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第一冊1-5談到科學記號,它為何要這麼規定?
從上篇的「次方與位值」可知,初看到一個數,我們為了要分別它不只是數字的排列,故用次方表示這個數字的價值,每一位數都有其價值。
例:abc.de這是個三位數且小數點下有兩位小數的數,a、b、c、d、e,除了a是由1~9的數字組成外,其餘的數則是由0~9所組成的(e考慮其精準度,可為0)。
故可以用ax10^2+bx10^1+cx10^0+dx10^(-1)+ex10^(-2)表示出其數值。
而很大、很小而產生的這個科學符號,不也是要表示這個數值。當一個數很大、很小時,相差的值會有很快速的差距。
例:天文單位1AU=149,597,870,700公尺。1表示「千億」,4表示「百億」,雖然百億很大,但千億更大,兩個相差6百億,故「千億」後之數,列於小數點後,等待需要時再使用。而不像較小的數10與4的差,兩個數只相差6,與原來的10、4接近。故以其最前一個數來表示,而後面的次方就是表示這個數的位值。多大、多小,不就一目了然。
有了這個認知,那科學記號的四則運算,又有何難,不就和國小計算萬位以下的方法相同嗎?
加減,要相同的「位值」才能加減,不是嗎?(百位要和百位對齊才能相加、十位對十位、個位對個位、…)
乘除,前方的數字用數字的方法來相乘除,後方的次方用指數律來處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