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家庭問題之04父子

網路上有好多的影片,其中在說明父子關係的也不少,然而,與母子關係一樣,有正面的回應也有反面的回應。記得曾在學校代課時,因為覺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孝」的闡述;家長對自己的子女講「孝」是非常不適宜的事,故「孝」的訊息要如何來獲得,有的
靠「社會教育」(現在有拍什麼短片影片來教育嗎?)、
靠「學校教育」(現在有那些導師、班主任會教嗎?)、
靠父母之外的其他長輩(鄰居說嗎、親友提嗎、朋友談嗎?)。
故我在學校代課時就將「孝經」此書與學生分享,不過,在傳遞經典的過程中,常接收到學生「不以為然」的眼神、神態。雖然,勉強能完成全書的晨讀,但真正的效果並不大,有很多是因為「家庭狀態」的影響。最後,也只能在學生的「畢業紀念冊」中,留下與學生訓勉的語句:

人之行莫大於孝,順之諫之皆屬之。走在「正道」上,就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

若以「孝」為天平的中心點,「順」與「諫」就是天平的兩邊。順,也許是孝中常為人所提及的,但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諫」。社會大眾對「順」的偏頗已經讓「孝」造成了太多的不平與誤解,它是急需要導正的。只是,「諫」需要累積相當的「信念」與「正氣」為後盾。而「諫」引起的「衝突」也常是無法避免,若僅僅是要降低,考量到「時間」、「年齡」與「經歷」或許還有些幫助。

改變別人,結果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不如改變自己。

最終還是一句話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共勉之!

註:絜矩之道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教育to社會,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網路:Daily Mail Australia 
發佈一集的「 Not All Heroes Wear Capes 」 


以往對垃圾是 #你丟我撿,現在 #環保回收
但事實上,除了回收外,
更重要的是 #不要再製造 這些垃圾物品

已有的 #回收利用, #回收再利用,它並 #沒有消失
再製造新的,使用新的,
別說是 #其他動物植物生物了
人類也難逃自弊 #必將受害
地球亦會 #無法負荷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社會to教育,學校教育是什麼?

報導新聞:聯合報
現在的社會,反映的是20年前的教育。

#教育是什麼?
🤔學習後在任何環境中能主動適應並運用發展還是只儲存?是內化蘊含發酵還是只更新?
🤔是打造環境後積極學習還是被動驅使?是有人準備好還是自己隨時待命?
#馬蓋先 影片,早該重播了

教育to社會,廣設大專院校?

新聞報導:蘋果日報
不敵少子化 世新社發所109學年停招

錯誤的計畫政策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運作及形態。
#科系停開 還好
不要找到未來會 #學校倒閉 者
那就沒有 #母校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