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教育to社會,回應專欄「不一樣的請舉手」

我的看法:
遇到的只是 #不適任教師,以為只要「公開」、「常談」讓大家熟悉這些名詞就好就可以習以為常,殊不知這和每個家庭的 #家庭教育 連結更大。
有些 #社會教育 也在做同樣的事。
當傷害的人、受傷的人愈多,修復速度不及傷害,自然就產生不一樣的表徵。
失去本來面目,呈現的就不一樣了。


以往的老師雖然教授課業不多,但對學生家庭隱私因與家長的 #互相尊重 而有默契。
倒是一些受歐美教育的新一代思維的老師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建立「教育to社會粉絲團」,覺得社會教育很重要

2018/12/29本日在Facebook設立了一個粉絲團「教育to社會
目的在對一些社會時事,做一些較有理性的「留言」「說法」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家庭問題之03母子

近來從媒體聽聞到很多的資訊,有年輕少女於路邊生產並將其丟棄於垃圾筒內、有將自己子女虐待棄養、有為了感情的事離婚、再婚而又遇人不淑、或為了新的戀情而消失不見、…等,造成的問題是「繼母相處」、「單親父親」、「隔代教養」、「孤兒」。在上述的種種情況之下,若是談到母親的恩情,這些子女的回應必多是「不以為然」!

那再追溯往前,看看上述這些為人母親的原生家庭是如何

大部分亦是如此;她對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就像她的父母親對待她一般。所以,這是一個「循環」。子女在成長過程的環境中每分每秒的刺激「耳濡目染」,有的不以為意;18歲未婚生子的母親,子女更在16歲也未婚生子,並視之為稀鬆平常;有的雖然自己非常不喜歡、排斥家中的對待狀況,但是自己卻走上了相同的路。不管是不以為意還是排斥,它「循環」。

家人遺傳的血親關係本是一種循環,而家庭環境更是一個容易養成「循環」的地方,所以要改變「不良的循環」,家族的後代必定要有非常強大之毅力、決心與覺悟。否則,問題只會愈來愈多,影響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庭,也會造成社會問題。

所以,該如何呢?個人以為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共勉之!

註:絜矩之道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家庭問題之02家庭教育

民國初年至八十年代,或許說是八十年代以前,夫妻配偶的配對方式應該算是不同的年代;大約在八十年代以後,古老的媒妁相親人數漸漸被取代,而媒妁也由原本的「只聽其名不見其人」的聽聞即決定另一半,改為可以約見面後再決定。現在則是先進行瞭解、相處後再決定
國中學校、高中校園的學生也由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原本全是單性的男校招收了女生,原本全是女生的學校也招收了少數的男生就讀。

然而,看似男女可以更瞭解相處的更融洽的環境,結果並不是如此。為何?這全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環境影響。

在學校教育中指導的再多,回到家庭之後家長的言行舉止、習慣、觀點、看法、說詞、影響力豈是毫無作用,平常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共有十個小時,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不妨觀察看看,就算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學校生活佔了十二小時,學校對學生生活上的影響遠比不及家庭的影響,因為「家」給成員「生理」食的滿足,給成員「安全感」,及在家中的「隸屬感」讓家中的新成員,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影響力自然如烙印般「有其父必有其子」豈是空口無憑,當然,相反的「歹竹出好筍」也不是沒有,但有幾位會有如此決心與毅力的後代子女作出了改變。

再者,不少私立中學從國中或國小就有了住校的機制,它杜絕了家庭長輩們養成的不良習慣所造成的影響,但也阻絕了「血緣」中彼此影響最深的情感交流。

「家庭教育」影響甚巨。

上一代留傳了不少的習俗,家中成員若對這些習俗不清楚,只是照著做「理所當然」扭曲了原本的善意,而且是導致了負面心態的產生。「知與不知」的「行與不行」造成了不同的後果,雖說高中國文教材中有談到國父對知行的看法,撇開孫先生對知行的見解。讓我們來分析看看習俗上的知行在家庭中所造成的影響:
1、知者,行之。
知後,也可以正確的決定;好的做出、壞的決定不做,這兩者都是行,也確實能照著自己的意願,是最佳的狀態。自古至今,保留了幾戶如此的人家?

