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53學校課程外的學習

2011/12/23日~2012/1/12日,因為學校老師請婚假,學校請我在這個期間代理導師,雖然,是短暫的代理,仍覺得該讓學生知道的事不能免除。故在原來的作息中,強力的要求了兩件事,其他的事仍是照舊,因為是原本我就不是該班導師,不宜變化過多:
第一:「午餐的統一開動」
常有人認為,我吃我的飯,盛完就吃,吃完再盛,這是我的權利,我餓啊!為什麼不能先吃?先吃又怎樣?我說「群居就是不可以這樣」。
每個人的食慾及食量有大有小各有不同,沒錯,但在團體生活中總不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一起開動,是保證讓所有的人在第一次的盛飯中,每個人都能吃到飯,總不能有人動作快的吃完了三四碗,而卻有人卻連第一碗的食物都沒吃到而餓肚子。在每個人都有用到餐的前提下,再來談食量的個別差異,如此才有所謂的權利吧!再者,同一個班級的同學之間連這種替同學著想的心都沒有,那來的同學情?

第二:「起立立正敬禮」的要求
在俱足適當的環境條件之下,從中可以利用成員身分及立場的不同來訓練學生需要建立的行為。國小一二年級上課時,老師們大部分都會要求學生「起立、立正、敬禮」,因為學生年紀的增長及有些教師們覺得不需要,故常會省略這些動作。然而,這是學生學習時「應該」學到的行為,若是因為輕忽這短短的一分鐘而浪費了這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錯過了只有在學校上課的場合才能有的學習,則以後想要學習,也就不容易了。

在實施第二項的過程時,還發現了附帶的好處。學生們可以利用這個過程:收起下課放失的「心」、通知同學們放下那些瑣碎而煩心的事把心思放在課堂上、叫起趴在桌上暫時休息的同學起身、…等。全班同學為了共同的這一堂課用心學習。這不也是在喚醒學生們知道自己身為學生該有的本分嗎?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老子有錢(歌詞改編)


老子有錢                                             曲:原作 詞:林大仁(2011/10/27)


[*弟子有緣 當大仙 為柴米油鹽都不算累
忍氣吞聲 點點點 還不是為了那緣緣緣
弟子有緣 當大仙 有緣大家都不喊累
他有聖凡業 點點點 還不是為了 那個]


一起上天庭 有雙親 走到哪裡我都帶上貴賓
雖然長的像呂洞賓 但講到緣只輸給降龍靈
誰是PC前的SUPER MAN 結緣結到網路圈
地獄看到我來他們會說 DAMN!! 我的英文名子叫theOneMAN!!
我的鐵金鋼你快點跟我來 你怎麼還在經濟大作戰
頭號戰犯 你還慢慢來 有緣人走了你就哭著說Bye Bye
成仙在望 有人還在晃 整天晃來晃去就難免會迷罔
我以旁觀者的立場講 與弟子有緣就是找你出航!


唱*


無緣就「 啪過」 我到底錯在哪 只是最親的親人都對著我在罵
天堂太遜了 要你一同回家 在家裡也能迷路是真的很瞎
善緣的力量是最大 從不說大話也能大大
多結幾個善緣 你還在搞惡緣 沒緣是夢魘無緣擦身肩
能力越多 責任越多 搞了半天還是比誰緣結最多
我是善緣肥外號緣多多 以前我也和你一樣沒人理我
EASY COME! EASY GO! 多見面幾次笑臉就有
就努力拚 努力做 有緣不會只是在作夢


唱*


被你嚇壞 你別再討債 條條大路通羅馬已經為你打開
黑鍋也可能變新鍋 別再抱怨了善緣難結多
The One and Only! You're ONLY!
執念若不破他五雷轟頂 開著我的消防車去攻頂
汗如雨下是多美的心情 亮晶晶 都是shining!
管他新台幣、人民幣還是美金 買一台火箭誰送你上天庭
只要你知富貴如浮雲 別再假 別再裝
看到一張一張棺材你也會慌 棺材一張張 馬上就把你裝


