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第一眼景觀與風水

雖然無形中風水地理對我們的影響難以察覺。不過,眼觀、耳聽卻是影響我們第一次接擉有形物體時的觀感。

進到校園的第一印象,是校園的美好,除了綠蔭草地令人驚豔外,第一眼看到這建築也「驚」了一下,尤其是在它下方時。

建築有它的美學與意義,這我不懂。
意義對學生也許它有「登高望遠」、「一飛衝天」、「百尺竿頭」、「居安思危」…等正面之意。反之,亦有「基石不穩」、「好高鶩遠」、「井底之蛙」、「自視甚高」…等說法。美學主觀性強,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就我所理解,產生了「驚」的第一感受,接下來就是「不安」的感覺,「沒有安全感」也就接著生發。沒有安定的心,學習就會心浮氣燥。
對成人而言,調整心態較為容易。對學生而言,調整則需要花時間學習,或許它也會影響學習。
看到這物時,你的第一個感受、想法是什麼?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什麼造就了不負責任

 人,生下來被賦予了權利與義務

權利:是我們所享有、獲得的
義務:是我們要付出、給與的
而人們卻常「只享權利,不盡義務。」
且在潛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覺中,為利益團體所教育,社會教育潛藏了危機;
製造保險套的商人,指導了人們享有;避免付出
墮胎的醫生,斷絕了懷孕的人該有的責任
人權團體,強調每個人該享有的;那該付出、給與的呢?
利用享樂、利益、…,並以此趨使教育他人,目的是為了自己、一己之私
有誰會不享樂、不圖利、…,並以此指導他人,為了大眾、為公無私??
觀察言行之中,多寡罷了
公大於私,就值得學習呀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有性無性別來無恙

有性無性別來無恙
記得小學與同學玩樂,並無有男女之別,對男女亦無特別區分,跳跳繩、踢鍵子、跑跑步,只是意識在學習、成長;我多我少我快我慢如何修正,就只是一個「我在」,此時沒有同伴的需求、沒有伴侶的需求、沒有異性的需求。
然在學習時必會遇到「挫折」,聽來這是女性擅長的,針線我也不差,裁縫車也玩過;這是男性擅長的,抬重物的力量斟酌與控制也不難。什麼是男?什麼是女?似無差別。
慢慢的學習困難度增加、生活面對的難度不同,並且意識到有男女的分別,我是男的、她是女的,原來有如此的不同,在生理上,在心理上,在想法上,生活上,學習上,對待上,漸漸的有了「挫折」與「矛盾」。
回想起來,每個人一定不少
1、在異性面前會臉紅耳赤,這...無法控制。「耳赤」沒有掩飾無法用頭髮遮蓋,讓人看到了,令人知道了心中的想法,真不是滋味。留長頭髮也許會好些?挫折!矛盾!
2、生理會有性反應,在有異性的場所,這...無法控制。難過呀,好想去勢呀,有用嗎?挫折!矛盾!
3、長得不帥不美的人,交不到異性,多數人是「外貌協會」,挫折!矛盾!
4、長得帥長得美被人要求太高,一個來一個去、來來去去,挫折!矛盾!
5、結婚看不到對象一男一女媒合即可,現在挑來挑去卻找不到,挫折!矛盾!
6、家庭不和諧,對自己父母親不認同,挫折!矛盾!
7、沒和父母親擁抱過,對自己認同無法取捨,挫折!矛盾!
8、感受不到家的用途,挫折!矛盾!
9、異性同學難相處、同性同學好相處;同性同學難相處、異性同學好相處。挫折!矛盾!
10、單親、離婚、隔代、聚少離多、少有人關心、關心的是誰。挫折!矛盾!
11、唱「甜蜜的家庭」唱不出來,挫折!矛盾!
12、給班長工作,不作;給副班長工作,不作;給風紀股長工作,不作;給學藝股長工作,不作;給衛生股長工作,不作;給體育股長工作,不作;給康樂股長工作,不作;給資訊股長工作,不作;給事務股長工作,不作;給水電資源股長工作,不作。不作領導人,就要被人領導,不領導,也不被領導。挫折!矛盾!
13、生活中有好多的。挫折!挫折!挫折!矛盾!矛盾!矛盾!
挫折的解決方式與想法會造就一個人;
困難的坦誠面對與藉口會塑造一個人;
矛盾的源頭,是無形困擾有形
矛盾的生成,是片面有形的說詞、誤會、錯解、組合、干擾了無意、無形的表意

突破了困境、化解了矛盾,就是成長
逃避了困難、忽略了衝突,仍於迷罔

靈性本無男女、中性這是無形體時的狀態。一但有了形體,就有男女、乾坤的分別了!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賭的本質

賭的本質
賭,是用約定來得到報酬
約定,是信。
報酬,是利。
與利益掛勾的信不是信,是賭。
用言語文字來約定,並用報酬賠償,這是「信」字的墮落。
賭,贏了,以小得大、機會難得,故六親不認以得利。誰能捨棄報酬?
賭,輸了,為言所困、進退兩難,故心中忐忑難平靜。誰能安於損失?
==============
「願賭服輸」的誤謬
賭是不對的(F)
輸者的失敗,在情勢上順服(T)。不順服(F)。F=>T,F=>F它的結論都是T哦。 是賭後的順服,就要任人宰割的意思了嗎?
邏輯不是全部,若邏輯可以解釋全部,就不用「牛刀」了!真值表浩然正氣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0025沒有學校,怎麼學

古早時,上學是有錢人家的玩意兒,有錢、有閒,才能有這種機會到所謂的學校學習。 一般人那有上學這回事,忙著家務事就忙不完了;沒錢、沒閒的結果,學習是要從經驗、實作中學習。
要學習快速,就是學習他人的經驗(1) 要學習扎實,就是苦幹實幹的實作(2)
漸漸的有些有理想的人要普及知識、有平等觀的人要讓他人也能受教育、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要為那些沒有受教育的人爭取學習的機會。爭取到九年義務教育,以往祖上先人所想要、羨慕而不能獲得的事,現在多數人上學反而變成辛苦想要逃避的場所。
讓我們想想,在沒有學校的時候,是怎麼學的、是誰教的、教的是什麼?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學校教育」的初始。
從小,我們學什麼? 吃飯、說話、洗澡、洗衣… 這些生活瑣事 有父母親的經驗來指導學習(1) 也有自己的反覆不斷的練習(2)
沒有學校,生活上所有的大小事務,都必須從父母親上學習到(1)也會要求子女(2);長的大些,可以看來、聽來、模仿其他的長輩(1)、平輩而學習來,尤其是家族中的長輩、長老更能指導不少。家族信任了從長老處學習來的,並拜託托付給長老指導(1)(2)。這處所必聚集不少人,聚集的人數一多,長老指導輕一代的青年人幫忙亦成無可厚非之事。然而,有歷練與口耳相傳總是有差距。
久而久之,父母接收不到子女學習的實效,對處所質疑,終究導致了怪罪。但父母不該總是怪罪並將責任全部推給處所的學習,而不再指導自己的子女。因為子女幾乎所有的學習,本來就該來自於父母口耳相傳的指導。就只有一件事不能由父母口中說出,並接受父母的指導。剩下的事,父母都逃不離該有的責任。
奇怪的是, 本不該由父母口中說出指導的這一件事,現在的父母常常在說、在指導 該由父母參與指導的,反而推托沒時間、有工作、拼經濟而不指導
再如此,沒有學校,也將是必然的事,回歸到最早父母指導的時候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