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0019「母校」的態度

教育的先後優先
這事是以前就常發生,但近來學校的集會,更是頻繁的談到學生回到國小母校所發生的事。
什麼事呢?鎮內小學的學校打電話來向國中的學校反應。國中生常到國小聚集,且會破壞環境、破壞設備、製造髒亂垃圾、在學校可隱身處抽菸、…等。而這些國中生通常是這國小的母校。
所以我的問題來了!
1、母校,應是學生感恩、感謝、感激、懷念之處,會回校破壞,該校的學校教育必有所不足。
2、國小老師對學生有六年相處時間比起國中老師與學生的相處時間更多更長,對學生的指導又是在可塑的最佳時期。在國小若養大了學生的「牛脾氣」,讓其到國中再讓國中老師來調教,這可是苦了國中教師。
3、國小老師對學生有認識,已有師生情誼。看到學生不好的行為直接指正訓斥有何不可,這機會教育錯失,不又是「養虎為患」了嗎?
4、基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不好好指導,只盼著學生快快畢業等到在另一個階段回到母校搞破壞時,再來指責別的學校沒教好。這和家庭教育似乎有雷同之處,不知是家庭教育影響學校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影響家庭教育。
由此看來,國小教育之前的幼兒、家庭教育,一定也是問題重重呀!
==圖文無關==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活在當下的快樂

什麼是活在當下?在Google中或其他的蒐尋網頁中找尋,會有上千百萬個解釋。不過,這是人云亦云,我們自己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及理解又是如何?
無法直接給答案時,就用反例來修飾、琢磨,這形體模型就會慢慢的呈現了
舉個例子來說:
有人說「快樂」就是活在當下。當元宵節大家放天燈,開心快樂的看著天燈冉冉升起,當下是快樂的、幸福的、開心的、…但是之後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危險、髒亂、…又該如何收拾?這不是「放天燈」的錯,時代進步的過程中,這是什麼事可以改變、什麼事不用變的判斷!原本放天燈,小小一個,紙、竹糊成,升上天空後能燃燒燒完者即成灰燼,不能燃燒完成者也不會永不腐敗,這就是在當下中所要明瞭的事。

再舉個例子來說:
看著煙火的燃放是快樂的事,它是彩色繽紛,聲光具足。但若不是節慶時的燃放、嚇人時的燃放、惡作劇的燃放就是不恰當的。

活在當下,不是自己開心就好
活在當下,是要承擔後果的
活在當下,不是封閉拘限的考慮
活在當下,關係到下一個活在當下

你還想到什麼活在當下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請謝謝對不起,這只是開始

請謝謝對不起,這只是開始
去年的畢業典禮八年級要拍我說一些話勉勵應屆畢業生及我帶班的畢業同學,我說了:
常和同學說
只要學會「請、謝謝、對不起」國小就能畢業
現在國中要畢業了,要學會什麼呢?
「不要凡是只想到自己,要學會『付出』」
現在能力強了、學得多了,多付出就能結善緣,結善緣會為自己的未來開闢一條寬廣的路。
還有很多
把它變成小卡片,給大家參考

最後 恭禧畢業了
祝 一帆風順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一種習慣。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人與人有交集的「開始」,不是結束。
可否請您幫忙,不是結束,是開始。
謝謝您的幫忙,是感恩的開始,不是就此忘懷。
對不起讓你不舒服,是自我改變的開始,不是結束。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家,是避風港

家庭的成立,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
家,要讓成員喜歡回家,不是想要逃離
家,是讓成員彼此鼓勵,不是個體發洩情緒的處所
家,是血緣延續,脈脈相傳,長者指引世間蛛網的殿堂
家,是精神中心的傳承,不是支離破碎,拼圖黏板
家,是糾正勸勉規範導正的道場,不是挺你挺我不分清紅皂白的群聚
家,是付出不求回報承受順逆的心,不是只要口說「有愛」就好
家,是金錢物質應避免大量介入的場所,否則終將變質
家,是避風的港口
家,是有根的地方
家,是宇宙的細胞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學會自己處理事情

記得2011年在訓導處訓管組的第一週的某一天,一大早一位家長(媽媽)來到訓導處,看起來氣沖沖進來就要質問辦公室人員:「為什麼不讓他的小孩銷過?」
我說:「他有來訓導處問過了嗎?」「銷過應該不用父母親請假,就是為了來問這個吧!?」「為何不讓他自己先來問問?」「有來申請,學校不會不讓他銷過啊!不是依照程序就好了嗎?先請他來申請吧!」
心裡奇怪的是:「學會如何溝通、說明、詢問、請教…在學校的事務,不是身為學生應該學習的嗎?」
媽媽回去了,這位男同學自己也試著來問,最後過也銷了,對整個銷過的流程他比誰都清楚,他們班的來申請我都還請他去指導!
******************
2015暑假時,也接到一位家長打電話來,要我幫忙其子女向暑假的老師說明午餐無法購買要自備等之事項!
我說:「他不是在學校嗎?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去向處理午餐的老師說就好了?」「這些小問題可以讓子女自行處理,自己學學。」「尤其是在學校的事!」
父母親能力強,什麼事都要幫忙,子女會學到什麼?
「我請接受補助的同學自己到教務處問補助的過程」他們現在比我還清楚需要的證件及過程!
「我請同學們補寫假單自己送到訓導處」曾請過假的,也都知道如何處理!
同學不清楚的來我這兒詢問、到各處室去詢問學校事務處理的方式,應該沒有找不到答案的。學校的生活、流程、事務、細節,學生們應該比家長清楚才對。
倘若學生們不清楚這些事,家長們也應鼓勵讓自己子女去學習詢問、解決!而不是動不動就是要「替子女做這做那」
若是學校的事,三年級學生應該比家長清楚,若不清楚,三年級的學生也應學會要到那個處室、那個地方去詢問、尋求答案,家長自不要老是讓學生們請父母出面去做這些事。
這些事是學生該做的,不是家長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