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7日 星期三

家庭中什麼心態要不得?



年少時,我年紀小什麼事都不懂,大家要原諒我。
青少年時,我在狂飆期,心情不穩,大家要體諒我。
工作時,我賺錢供給,是經濟支柱,大家要禮讓我。
老年時,我年歲已老,動作思想都不行了,大家要敬重我。

這種種以別人之慈悲心,來要求別人配合我、受我控制之人。
他只能孤獨一生。


2002年3月26日 星期二

交通如何改善之我觀(二)!?



總覺得「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不甚用心,為何如此說呢?
政府官員方面:
只知「執行」,效率改善的問題?結果有無成效的問題?執行後檢討問題的重思改進?大家都已成固定的模式,不僅在民意代表質問時「推諉」、「藉口」、「反駁」、「睜眼說瞎話」、有時還要讓別人「改變」以配合自己,有時還「以身試法」。或許那些男士在服兵役時都忘記了,自己所接受領導或領導別人時的感受:「領導」最重要的準則是要「以身作則」啊!(不過,這種感受不是只有服兵役者才會知道的)
今日已不是只知「享位高權重之利」、「空有名號」而已吧!若感受不到「名不附實」所受良心遣責的痛苦;或若因「不稱職」或「不知方向」而「盲從」。這實行者的「作為」在「落實」後所得到的影響是「甚大」的啊!莫要說無有報應,影響是在後代子孫身上矣!

民意代表方面:
質詢時,只知找出問題?針對問題給與行政人員難看?而到底要如何解決問題呢?找出問題固然重要,不解決問題,不是更讓人痛苦嗎?而解決的方式果真是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幸福」來著想呢?言論是否代表著「人民」呢?
最重要的,人民希望的方式是否可以有草案建議呢?不是空口說話、吵架、罵人、挑撥、對立…,假若只是如此,這每個人都會啊!這些人的存在,只能說是「多餘」。所以,「改善草案」的建議應是「民意代表」最、最、最基本的作為吧!若真有「草案建議」有多少是真正「為民著想」呢?

總歸如下:
「不用心、空領薪,難道錢財矇蔽心;人言之、亦云之,空口白話必回音;
已身立、言起行,在職為民非為利;理分析、莫盲從,終為子孫建大同。」

若只是上述批評,不免落入自身矛盾,故在此做一「建議草案」簡述:
之前有提到「交通如何改善之我觀」的看法,對「治本」的方法有大略提出,回應的「疑問」應是「非常、非常」的大!如「照相裝置的價錢?」、「是否人民反彈?」、「與民爭利?」…等。
這只能說…「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不甚用心!在位者若有用心、法輪必轉啊!
依前一篇文章的內容,以所提順序再「略加」說明之!
「治本」?我的看法有:
1.「交通秩序」是為全民安全而定訂的,應以「安全」為主要考量。而不是為國家財庫的聚財而設計的。(這是「本」不用再加闡述吧!)
2.開車這麼久,什麼時候駕駛人會開慢呢?…(「政府」、「立法」人員自己想看看吧!)
3.由上述一點,認為:
(1)政府應為人民安全廣設「照相裝置」,而每台車內必有「探測器」、「測速器」且應該是每位駕車族必備的設備,並應列為安檢的項目之一。(問題出現?照相裝置太貴,如何解決?)
若不解決,之後的(2)…。(3)…。(4)…。(5)…。的說法,知道很好,在這一項卡住了,就無法得到效果了!

想想,有無解決方法,等了快「二年」,似乎沒有人在這問題上真正的來「解決問題」!明知可以為之而不思、不為,在位者、為人民代表者,該好好自我檢討!別再檢討別人了吧!

假設這是已經決定,且是要實施的方向,那就提出應有多面的資料收集:
個人粗淺見解如下,以供參考、或可以引起新的思維方式、產生更多的真正解決之道。
「照相裝置太貴,解決方法」
(1)照相方法是有發射、有接收。
(2)政府公布照相的發射頻率,固定數種(例:五種、或可以在一範圍內以提供「升級」)頻率,這範圍頻率為「政府照相用」。公布告知民眾!以「政府研究單位」(不知它們都在做什麼研究)來研發這「專有的」機種!研發製造,若便宜即可大量生產「照相裝置」,若真的太貴,怕有人偷那就將這種「專門照超速」的照相機列為同「槍械管制」般的物品。反正,私自持有者必違法、必高罰金。
並要讓「偷竊者」偷這東西有「得不償失」的方式,就是「這東西不貴,偷了不划算」,就算它很貴,偷了,也無法轉售,因為偷它亦會讓這「鼠輩」與其他人民對立,讓「一般人民」一同對抗!在此之下,還可以讓人民有福利,見(3)
(3)公布的發射頻率就是讓民間去競爭研發「接受器」,讓廠商有利益,降低接受器的售價讓一般民眾可以買得起。如此全民皆有「利益」。
(真正好的廠商,還可以進一步研發,推動政府「安全」方面思考不到的地方,如電腦軟體般的「升級」方式,讓政府。配合未來多變的社會模式)
(「鼠輩」偷了照相裝置,會讓人以為「這家」民間所製造的廠牌「不好」而影響了「生意」)
除了真有人想要為「人民公敵」吧!


山有竹林  有容乃大  巧居二人


交通如何改善之我觀!?



