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法律中的奇怪現象,現實與理論?

 法律中的奇怪現象,現實與理論?

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矛盾? 1、經濟好者,夫妻配偶間可以相互贈與,不用課稅、不限金額。 這條在經濟不好者中是可用但互利不大。 不過,擴充「配偶」的範圍,就能獲得這項福利了 2、經濟不好者,社會救助有(中)低收入戶申請、身分審查。 這條在經濟好者中不適用。 不過,在弱勢中「單親」可以申請,「雙親」則無法通過。所以「離婚」就能獲得這項福利了 以上述的方式來看,這種規範 是好?是壞?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習俗(參) 女權需要追求?最後吃飯?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727

其次談談,「最後吃飯」的問題。同樣的,這風俗習慣的形成起初也是立意良好,而是執行者無法廣為說明,且受惠者安於享受的後果。 只看表面現象的學習,常是蔚為風俗的起因。 ========== 最近,三餐都我掌廚,也體會並瞭解到:為何早期的母親、女性、掌廚者要「最後吃飯」的真正涵意為何?。 首先,用嚴肅的觀點來看,餐點的準備是一項責任,用餐五分鐘吃完的一盤菜,它是花了準備者多少時間?多少心力? 1、買菜的時間就先不計, 2、買菜回來後,需要洗菜,好洗的根莖類在洗好後去皮至少也要十至十五分鐘,而葉菜類若要乾淨些半小時的時間是免不了的,洗一道菜最久的一次應有一個鐘頭吧。(10~60) 3、再來,就是要將菜炒煮,將生食變為熟食,還要加上調味料理。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此時佔了七成左右的部分。大火快炒東西少也要一分鐘、多也要五分鐘,小火時間就久些一道菜算五分鐘,讓它悶得軟嫰熟透些也要十五分吧!(5~15) 4、完成了,這是一道菜的時間,15分鐘到75分鐘,不知為家人準備一餐要幾道菜? 而在食物的準備上不可能恰好,「最後吃飯」的用意,是確定大家用完餐「吃飽了」,對這件事的責任才放下、放心。這是掌廚者的責任感驅使,若是成為他人的「理所當然」的要求,那就偏頗了。 有親身經歷準備飯菜的人員,也就應該不致於還在吃飯時「嫌這嫌那」,並還要求自己的親人「最後吃飯」。 不過,以我下廚的經驗且用較為日常的生活運作來看。果真的是「最後吃飯?」嗎? 就我個人煮菜來說,試吃這菜味道是必然的過程,因為試菜的原因,上菜時,我也差不多飽了,是最後吃還是最先吃呢?只有下廚的人才知道呀!😁 最後,「應對」也是重要關鍵,若當有「先吃」被發現而受到責罰時,以尊對方為「皇親貴族」的身分,為保其身家性命的「試毒」說法來應對,因此而蔚為風潮。那不知若是這個因素到現在反而成了「先吃」的人,不知道會不會又有人不平了呢?

習俗(兩) 女權需要追求?階級?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654

先來談談,「稱呼親戚降一等」的問題。兩年前在網上常看到年輕女性談到對母親對此問題的打抱不平,而要平反、抗議父親而有了家庭革命、爭吵。 這也不是平反不平反的問題。風俗習慣的形成起初也許有好的立意,而其轉變是執行者無法廣為說明,且受惠者安於享受的後果。 只看表面現象的學習,常是蔚為風俗的起因。 ========== 結婚後,內人遇到我的家人親戚時,她不知怎麼稱呼? 我說:跟著我怎麼稱呼你就怎麼稱呼。 生了子女有了小朋友之後,內人稱呼我輩親戚突然「降一等」,我問她為何如此? 她說是在教小朋友如何稱呼,是身教。這時,我才明瞭,為何以前的人如此稱呼,在我心中的疑問也在此時得到解答(因為家母以往的稱呼就是「降一級」,然而,請教她時她亦不知所以然呢!) 所以,降一級的原因是何? 是女性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學來?那就糟了 是男性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要求?那也糟了 是長輩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要求?得地位?受尊重?那更糟呀 ========== 這件事,起因是善意的,旁人不明究理、不明是非的學習才是「誤」的起因! 很多的疑問要獲得解答,是要常常問自己,並將自己原本認為對的事情執行出來,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時,它就會得到答案,獲得解答。 ========== 最後,「理所當然」的事,有,但並不多。這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定義」。 定義,最常見的是在數學之中,它的特性是「簡單」「明確」,我們就是要利用這個簡單明確的特性,並依此特性訂定很多規則。因為將這些規則套用在所有這群體中的成員身上時,它可以發展出一個規律,並適用於所有族群,無一例外。

