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戒菸。與戒貪污比,那一個較實際、有成效?

坊間有所謂的五專與五毒,您知道嗎?

五專是身體習得的習慣、五毒是心理習得的習性。如下: 五專:「抽煙」、「喝酒」、「檳榔 」、「賭博」、「情色」 (非讀五專的學生,請勿誤解之) 五毒:貪(貪心)、嗔(情緒)、癡(固執)、慢(輕視)、疑(猜疑) 若以五專的抽煙、與五毒的貪心(貪污),來比較戒除的時間! 要戒除且有抵抗力不再染上,那一種可以戒得快?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結婚,登記制?關於【完全成年】

年輕不是問題,

暗中登記,沒公開才是問題。 只登記,不戴婚戒,不公證,不公開,身分證上又不顯示配偶欄。 🤔公證是必要的。 已婚之人誰人知, 年輕未定多妻夫, 欲騙人時隨口說, 此夫彼妻誰誰住。

選舉一次五毒起

 選舉一次五毒起

貪者全面引動機,用盡謀畫成心計 真清流水無四餘,嗔者言暴敵對立 癡者對錯不分析,慢者得權微視彼 

疑者細找彼漏魚,選舉一次五毒起

死亦別離苦

 

生離死別八苦叢, 神氣昔借身武勇, 成住壞空歷經必, 惜時惜福惜春風。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法律中的奇怪現象,現實與理論?

 法律中的奇怪現象,現實與理論?

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矛盾? 1、經濟好者,夫妻配偶間可以相互贈與,不用課稅、不限金額。 這條在經濟不好者中是可用但互利不大。 不過,擴充「配偶」的範圍,就能獲得這項福利了 2、經濟不好者,社會救助有(中)低收入戶申請、身分審查。 這條在經濟好者中不適用。 不過,在弱勢中「單親」可以申請,「雙親」則無法通過。所以「離婚」就能獲得這項福利了 以上述的方式來看,這種規範 是好?是壞?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習俗(參) 女權需要追求?最後吃飯?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727

其次談談,「最後吃飯」的問題。同樣的,這風俗習慣的形成起初也是立意良好,而是執行者無法廣為說明,且受惠者安於享受的後果。 只看表面現象的學習,常是蔚為風俗的起因。 ========== 最近,三餐都我掌廚,也體會並瞭解到:為何早期的母親、女性、掌廚者要「最後吃飯」的真正涵意為何?。 首先,用嚴肅的觀點來看,餐點的準備是一項責任,用餐五分鐘吃完的一盤菜,它是花了準備者多少時間?多少心力? 1、買菜的時間就先不計, 2、買菜回來後,需要洗菜,好洗的根莖類在洗好後去皮至少也要十至十五分鐘,而葉菜類若要乾淨些半小時的時間是免不了的,洗一道菜最久的一次應有一個鐘頭吧。(10~60) 3、再來,就是要將菜炒煮,將生食變為熟食,還要加上調味料理。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此時佔了七成左右的部分。大火快炒東西少也要一分鐘、多也要五分鐘,小火時間就久些一道菜算五分鐘,讓它悶得軟嫰熟透些也要十五分吧!(5~15) 4、完成了,這是一道菜的時間,15分鐘到75分鐘,不知為家人準備一餐要幾道菜? 而在食物的準備上不可能恰好,「最後吃飯」的用意,是確定大家用完餐「吃飽了」,對這件事的責任才放下、放心。這是掌廚者的責任感驅使,若是成為他人的「理所當然」的要求,那就偏頗了。 有親身經歷準備飯菜的人員,也就應該不致於還在吃飯時「嫌這嫌那」,並還要求自己的親人「最後吃飯」。 不過,以我下廚的經驗且用較為日常的生活運作來看。果真的是「最後吃飯?」嗎? 就我個人煮菜來說,試吃這菜味道是必然的過程,因為試菜的原因,上菜時,我也差不多飽了,是最後吃還是最先吃呢?只有下廚的人才知道呀!😁 最後,「應對」也是重要關鍵,若當有「先吃」被發現而受到責罰時,以尊對方為「皇親貴族」的身分,為保其身家性命的「試毒」說法來應對,因此而蔚為風潮。那不知若是這個因素到現在反而成了「先吃」的人,不知道會不會又有人不平了呢?

