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64辭達而已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1]
言語文字的表達,原本就是傳述內心的感覺與想法,有些人會有偏頗的觀念,更有些人執意推行說母語,且一定要說,例如:「台語」、「閩南語」、「原住民語」、「英語」、…等。然而,推行說母語果真是這樣子的嗎?
以「台語」為例,常見老一輩的人對年青人說:「要教子女說台語,台語是母語,不說台語無法溝通」。然而,試問一下這些為人長輩的,為何自己不學不說子孫們所說的共同語言「國語」呢?若只是從要求別人以達到自我滿足卻不明不白的究竟與源由,怎能令人信服。
實際上,學習「台語」是有其真正的真意的。它是古人時時刻刻在言行中隨時提醒自己修行、反思、改過的一種「隨身聽」方式,若不能知道此中的真意而只是為了推行而推行,就如同第三篇所談到的「三心不可得」中的周金剛一般,雖對金剛經能倒背如流,但是卻不知其字裡行間之意,實在可惜。
舉例而言:
1、第三十七篇談到「心好」,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心地很好,只是脾氣不好」。以文字來看,很多人不知其真正的意涵,以「台語」來說,「脾氣」的說法是「性地」。性地不好的,又怎能說自己的心好呢!所以這句話是矛盾而不正確的言詞啊!能知道自己「壞性地」,時時提醒自己並勤加改過,才是古人說這句話的真理真意,而不是以「我心地很好,只是脾氣不好」來敷衍推托。
2、「請、謝謝、對不起」是從國小學生就開始推行的禮貌運動,三個言辭都有其適當的用語時機,然而「對不起」這句話從表面上也看不出有其意味,另一句話「抱歉」也難知其真意。若以台語的「失禮」,馬上就可以知道其中的意義了!

推廣「台語」,是要能在與人對待的言行舉止中,隨時都能對自己的錯誤提醒並改正修身。
若不知此箇中真意,說「台語」又有何益?
若能隨時反身自省,說「國語」又有何害?

[1] 《論語衛靈公第15-40》
==============================================
因為身旁的人常為此而傷感情,故小弟也為此思索了蠻久的,湊巧看到「道德」月刊No37期(2011.1)「筷子的閩南話」涵義,而且被「樹下」的一棵蘋果掉下來砸到,故有了這篇文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