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當病痛成累,是要歸空去,或留於戀誰,總有結尾句。

老爸,因為很相信「西方醫藥」的立即效果。也因此受了不少的痛苦。
常和他分享說「病痛」是日積月累而來,不可能立即的就不見,即使我們看到的好似是病痛立即消失不見了,它也不是根治的,會再復起的。不相信、不接受,受苦的就只能是自己了!
===
脊椎,開刀了五、六次,直到年紀大了,醫生認為有風險了,才停止了這個動作。
牙齒,落下了,還是硬要裝了假牙,釘到上下顎骨頭中,便於咬那不適合年長者食用的食物。
排便,總愛大量的吃那些難以消化、難以咀嚼嚥食的食物,那就要常常便秘。這是有進無出的痛苦呀!
在2019知道肺部有了腫瘤時(已是無法處理),心情就起伏不定,也常載到南投醫院放射治療,並有專案的實驗團隊服務,這些對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年人,辛苦。
2020年三月左右,這南投醫院還以醫生外出的方式來看診(出診),算是方便不少,但這也是在等待年長者身體的自然衰退呢!
===
今天,一如往常,回家看看。老爸正在用早餐。就到客廳和老媽談些事。
突然,老爸叫我名字,習以為常「有」的跑到他身前
他說,「那兒有一個女人(在床上),那女人有個小孩,快一點。」
回,「是要趕走她嗎?」(靜)上次,也有一回,那時是躺著的,叫得激動些。
我上床去,問「在這兒嗎?(靜)」「我來她走了沒?(靜)」「不說話我要走了哦!(靜)」
也就沒啥事的結束了!

這人生從年輕到老來,有些事看也該看明白,畏怕或無懼,又誰能瀟灑一回

偈云:
當病痛成累,是要歸空去,或留於戀誰,總有結尾句。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20210622

https://photos.app.goo.gl/X61KJV94m2hPCzgZ7

1、中央樹「苦楝」周圍,處理前(6)。
2、處理後(8)。還好趁著還沒下雨前多打了不少。否則,就不是這麼的範圍了!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20210621

https://photos.app.goo.gl/2PpaxgDWtJ3PkzJR7

1、走在路上遇見的小菇菇(3)
2、鐵鍊道路旁,接續上週,整理前(3)
3、處理後(8)。直到枯樹旁,並打到中央的「苦棟樹」一條路。
4、將抽水機發動一下。其中汽油仍有很多,無法完全將其完全燃燒完,就只能稍加運作。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談談五倫中的「朋友」,永遠的朋友?

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這是五種人與人的倫常關係,常是恆常「不變」,以上述來看,怎看出不變?

父子,是直系血緣關係,永遠不變,無庸置疑。除非是哪吒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才有可能有變化。否則,就是永遠的關係。

兄弟,是旁系血緣關係,也是不變,原本是要顧及此關係而更加的相互幫助,比其他人更有優先的支持,因為這也是永遠的關係。但,常因人心厚黑而致此關係反而為人所「利用」。

君臣,本是沒關係,建立關係是「權」「利」
以今日而言,
「權」是「上司」「下屬」。有了相同的職責、目標、目的,共同來完成。
「利」是「雇主」「雇員」。有了金錢財務的供收、謀生、技能來謀生活。
上述兩者,除非是鐵飯碗,不轉職。否則,換工作,這關係就消失了!
而要說有永遠的關係,那要是「下」對「上」有「知恩圖報」。「上」對「下」有「破圍解難」之心。才有可能在彼此心中佔一席之地。

夫婦,婚姻是兩者關係的建立
離婚,那兩者的關係就終止了。但是,若是有了「子女」即使是離婚,這兩者的關係仍是斷不了,會受到子女的連繫。
所以,未生下子女者離婚,那可以各奔東西,毫無瓜葛。但,有了「子女」,話說雖然已經離婚不在一起了,這關係也是永遠的呀!

終於談到「朋友」這個主題了!

朋友之間如何能永遠?
是如下的歌詞這樣嗎?一打關鍵字搜尋有好多的「永遠的朋友」「朋友」
誰能真正的是「永遠」的朋友呢?

連繫的是什麼?


  

在QQ空間在曾寫過如下:
也應知道維繫的關鍵在何處了!


談談五倫與五常,連連看

先談談幾個名詞,五倫、五常
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在《孟子.滕文公上》談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以國小的連連看來說。五常、五倫,似乎可以一一的來連結。

君臣,義
朋友,信
父子,?
夫婦,?
兄弟,?
上述三者,該如何填上仁、禮、智呢?

個人覺得,夫婦、仁。父子,智。兄弟,禮。
一、父子有親,與智有何關連?
子女要和父母有親,要長眼,以閩南語(台語)來說就是會「看目色」,知「察言觀色」,此時該做何事?該如何應對、進退?等。這些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朶聽、用心去感受」而有知能進而生成智慧的。行為合宜,自然就有「親」。

二、長幼有序,與禮有何關連?
同輩在家中必有排序,有的是依年齡,有的是依輩份,年齡高的不一定輩份高,年齡低的不一定輩份底。故彼此間該以何為基準?這「禮」就是重點了。若能以禮,那年齡、輩份,又如何會干擾兩者的關係呢?在言談舉止中,自然就表現出「序」了。

三、夫婦有別,與仁有何關連?
夫妻本來就是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教不同,潛移默化不同,本有分別。這不同的差距有大有小,而古時所謂的「門當戶對」是要將這差距拉小,可是有用嗎?沒有。因為這並不是根本解決的方式。能要求自己「克己復禮」的人,不是用盡一切要求對方的「仁」才能解決。在能包容對方的「仁」之下,也就能在有分別的「別」之中,漸漸的歸整為一而「心心相印」。就如,廣闊的大海中,又豈對小小污點有所責難呢!

最後,我的連連看是
君臣,義
朋友,信
父子,智
夫婦,仁
兄弟,禮

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