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時,上學是有錢人家的玩意兒,有錢、有閒,才能有這種機會到所謂的學校學習。
一般人那有上學這回事,忙著家務事就忙不完了;沒錢、沒閒的結果,學習是要從經驗、實作中學習。
要學習快速,就是學習他人的經驗(1)
要學習扎實,就是苦幹實幹的實作(2)
漸漸的有些有理想的人要普及知識、有平等觀的人要讓他人也能受教育、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要為那些沒有受教育的人爭取學習的機會。爭取到九年義務教育,以往祖上先人所想要、羨慕而不能獲得的事,現在多數人上學反而變成辛苦想要逃避的場所。
讓我們想想,在沒有學校的時候,是怎麼學的、是誰教的、教的是什麼?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學校教育」的初始。
從小,我們學什麼?
吃飯、說話、洗澡、洗衣…
這些生活瑣事
有父母親的經驗來指導學習(1)
也有自己的反覆不斷的練習(2)
沒有學校,生活上所有的大小事務,都必須從父母親上學習到(1)也會要求子女(2);長的大些,可以看來、聽來、模仿其他的長輩(1)、平輩而學習來,尤其是家族中的長輩、長老更能指導不少。家族信任了從長老處學習來的,並拜託托付給長老指導(1)(2)。這處所必聚集不少人,聚集的人數一多,長老指導輕一代的青年人幫忙亦成無可厚非之事。然而,有歷練與口耳相傳總是有差距。
久而久之,父母接收不到子女學習的實效,對處所質疑,終究導致了怪罪。但父母不該總是怪罪並將責任全部推給處所的學習,而不再指導自己的子女。因為子女幾乎所有的學習,本來就該來自於父母口耳相傳的指導。就只有一件事不能由父母口中說出,並接受父母的指導。剩下的事,父母都逃不離該有的責任。
奇怪的是,
本不該由父母口中說出指導的這一件事,現在的父母常常在說、在指導
該由父母參與指導的,反而推托沒時間、有工作、拼經濟而不指導
再如此,沒有學校,也將是必然的事,回歸到最早父母指導的時候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