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102帶班時還接了個鄰居的家教,現在這小朋友長大能參加國中教師但卻又要考國小教師,這國小教師是合科的,有數學這科目,有幸又和這小朋友聚聚討論討論這科目。
有機會回望這觀點,雖早期就有說過但沒有太多的談論,今日的社會轉變為如此,就囉嗦囉嗦吧!
以數學為例
數學不會因為語言不同而有差異。只要講明其來源因由,或是其作用、功用、功能。依照著來處理,就會得到答案。後半段的「作用、功用、功能」就如同進入自動化的產物般,只要給對了想要的方法,不管是誰來處理,都會是相同的結果。如此,答案也就唯一。
會有不同的答案,是處理過程中「人為」的錯誤。這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對於後半段的事,真正要鍛鍊的,其實就是找到對的、適合的方式來處理,而非在人為的錯誤上糾纏。
台灣教改,是在它的前半段作文章、用功夫,說明白了其實就是洗腦的開始。
怎麼說呢?表達,要接受並理解對方的意思,才能有溝通,這是雙向的。而測驗卻是單方向的,學習者只能接受單方面語言文字的輸入,也就是教改…利用語言文字的介入,在描述的過程讓「學習者」遵循並接受「編著者」的表達方式,這就是在洗腦。
數學,不需要很多的文字語言來闡述的;也就是文字語言不是必須的。變成如此的長篇大論,還說是因為與生活相關。只能說是「為賦新辭強說愁」硬扯。
數學與世上很多的事物都有相關,與生活有相關也是一定的。所謂的「應用題」在生活上的應用,是要我們知道選擇那個方式、方法來處理;是要理解問題真正所在,而不是揣測文字意義之所在。將問題用作文章的方式來闡述,結果沒將所要解決的問題表達出來、或是無法讓要處理的人理解?而最終無法解決問題時,到底是誰的問題?
過往之數學
首先,說明它的存在,將源由說明清楚,解釋清楚。
再來,熟練過程的處理方式,就如同寫電腦「語言程式」般能有序的進行,錯了除錯,對了完成。
最後,可以訓練的能力是解決問題、除錯、判斷、發現問題、延伸、組合、拆解、整體、細部、…等。
請不要在「語言文字」上多作文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