裡,請人念咒,讓他們生 米煮成熟飯……
一天,波斯匿王舉行盛大齋會,佛和弟子們都在邀請之列。阿難因為外出未歸,沒能趕上齋會,便獨自到城裡托缽。經過摩登伽少女門前時,少女笑盈盈地迎接他, 「阿難比丘,你還記得我嗎?」
阿難確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的姑娘,微笑著點點頭。
少女激動地拉住阿難的手,說:「跟我回家去吧,到我家受供。」
阿難神情迷茫地跟在少女後面,來到少女的閨房,像木頭人似的任由擺佈,心裡想擺脫,可又無能為力。
此時,王宮中的齋會剛剛開始,釋迦牟尼佛知道阿難被魔咒所困,無力解脫,便吩咐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救護阿難。
文殊菩薩趕到少女家,用楞嚴咒破了娑毗迦羅先梵天咒。阿難猛然醒悟,擺脫了少女的糾纏,狼狽不堪地回到精舍。
摩登伽少女不甘心就此罷手,天天在精舍門口等候阿難,阿難到哪裡,她跟到哪裡。阿難無奈,求佛幫助。
佛說:「明天你把那位姑娘叫來,我和她談談。」
第二天,少女隨阿難來見佛。
佛沒有責怪她,慈悲地對她說:「你想嫁給阿難的心情我理解,可阿難畢竟是個修行人,你要嫁給他,必須先出家修行一年。」
少女滿口答應。
佛說:「出家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你父母同意你出家嗎?」
「佛陀!從小到大我父母全聽我的,他們肯定同意我出家。」
就這樣,摩登伽少女歡歡喜喜地削了髮,成為比丘尼中的一員。
出家後的缽吉帝在佛法的感化下,熾熱的心一天天平靜下來,逐漸明白過去對阿難的執著是愚昧的。
佛陀告訴弟子們:阿難與缽吉帝五百世以前在一次偶然邂逅中相視一笑,從而引出今生這段情緣。
此後,缽吉帝更加精進修行,成為比丘尼中的佼佼者,比阿難還早證得聖果。

佛陀前世(七)《佛教故事大全》

佛陀前世(七)《佛教故事大全》
施送佛像
有個大國的國王,名叫波塞奇,是位虔誠的佛教徒。
當時正是佛沙如來住世說法,波塞奇經常請如來和弟子們進宮受供。一天,波塞奇王心想:如來能在都城說法,讓民眾觀仰,是何等幸運!可是其他城市的人民卻見不到如來,這怎麼辦呢?
於是,他決定把如來的尊容畫下來,送往各地,讓百姓供養。
波塞奇王請來很多畫師,可是無論怎麼畫都不理想。最後還是佛沙如來慈悲,親手畫了一幅,讓畫師們臨摹。不久,各地百姓都可以請到佛像了。
波塞奇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因為施送佛像的因緣,涅槃後很多國王建塔供奉他的捨利。

目犍連前世(一)《經律異相》

目犍連前世(一)《經律異相》
善緣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個地方盛行邪見,很難教化。佛說:「這些人與目犍連有緣。」於是就派目犍連前去教化。
果然,經過目犍連的開示,城中百姓紛紛歸順佛的教法。
佛說:「往昔劫中,目犍連曾是一位樵夫,打柴的時候不小心驚起無數蜜蜂。目犍連就勸誡牠們說:『你們都有佛性!如果將來我成道了,我會來度你們。』現在這座城的人,就是當時那群蜜蜂,因為目犍連曾向牠們發願,因此與他們結了善緣。」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若不懂此兩名詞之意,看古聖賢書必無法理解、看不懂。
君子:能自省、反省、慚悔之人,即修行人。
小人:凡事皆認為自己對,不會犯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