習俗(兩) 女權需要追求?階級?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654

先來談談,「稱呼親戚降一等」的問題。兩年前在網上常看到年輕女性談到對母親對此問題的打抱不平,而要平反、抗議父親而有了家庭革命、爭吵。 這也不是平反不平反的問題。風俗習慣的形成起初也許有好的立意,而其轉變是執行者無法廣為說明,且受惠者安於享受的後果。 只看表面現象的學習,常是蔚為風俗的起因。 ========== 結婚後,內人遇到我的家人親戚時,她不知怎麼稱呼? 我說:跟著我怎麼稱呼你就怎麼稱呼。 生了子女有了小朋友之後,內人稱呼我輩親戚突然「降一等」,我問她為何如此? 她說是在教小朋友如何稱呼,是身教。這時,我才明瞭,為何以前的人如此稱呼,在我心中的疑問也在此時得到解答(因為家母以往的稱呼就是「降一級」,然而,請教她時她亦不知所以然呢!) 所以,降一級的原因是何? 是女性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學來?那就糟了 是男性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要求?那也糟了 是長輩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要求?得地位?受尊重?那更糟呀 ========== 這件事,起因是善意的,旁人不明究理、不明是非的學習才是「誤」的起因! 很多的疑問要獲得解答,是要常常問自己,並將自己原本認為對的事情執行出來,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時,它就會得到答案,獲得解答。 ========== 最後,「理所當然」的事,有,但並不多。這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定義」。 定義,最常見的是在數學之中,它的特性是「簡單」「明確」,我們就是要利用這個簡單明確的特性,並依此特性訂定很多規則。因為將這些規則套用在所有這群體中的成員身上時,它可以發展出一個規律,並適用於所有族群,無一例外。

習俗(邀) 以前的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對嗎?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632

這種對待其實是「不明究理」導致,行為的學習,有些人覺得「以往的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這種人日子比較好過,心中沒有不平等之感,簡簡單單就照著做就好,不用花太多的心思,但她沒辦法「指導」並將最初的道理及原因傳承給後代。 然而,日子久了,有些人覺得這麼做是不對的,常有受委屈感,自己受委屈,別人也覺得不合理為她叫屈,有了想法,如何去尋找事情的起因?原因? 從書本看嗎?指導的方向是對是錯,除了透過作者的文筆傳達也參雜了他的想法,是讓人產生衝突爭執的,還是和諧平和的。 透過專家學者嗎?他們研究的方向、對象及要傳達的,也不免會有個人主觀及專業性的束縛。 其實,自己心中潛藏著答案。 風俗的起因通常不會是不好的,而是旁人不瞭解。旁人看到許多人做這種事時覺得感覺不錯,就跟著學,就像現在「排隊」人潮般。不只是實行者對其中的道理不瞭解,受惠者亦從中得到了好處;而受惠者不只享受在其中還更進一步要求對方一定要這樣做,導致最後成為「理所當然」 。 「原因」、「起因」喪失後,就出現了很多的「抱怨」「委屈」「痛苦」,而原本可以選擇「做」與「不做」的權利沒了、抉擇沒了,更是對起始產生了誤解。 下回再來舉例吧!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如此這般 05婆與媳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3625

