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0015太極生兩儀

太極生兩儀
大學體育課是不計學分的課程,但必須修習。一年級上下學期是全班統一上課,二年級起才是各選各的,二上選了游泳、二下是排球、三上是桌球、三下是網球(不是我記憶好,而是留有資料可尋找)。大四時選修了太極拳,早上六點就要開始練拳。一週上課一次,老師還增加另一次練習,至少上課那個早上要早起,選修前就有先說好要上下學期皆選此課程才可修習。因為上學期學初階的上半套,下學期學進階下半套,如此才能學到完整的一套拳路,二學期期末皆要測驗,所以有空時就只能練習練習再練習。
上課時間是一大早,「出席率」理所當然的就佔了比例還蠻重的分量;上學期有一次遲到慢了,又忘了點名報到,結果分數就低到勉強及格,可惜了。
學校宿舍原本四人房,同學到大四不知為何都不想住在學校宿舍,學弟也不想和學長住,故就三人住一間,一個床位是家住附近的同學中午要小憩而訂的床位,另一位同學常常不在寢間,故房內常是我一個人的天下。打開窗,就是我和同班選修太極拳互相切磋練習的好地方。
開始的站樁考試,要站30分鐘不能動。記得練習的過程還站到腰部自己會繞動、繞圈;服役時在陽明山上,破冬之後,軍中也有學長想學習,在每天晚點名集合後的自由時間就和其一同練習與研究;結婚後老婆也曾參與社區大學的太極拳課程,我們一起討論過拳架;而上次在研習遇到營北的楊老師,並得知他參與了全民運動會的太極拳比賽且得到了優等冠軍,雖然是不同拳路的太極拳,也讓我回想到自己學習的過程。
現在,因為腳容易受傷,無法太過於劇烈的運動,再一次的打打太極,也算是不錯的運動。花些時間看看書本及影片也能快速的回憶起姿勢、次序、接續動作等。這種大眾皆知而可以用來與他人交際切磋的運動,比起效用大而只有少數人知道的活動。
各有好處。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0014男女相處有分別

男女有別
晚上吃完飯刷牙時,小朋友也來一起刷。回想起從幫忙她刷牙、握著她的手教她刷牙,到現在她可以自己動手刷,並陪伴著刷,這是一段長時間的學習。從觀看、模仿到學習完成,說來簡單,但並非易事。
漱完口,想說順道刮個鬍子,只見她瞪大眼睛看著我。笑著對著她,並在刮完鬍子後,如常的讓她摸摸看。
刮鬍子對我而言並不是固定的儀容整理,手摸起來只有刺刺的感覺時,還有彈性的時間可以拖延不處理,若摸起來有「長度」感覺時,就該剔除了,否則看起來就會頹廢頹廢的。這「頹廢」是孩子的媽說的。記得孩子更小時,將她抱在懷中時,她就很喜歡摸著我鬍子,或是摸著我短短的頭髮,對觸覺敏銳的成長時期,也特別的有幫助。
這短髮、鬍子也成為和小孩互動的方式,以此為其搔癢,看著她呵呵笑,心中也特別開心。
她媽媽,無法和她有如此的互動呢!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0013細說從前:高三的事-交友


記得高中時是全校皆為男生的學校,一二年我皆是住在學校的宿舍之中。
二年級時,有一天因為忘了帶東西,請同班一位家住在學校附近的同學陪同到宿舍拿取,一來能為自己單獨前往而恰若宿舍有遺失物品時作保,二來是讓同學能去參觀一下宿舍。
前往宿舍的半途,出現了另一位同班同學(留級生),問過我們要去宿舍的原因後,反而「開玩笑」的說「○○要洗乾淨」等的話語。也因如此,原本單純、普通的關係,因為言語的不合宜對待,變得複雜了。
男生們在一起時,單純的朋友關係,心態複雜了 女生們在一起時,單純的朋友關係,心態複雜了 久而久之,男與女在一起也將受到影響,變複雜。
對象不同、角色不同、身分不同,對待的方式就會不同 男與女對待、男與男對待、女與女對待,本來就不同;對待不同、情感不同、言語不同。
錯用,不妥。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0012自己的與別人的

對物與對人
「心」能生善、亦能生惡,
在於物品方面 每當買了和公司相同的東西、和公物相同的東西,總是要貼上姓名貼以區別,那個是公的?那個是私的!瓜田李下總是怕人誤會。 和同學買了相同的東西,最好是同時間出現過,若是剛好同學的東西不見了,自己的東西出現了,難免讓人誤解是拿了人家的東西。
就如《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亦如 《韓非子・說難》「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對人就不只如此了 「搶奪」「設計」「購買」而得妻、兒?亦或是「殺害」「陷害」「謀害」雙親而得?那些半路抱走他人子孫、擄拐他人兒女者,以此為謀財者一增多。再嚴厲的法律又怎能杜絕有稍加閃失的放鬆。如此的想法,擁有子女者就要人心惶惶,每天就要不斷的顧慮到自己、亦或子女之安全了嗎!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0011成(承)物之源,物盡其用

成(承)物之源,物盡其用
將物品不當使用,常會引發眾多的觀感,即所謂的歧見。然而,不只是觀感而已,所帶來的後遺症並非如此簡單,使用者想要如何使用,只要對他人沒有傷害、無害,沒有任何人會干預,若產生副作用自己就要多承擔些。

不過,最初製造者的用意為何才是重點,不用明說,它其實簡簡單單就能感受感知!舉例來說: 打掃馬桶的刷子「馬桶刷」

原本馬桶刷的用途是在刷馬桶,若有人將其用在清洗鍋碗瓢盆,或許最初會有人附和、起哄,說是創意創新。不過,即使是新買的,如此的用法仍然會有人覺得心中不適。這倒底是買的人有問題、還是用的人有問題呢? 倒不如問,廠商在製造時的用意為何。

原本專用在刷洗馬桶用的,製作時必有它的考量,而使用者硬要刷些食用的器具物品,雖無不妥,但製作成分若在最終導致了影響食安,抱怨廠商豈不是成為只會為自己行為辯解之人。
001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