2、知者,不行。
知後,卻在環境中無法實行,壞的沒法拒絕,好的沒法力行,此時,是需要有毅力及長時間的自我警惕。內心要時常的思考著如何對此拒絕?如何對彼力行?並在時機成熟時落實。有了正確觀念並從我做起的想法,這是改變原生家庭「家庭教育功能失常」而成為「具家庭教育功能單位」的典範,但這長時間的作戰,豈不辛苦。而最終能貫徹完成的有多少位呢?

3、不知者,行之。
不知,卻行之,不管最初的立意如何,就「理所當然」的實行。這初善本意的盡失,就算做得再多再好也沒有意義。因為它原本在實行之後所要達成的「善回饋」成了「惡回應」。例:女權之爭取的權益中那些「被歧視的議題」其一:重男輕女。倒不如,探究出最初的原意,再由有實行資格的角色決定是否要依循以往的方式來實施,如此才不會有「抱怨」、「惡」的產生。

4、不知者,不行。
不知,故然不去行,雖無「理所當然」的後果,但也無法落實「家庭教育」的功能。組成家庭無有功能,倒不如不組成。組成家庭後,無有教育的對象;自己全是受教者角色,無法成為施教者,也將無法體會家庭的意義。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也是最重要的單位。無法正確的善加運用它將是所有問題的起始,反之,也是社會和諧美好的開始。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家庭問題之01夫妻

曾有研究顯示家庭的婚姻在「一男一女」「血緣關係」「穩定性」三個要素下,才會有最佳的運作。而在國中一年級的公民課本中,也很快的談到了「親屬」的組成,血親、配偶、領養。雖然坊間有很多指導男女如何相處的書,不管是研究結果、他人心得。參看研究結果或別人的心得就可以相處的很好嗎?我通常都認為相處時的用心就會有答案,故「已婚者」的每個人都該寫一篇屬於自己的看法,本篇我們先來討論男女的關係。

談到男女常看到「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天文我是不懂,不過,我懂男人與女人在生理是截然不同,心理方面也因為生理的關係而難有共同點。

男女的截然不同,是如何邁向共同點?關係的進展程度與改變方向如何?好玩也就在此。

生理是有形的,它無法改變,男與女無法互通,但無形的心理是能千變萬化的,讓兩個生理原本不同的形體藉由無形的心理達到相同,這就是男與女的遊戲。能「達到」也就「破關」了。

這遊戲要「破關」難嗎?我答:真是難呀

1、要先決定要不要玩?不玩的就單身、同居的就是試玩、玩一半放棄的就離婚、再婚的困難度就增加,等到生命終結若無法破關,也可以算算得分,這是人生其中一項的計分呢!

2、對象不對無法玩?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是無法玩這遊戲的。以簡單大部分上過學都知道的數學知識「數線」試者來闡述;它有正數、零、負數。「零」這一點就是男與女要共同達到的目的地。兩個正數、兩個負數它們都在同一邊,無法往「零」這個點來前進,故「目標」不在彼此的範圍之中,無法達成,玩?也只是表象的「好玩」。而一正一負的兩個數,在彼此的修正牽引,才能邁向這個「目標」。

3、環境有太多的破壞物?破壞男女關係的這些破壞物,真是不計其數,一不小心,有一方就要喪身在遊戲之中。也因此月下老人的這條「紅線」是很重要的。在需要的時候拉對方一把,就能延續。這不計其數的破壞物,想想自己的破壞物有那些吧?

最後,別以為男與女在一起,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不可能的事,磨合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差別只是在於包容的多與少,時間的長與短,成長的快與慢。在共同的突破困境、同甘共苦、攜手互相扶持的情況下,在終點前才能談到「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