家庭的演變從「大家庭」分解為「折衷家庭」再成為最小單位的「小家庭」,從這裡可以知道,人數愈多人口愈複雜的地方,問題就會愈多。 例: 1)小說:「紅樓夢」「明蘭傳」…等。 2)電視劇:「知否知否」、「娘道」…等。 婚姻的好壞在「折衷家庭」中,婆媳關係之間的影響因素佔了絕大部分,看看那些離婚的家庭,很多就是婆媳關係處得不好。能讓人「瞬間離婚」不再多加考慮的因素,就是「婆媳問題」。 發現問題,那就必須要去解決,解決方法為何? 解決「婆媳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隔離。「隔離」是方法之一,不是最佳的解法、正解,與解題者的對待關係亦大。 ===== 對於隔離的解答從下方台諺可知。 俗曰:「不孝媳婦三頓燒,有孝女兒半路搖」,對那些照顧三餐的辛苦媳婦來說,因為常接觸,作法與自己的方式不同,也就容易挑東撿西。而久久回來一次,見不到幾次面的女兒,還遠在半路的路途上時,就覺得她很孝順會回來看她。 所以從這得知,人們常會有「人在福中不知福」的迷失,常常對長時間陪伴在一起的人有偏見;雖然服務周到但意見很多,不常出現沒有什麼貢獻的人又特別的想念。 ===== 由上來看不無道理,而「隔離法」就是搬出去住,成為「小家庭」。否則,男人的角色,在婆媳之間,就像是「三明治」;無法處於中立之地,靠左也不是,靠右也不妥,最終落得離婚的下場。 男生,婚後的「婆媳」雖是旁觀者,但也受害最深,有機會再來談談自己經驗。( B1 ) 再者,觀察那些對媳婦態度不好的婆婆們,當她在為人媳婦時,婆婆也對她不好。真正的原因為何?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們看到的只是「又一個不良的循環」。 最後仍是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再來一個反思===== 對於親人:「近的不知好,遠的想甲不知桌(叨)。」(台) 對於非血親 :「遠親不如近鄰」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如此這般 04母與子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18240

今早(8/13),看到「行政院會今通過38項關於調降成年年齡的相關修法草案,將成年年齡由20歲下修為18歲,修法也統一將男女可結婚年齡定為18歲、訂婚年齡為17歲,相關修法將包裹式送立院審議。」 之前想要寫個有序號的「如此這般」該可以改為「結婚先修班」了 回顧之前從媒體聽聞到的資訊,例:有年輕少女於路邊生產並將其丟棄於垃圾筒內、有將自己子女虐待棄養、有為了感情的事離婚、再婚而又遇人不淑、或為了新的戀情而消失不見、…等,造成的問題是「繼母相處」、「單親父親」、「隔代教養」、「孤兒」。在上述的種種情況之下,若是談到母親的恩情,這些子女的回應必多是「不以為然」! 那再追溯往前,看看上述這些為人母親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大部分亦是如此;她對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就像她的父母親對待她一般。所以,這是一個「循環」。子女在成長過程的環境中每分每秒的刺激「耳濡目染」,有的不以為意;18歲未婚生子的母親,子女更在16歲也未婚生子,並視之為稀鬆平常;有的雖然自己非常不喜歡、排斥家中的對待狀況,但是自己卻走上了相同的路。不管是不以為意還是排斥,它「循環」。 家人遺傳的血親關係本是一種循環,而家庭環境更是一個容易養成「循環」的地方,所以要改變「不良的循環」,家族的後代必定要有非常強大之毅力、決心與覺悟。否則,問題只會愈來愈多,影響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庭,也會造成社會問題。 所以,該如何呢? 個人以為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如此這般 03家庭教育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18130