唱*


弟子有緣 緣~緣~緣~ 弟子有緣 緣~緣~緣

弟子有緣 緣~緣~緣~ 弟子有緣 緣~緣 因為 弟子有緣!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36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從其解釋,季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不能侍奉好,還談什麽侍奉鬼神?」請問死是怎麽回事?「生都不瞭解,還談什麽瞭解死?」
    不過,就數學的方式來詮釋,亦有另一種境趣。
    讓「L」代表「生」或「知生」;讓「D」代表「死」或「知死」。「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生,則不知死」將其用真值表的方式來看,可以換為「-L ⇒ -D」。與這句話同義者,並非是「L ⇒ D」,就是「知生,則知死」解釋成這樣似乎不太恰當。應該是「D ⇒ L」,「知死,則知生」。知道死亡,瞭解死亡,並知無常之寸步不離,如此,也就能瞭解為何而生的意義了。
    2011年10月5日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去世,其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說時曾對死亡發表看法。「記得我將死這件事,是我所用過,幫我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最重要的工具。」或有人將其總結為「死亡是決定的助力」。這句話與佛教常說的「活在當下」;也與那「要將每天當成人生的最後一天來把握現在」不也相同。
[1]《論語》先進篇11-15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33能度與態度

    2011年9月14日今天起一連三天是三年級的校外教學,也就是畢業旅行,同行參與老師們的課程由未參與並有三年級課程的老師們補缺代課。我也分配了一些課程,再者又有老師請病假,委託我看一下班上。其中有的雖是臨時拜託的也不能一直自修、自習、自休吧!
    故想到了之前看到不錯的影片「我被十三所學校開除」分享,在學校播放影片,一直都覺得不能只是放完看過就好,應該在播完後與學生討論其中的要點並令學生說說心得,若沒有心得至少也要分享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什麼印象最深、有記得些什麼、記得那句話!
    這個演說、報告的影片最後並沒有看完,因為至少要留五分鐘與同學分享,但總覺得時間緊迫,在說明的過程中不夠詳細,就怕學生們選自己喜歡的來為自己不好的行為辯解。就最常見的話題「態度」再來談談。
    一個學有專精的大學生、高材生,就是個有「能」力的人,套句一位友人徐老伯的話,很「能」;有能力、知識豐富、有技能、有技術、有技倆。然而,若是不能用在正途上,所學習的就會殘害社會、禍害人間。能不能用在正途,就看此人有沒有「良心」,而真有此心而能「用心」者,所學的「能度」就會轉成為「態度」表現在外;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謙卑、知宇宙浩瀚而不自大、知萬物有序而不無法無天、知自己之不足而不自以為是、…。
    換句話說,「態度」不好的人,是已漸漸的「心」病了,而若遺失了此「心」即使學習了很多的「能」力,最後也不能對整個社會團體有好的結果。
    「良心」的挽回,倚靠的就是「道德」教育,將歷代古聖先賢的經驗心得所留下的各種經典,從中學到「知」並實際運用「行」,兩者合一,也就不枉教育及學校的設立了!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32兩天研習的心得

    2011年8月24及25日連續兩天,研習了與兒少保護有關的法律條文,及其相關的福利。從講師的豐富經歷中學到不少精華,其言談之中發表處理了繁重的工作、處理了眾多的個案,雖說個個擊破,一一解決,但總覺得仍無法根治問題。
    如何根治?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原來都是道德的問題?用法律的方式,怎可解決?
    研習中遇到了實習國中的唐老師,談到這個問題後,也不免討論到自己子女的教育與教養,更對社會中提倡讀經的基金會及團體感到佩服。也對社會上有些人會質疑並問「為什麼」的問題做了分享。
    舉例而言;
幼兒學習的「弟子規」中出則弟這段經文中有出現「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問「為什麼『長者立』時『幼勿坐』呢?」為什麼長者站著時,幼童不要坐著呢?
「因為從小就被人如此教育,不知為何」。
「因為坐著較舒適、站立較辛苦」。
「因為這是禮貌」。
    個人倒覺得,這是在培養個人的「敬」,也是在指導學習體恤、體諒、體貼他人,換句現在用語就是所謂「同理心」的展現,「長者立,幼勿坐」就是其中的一種實作方式,在家庭中教育如此,出門在外坐車的時候,也就能體恤老弱婦孺,而對「讓座」能習以為常;若就只是嘴巴說說的「我有同理心」,怎能令人信服,新聞曾報導的「小六生」、「蹺腿女」與老年人的爭位不就是「只是說說的教育」。
    一個在乘車時不能讓座的人,說他對長上有禮貌、對妻兒很體貼、很照顧,打死我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