習俗(邀) 以前的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對嗎?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632

這種對待其實是「不明究理」導致,行為的學習,有些人覺得「以往的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這種人日子比較好過,心中沒有不平等之感,簡簡單單就照著做就好,不用花太多的心思,但她沒辦法「指導」並將最初的道理及原因傳承給後代。 然而,日子久了,有些人覺得這麼做是不對的,常有受委屈感,自己受委屈,別人也覺得不合理為她叫屈,有了想法,如何去尋找事情的起因?原因? 從書本看嗎?指導的方向是對是錯,除了透過作者的文筆傳達也參雜了他的想法,是讓人產生衝突爭執的,還是和諧平和的。 透過專家學者嗎?他們研究的方向、對象及要傳達的,也不免會有個人主觀及專業性的束縛。 其實,自己心中潛藏著答案。 風俗的起因通常不會是不好的,而是旁人不瞭解。旁人看到許多人做這種事時覺得感覺不錯,就跟著學,就像現在「排隊」人潮般。不只是實行者對其中的道理不瞭解,受惠者亦從中得到了好處;而受惠者不只享受在其中還更進一步要求對方一定要這樣做,導致最後成為「理所當然」 。 「原因」、「起因」喪失後,就出現了很多的「抱怨」「委屈」「痛苦」,而原本可以選擇「做」與「不做」的權利沒了、抉擇沒了,更是對起始產生了誤解。 下回再來舉例吧!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如此這般 05婆與媳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3625

家庭的演變從「大家庭」分解為「折衷家庭」再成為最小單位的「小家庭」,從這裡可以知道,人數愈多人口愈複雜的地方,問題就會愈多。 例: 1)小說:「紅樓夢」「明蘭傳」…等。 2)電視劇:「知否知否」、「娘道」…等。 婚姻的好壞在「折衷家庭」中,婆媳關係之間的影響因素佔了絕大部分,看看那些離婚的家庭,很多就是婆媳關係處得不好。能讓人「瞬間離婚」不再多加考慮的因素,就是「婆媳問題」。 發現問題,那就必須要去解決,解決方法為何? 解決「婆媳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隔離。「隔離」是方法之一,不是最佳的解法、正解,與解題者的對待關係亦大。 ===== 對於隔離的解答從下方台諺可知。 俗曰:「不孝媳婦三頓燒,有孝女兒半路搖」,對那些照顧三餐的辛苦媳婦來說,因為常接觸,作法與自己的方式不同,也就容易挑東撿西。而久久回來一次,見不到幾次面的女兒,還遠在半路的路途上時,就覺得她很孝順會回來看她。 所以從這得知,人們常會有「人在福中不知福」的迷失,常常對長時間陪伴在一起的人有偏見;雖然服務周到但意見很多,不常出現沒有什麼貢獻的人又特別的想念。 ===== 由上來看不無道理,而「隔離法」就是搬出去住,成為「小家庭」。否則,男人的角色,在婆媳之間,就像是「三明治」;無法處於中立之地,靠左也不是,靠右也不妥,最終落得離婚的下場。 男生,婚後的「婆媳」雖是旁觀者,但也受害最深,有機會再來談談自己經驗。( B1 ) 再者,觀察那些對媳婦態度不好的婆婆們,當她在為人媳婦時,婆婆也對她不好。真正的原因為何?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們看到的只是「又一個不良的循環」。 最後仍是 以絜矩之道自處,為美善之地準備。由吾變化,傳善於後,自身力行為模範,可謂後世之福。 =====再來一個反思===== 對於親人:「近的不知好,遠的想甲不知桌(叨)。」(台) 對於非血親 :「遠親不如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