民國初年至八十年代,或許說是八十年代以前,夫妻配偶的配對方式應該算是不同的年代;大約在八十年代以後,古老的媒妁相親人數漸漸被取代,而媒妁也由原本的「只聽其名不見其人」的聽聞即決定另一半,改為可以約見面後再決定。現在則是先進行瞭解、相處後再決定。國中學校、高中校園的學生也由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原本全是單性的男校招收了女生,原本全是女生的學校也招收了少數的男生就讀。然而,看似男女可以更瞭解相處的更融洽的環境,結果並不是如此。為何? 這全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環境影響。 在學校教育中指導的再多,回到家庭之後家長的言行舉止、習慣、觀點、看法、說詞、影響力豈是毫無作用,平常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共有十個小時,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不妨觀察看看,就算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學校生活佔了十二小時,學校對學生生活上的影響遠比不及家庭的影響,因為「家」給成員「生理」食的滿足,給成員「安全感」,及在家中的「隸屬感」讓家中的新成員,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影響力自然如烙印般。「有其父必有其子」豈是空口無憑,當然,相反的「歹竹出好筍」也不是沒有,但有幾位會有如此決心與毅力的後代子女作出了改變。 再者,不少私立中學從國中或國小就有了住校的機制,它杜絕了家庭長輩們養成的不良習慣所造成的影響,但也阻絕了「血緣」中彼此影響最深的情感交流。 「家庭教育」影響甚巨。 上一代留傳了不少的習俗,家中成員若對這些習俗不清楚,只是照著做「理所當然」扭曲了原本的善意,而且是導致了負面心態的產生。「知與不知」的「行與不行」造成了不同的後果,雖說高中國文教材中有談到國父對知行的看法,撇開孫先生對知行的見解。讓我們來分析看看習俗上的知行在家庭中所造成的影響: 1、知者,行之。 知後,也可以正確的決定;好的做出、壞的決定不做,這兩者都是行,也確實能照著自己的意願,是最佳的狀態。自古至今,保留了幾戶如此的人家? 2、知者,不行。 知後,卻在環境中無法實行,壞的沒法拒絕,好的沒法力行,此時,是需要有毅力及長時間的自我警惕。內心要時常的思考著如何對此拒絕?如何對彼力行?並在時機成熟時落實。有了正確觀念並從我做起的想法,這是改變原生家庭「家庭教育功能失常」而成為「具家庭教育功能單位」的典範,但這長時間的作戰,豈不辛苦。而最終能貫徹完成的有多少位呢? 3、不知者,行之。 不知,卻行之,不管最初的立意如何,就「理所當然」的實行。這初善本意的盡失,就算做得再多再好也沒有意義。因為它原本在實行之後所要達成的「善回饋」成了「惡回應」。例:女權之爭取的權益中那些「被歧視的議題」,其一:重男輕女。倒不如,探究出最初的原意,再由有實行資格的角色決定是否要依循以往的方式來實施,如此才不會有「抱怨」、「惡」的產生。 4、不知者,不行。 不知,故然不去行,雖無「理所當然」的後果,但也無法落實「家庭教育」的功能。組成家庭無有功能,倒不如不組成。組成家庭後,無有教育的對象;自己全是受教者角色,無法成為施教者,也將無法體會家庭的意義。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也是最重要的單位。無法正確的善加運用它將是所有問題的起始,反之,也是社會和諧美好的開始。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如此這般 02男與女的遊戲

Dcard中的發表 

https://www.dcard.tw/f/relationship/p/234211595

談到男女常看到「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天文我是不懂,不過,我懂男人與女人在生理是截然不同,心理方面也因為生理的關係而難有「共同點」。 男女的截然不同,是如何邁向「共同點」?關係的進展程度與改變方向如何?好玩也就在此。 生理是有形的,它無法改變,男與女無法互通,但無形的心理是能千變萬化的,讓兩個生理原本不同的形體藉由無形的心理達到相同,這就是男與女的遊戲。能「達到」也就「破關」了。 這遊戲要「破關」難嗎? 我答:真是難呀! 1、要先決定要不要玩? 不玩的就單身、同居的就是試玩、玩一半放棄的就離婚、再婚的困難度就增加,等到生命終結若無法破關,也可以算算得分,這是人生其中一項的計分呢! 2、對象不對無法玩? 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是無法玩這遊戲的。以簡單大部分上過學都知道的數學知識「數線」試者來闡述;它有正數、零、負數。「零」這一點就是男與女要共同達到的目的地。兩個正數、兩個負數它們都在同一邊,無法往「零」這個點來前進,故「目標」不在彼此的範圍之中,無法達成,玩?也只是表象的「好玩」。而一正一負的兩個數,在彼此的修正牽引,才能邁向這個「目標」。 3、環境有太多的破壞物? 破壞男女關係的這些破壞物,真是不計其數,一不小心,有一方就要喪身在遊戲之中。也因此月下老人的這條「紅線」是很重要的。在需要的時候拉對方一把,就能延續。 這不計其數的破壞物,想想自己的破壞物有那些吧? 最後,別以為男與女在一起,就從此過程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不可能的事,磨合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差別只是在於包容的多與少,時間的長與短,成長的快與慢。在共同的突破困境、同甘共苦、攜手互相扶持的情況下,在終點前才能談到「幸福快樂」。

