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子女是父母要教的

今天(3/24)最後一堂課學生的態度令人大發雷霆,綜觀現在學校所反應出家庭教育的現象,家長在家中對自己的子女都不指導,故造成現在的社會亂象!
家長對子女
言行不教、禮貌不教、惜福不教、應對不教、感恩不教、助人不教、做事不教、尊重不教、生活技能不教、課業不教、…。
誰來教?動不動就
送才藝班讓老師教
送讀經班讓老師教
送佛學營讓佛祖教
送進香團讓宮廟教
送團契班讓基督教
送美語班讓外國人教
送武術班讓武師教
送安親班讓其他人教

自己生的自己不教,也因沒有指導無法教學相長,等到子女只有學習的動作,卻沒有學習的精神,最終看不起父母,而無奉養、反餔之心時,再來怪罪。
怪罪別人沒有教好,都是他人的錯,自己是為了家庭經濟在打拼,何錯之有?
身為父母的呀,生了,就要教
這是責任,這就是天職
不盡天職難以對上天交代
而在過程中的拿捏,就需要身為父母親的自行斟酌承擔了!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婦女節請教敏感問題

婦女節請教敏感問題
有些問題該問一下
1、生理性別認定是從何開始?
  社會性別認定是從何開始?
2、你覺得「自己」能認定性別在幾歲時?認定自己的性別因素是依據生理、社會、或其他因素。
3、當青少年心理發生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12~18(青少年青春期)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危機時,要如何引導?
例:男性,有女性化行為時,要引導為男性或女性
  女性,有男性化行為時,要引導為女性或男性
4、目前為同性的同志中,家中的狀況為何?父母具在?正常?繼父母?和諧?單親?失親?隔代?具家庭教育功能?家中長輩時常不在?感情的過程中順利與否?有挫折否?對自己外在相貌的認同度?
5、在同性婚姻中,對爸爸、媽媽的稱謂是否要更動?與親戚間的稱謂是否要更動?若要,如何更動?若有認養子女時,該如何稱謂?
6、性別平等在「教育」談到同性的相關議題時,要以何種觀點編制?異性的觀點?同性的觀點?多數人?少數人?
7、公司在雇用人員時,被雇人員是否該表明同性身分?  若該人員表明後,不被雇用時,公司是否會以此理由被視為歧視而遭處分。
若該人員不表明,雇用後,公司覺得不適用時,該人員是否可以此身分而不被解雇。
8、性別友善廁所?友善嗎?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215/613506.htm
...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0019「母校」的態度

教育的先後優先
這事是以前就常發生,但近來學校的集會,更是頻繁的談到學生回到國小母校所發生的事。
什麼事呢?鎮內小學的學校打電話來向國中的學校反應。國中生常到國小聚集,且會破壞環境、破壞設備、製造髒亂垃圾、在學校可隱身處抽菸、…等。而這些國中生通常是這國小的母校。
所以我的問題來了!
1、母校,應是學生感恩、感謝、感激、懷念之處,會回校破壞,該校的學校教育必有所不足。
2、國小老師對學生有六年相處時間比起國中老師與學生的相處時間更多更長,對學生的指導又是在可塑的最佳時期。在國小若養大了學生的「牛脾氣」,讓其到國中再讓國中老師來調教,這可是苦了國中教師。
3、國小老師對學生有認識,已有師生情誼。看到學生不好的行為直接指正訓斥有何不可,這機會教育錯失,不又是「養虎為患」了嗎?
4、基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不好好指導,只盼著學生快快畢業等到在另一個階段回到母校搞破壞時,再來指責別的學校沒教好。這和家庭教育似乎有雷同之處,不知是家庭教育影響學校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影響家庭教育。
由此看來,國小教育之前的幼兒、家庭教育,一定也是問題重重呀!
==圖文無關==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活在當下的快樂

什麼是活在當下?在Google中或其他的蒐尋網頁中找尋,會有上千百萬個解釋。不過,這是人云亦云,我們自己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及理解又是如何?
無法直接給答案時,就用反例來修飾、琢磨,這形體模型就會慢慢的呈現了
舉個例子來說:
有人說「快樂」就是活在當下。當元宵節大家放天燈,開心快樂的看著天燈冉冉升起,當下是快樂的、幸福的、開心的、…但是之後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危險、髒亂、…又該如何收拾?這不是「放天燈」的錯,時代進步的過程中,這是什麼事可以改變、什麼事不用變的判斷!原本放天燈,小小一個,紙、竹糊成,升上天空後能燃燒燒完者即成灰燼,不能燃燒完成者也不會永不腐敗,這就是在當下中所要明瞭的事。

再舉個例子來說:
看著煙火的燃放是快樂的事,它是彩色繽紛,聲光具足。但若不是節慶時的燃放、嚇人時的燃放、惡作劇的燃放就是不恰當的。

活在當下,不是自己開心就好
活在當下,是要承擔後果的
活在當下,不是封閉拘限的考慮
活在當下,關係到下一個活在當下

你還想到什麼活在當下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請謝謝對不起,這只是開始

請謝謝對不起,這只是開始
去年的畢業典禮八年級要拍我說一些話勉勵應屆畢業生及我帶班的畢業同學,我說了:
常和同學說
只要學會「請、謝謝、對不起」國小就能畢業
現在國中要畢業了,要學會什麼呢?
「不要凡是只想到自己,要學會『付出』」
現在能力強了、學得多了,多付出就能結善緣,結善緣會為自己的未來開闢一條寬廣的路。
還有很多
把它變成小卡片,給大家參考

最後 恭禧畢業了
祝 一帆風順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一種習慣。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人與人有交集的「開始」,不是結束。
可否請您幫忙,不是結束,是開始。
謝謝您的幫忙,是感恩的開始,不是就此忘懷。
對不起讓你不舒服,是自我改變的開始,不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