如此這般 01長好自己才有家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11558

矛盾與挫折常常是相伴存在,兩者常是難以察覺的。不過,藉由挫折來成長,是破除矛盾的方法。若無法接受挫折又以「逃避或藉口」的方式來面對,問題也就慢慢的累積浮現,結果就是「滾雪球」。 組成一個家庭,其實家庭問題很多,這句「家醜不可外揚」中的這個「醜」字代表的就是問題點,它真的是太廣大了。舉例而言: 1、家中每個成員的成長歷程。受雙親關注的程度?自我問題的解決否?學習困難?生理變化?自身情緒的排解否?他人對待的妥適否?交友狀況?人際關係? (1)在異性面前會臉紅耳赤,這...無法控制。「耳赤」沒有掩飾無法用頭髮遮蓋,讓人看到了,令人知道了心中的想法,真不是滋味。留長頭髮也許會好些?挫折!矛盾! (2)生理會有性反應,男性生殖器漲大且在有異性的場所,這...無法控制。難過呀,好想去勢呀,有用嗎?挫折!矛盾! (3)長得不帥不美的人,交不到異性,多數人是「外貌協會」,找不到異性,找同性?挫折!矛盾! (4)長得帥長得美被人要求太高,在交友時一個來一個去、來來去去,因為無法為人所信任,挫折!矛盾! (5)早期結婚看不到對象一男一女媒合仍很多廝守到老的情況,但是在自由選擇對象的現在挑來挑去卻找不到,挫折!矛盾! (6)家庭不和諧,對自己父母親不認同,因為父母親抽煙、喝酒、賭博、吵架、分居、家暴、彼此不尊重、…等,挫折!矛盾! (7)沒接受到父母親愛的擁抱、認同,更對自己的認同無法取捨,挫折!矛盾! (8)感受不到家庭的安全、保護、棲息、解決問題、教育、…等用途,挫折!矛盾! (9)異性同學難相處、同性同學好相處;同性同學難相處、異性同學好相處。挫折!矛盾! (10)家庭成員為單親、離婚、隔代祖孫、聚少離多、少有關心、關心的對象不曾是自己。挫折!矛盾! (11)「甜蜜的家庭」這首歌唱不出來,挫折!矛盾! (12)給班長工作,不作;給副班長工作,不作;給風紀股長工作,不作;給學藝股長工作,不作;給衛生股長工作,不作;給體育股長工作,不作;給康樂股長工作,不作;給資訊股長工作,不作;給事務股長工作,不作;給水電資源股長工作,不作。不作領導人,就要被人領導,不領導,也不被領導。挫折!矛盾! (13)生活中有好多的。挫折!挫折!挫折!矛盾!矛盾!矛盾! …等。有太多細項條列,於此不再綴述。 2、家中配偶彼此間的相處。習慣差異?成長背景?事物認知?生兒育女?處事價值觀感?金錢物質重視程度?心靈無形寄託多寡?興趣喜好的異同?性趣喜好的異同?…等。 3、兩個家庭姻親間的相處。婆媳之間?妯娌之間?近親遠親的親人親密程度?…等。 4、其他。例:與其他友人家庭的互動?…等。 面對並解決了家庭問題,才能真正消弭它源源不絕被製造出的問題。否則,最後原本正常的家庭組織不見了,而不正常的家庭組織日益壯大,如此,人類也將邁向滅絕的方向。家庭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呀!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Dcard低卡?豬卡?DestinyCard,類似Facebook的網路交友

 2020年八月初,申請了這個網站,還有實名的核可方式!

也算是對人員有篩選吧!

看看起源,也許吸引一些長者加入。

對年輕人會有幫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D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