在許許多多政府政策中,人們總是認為政府在榨取人們的錢財;例如在國營事業上的提高營業消售價格、稅收的多樣及稱為高額的稅收、罰款。然而,實施整個政策的過程,卻是讓人覺得:「這國家的政府,是比奸商更奸、更愛錢的團體,為民謀福利在哪裏、為人民設想的地方在哪裏?」
或許有人說這是無形的,但我卻要說:「雖是無形的,但是最後必定會有有形的成效、影響的。」
舉例來說,在交通法規中,從未戴「安全帽」罰500元的條款實施後,現在我們在街上,看到的是大部分的每個人都戴安全帽,很少人不戴的,這是政府為人民安全著想所做的一項政策,是值得喝采的;不過,實際的交通事件,卻多來自有「汽車」的階級,而對於「酒後駕車」、「高速飆車」…等,政府有政策對這些「錢多一點的人」來做好管理嗎?而不是讓「有錢」成為一種可為所欲為的特權。
如何在法律立案中,讓民眾感受到「車」的利用是為「便利」,而不是「特權」的表徵;所受的懲處並不是只對「中產階級」產生效用,而對「有錢人」的無關痛癢置身事外也能有所警愓的雙贏方式呢?
世上金錢的分配並不是均等的。要顧及全民的利益,必不能以「金錢」為主要考量;要改善目前狀況的作法在「金錢上」的打滾(罰金的提高)是無效的;而要杜絕這種種的混亂事件,「治標」的罰錢怎能令人心服。
「治本」?我的看法有:
1.「交通秩序」是為全民安全而定訂的,應以「安全」為主要考量。而不是為國家財庫的聚財而設計的。
2.開車這麼久,什麼時候駕駛人會開慢呢?只有在有「警察」、有「照相裝置」…等,這些地方慢下來,為了只是避免被罰,是「治標」法。因為人民總有應對方式來避罰,就是利用「測速器」來探測。
而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較勁,如何讓人民體會「照相裝置」的設置是因為此路段常發生事故而設立的呢?如何能讓百姓會因珍愛自己的性命而減慢速度呢?反而是為了「保護錢財」,這難道不是間接的教育人民價值觀的改變嗎?
3.由上述一點,認為:
(1)政府應為人民安全廣設「照相裝置」,而每台車內必有「探測器」、「測速器」且應該是每位駕車族必備的設備,並應列為安檢的項目之一。
(2)政府設立的「照相裝置」,測速器會告訴人民那裏危險,自行減速,達到告知駕車人安全及路人安全的保障。若不減速,更高的罰款都是應該的,因為這些犯規人是「明知故犯」。
(3)「測速器」應有告知現在時速(或是增加速度、超過xx速度)的功能,讓駕車者時時明白現在狀況,充分利用「耳聽八方」的警示。
(4)警力能多付出心力在打擊那些「明知故犯」或「真正不法」的人身上。
(5)這種作為是以人民安全為考量,不會讓人民有被設計的感覺。

不只是交通方面,其它的身為國家的政府官員們在做決策時,可真的有為人民考量嗎?還是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權力、抑或是為了保護既得的利益而勾心鬥角?還望為了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積息已久」的陋習。否則,未來將是…????????


山有竹林  有容乃大  巧居二人


2002年3月19日 星期二

(歌詞改編)一路上有你


一路上有你
曲:片山圭司 詞:林大仁 (2002/3/19)

妳知道嗎 我心裏都是妳 從見到妳的那一刻起
是天意吧 使妳我相隔兩地 考驗我們愛的真諦
妳相信嗎 這一生遇見妳 是我這輩子的福氣
是天意吧 讓我倆一起 擁抱相愛牽手相惜
也許輪迴裏 早已註定 絲絲紅線長繫著妳
一顆心在風雨裏飄來飄去 都是為
一路上有妳 長相伴長相依
就算過苦一點我也願意
一路上有妳 攜白首到斷息
此生今世我至情永不

2002年3月10日 星期日

何謂「自在」?



常有人認為「自在」是到郊外、在山上、在海邊、在大自然之下,遠離人們的社會,感受不受限制、不受壓力般的吹著海風、望著大地的心情;或是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任何規則法律能夠約束,套句年輕人常用的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尤其是愈來愈講究「民主」的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大家都認為「自在」是如此,那這個現實世界必定大亂。
那麼「自在」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讓我們想想下列的幾個問題:
1.當我們去拜訪別人時,剛進到別人家的感覺。
2.有去過「廟裏」拜拜、或進過「教堂」…等地方嗎?感覺如何?
3.男孩子們或許可以想想入伍時的狀況。
上述我們「第一次」時、或初始時期、開始期間的狀況和之後熟悉環境後的心情是否相同?想想?

是的,對外在「有形」的行為來看,「自在」是對環境熟悉後,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行為舉止的分寸,怎麼樣是合宜的,怎麼樣是合禮的,雖然是有外在的約束、有法律、有規矩,但是對於處在此環境的這個人,他並不覺得是受到約束,因為他的所做所為都「適」於各處,也因此他感到「自在」。
還記得一個兩個畫家畫何謂「靜」的真義的故事。
甲畫家畫的是一幅山水畫;平靜的湖水、沈穩的山脈、…。讓人看了心中平靜。
乙畫家畫的是一幅瀑布畫;瀑布的水聲、風的吹彿、…。乍看之下並無靜的感覺,當看到樹枝上一隻小鳥在此環境下安詳的睡著的模樣。
不知您會認為那張畫才表達「靜」的真義呢?

有人認為宗教有許多的誡律;「十誡」、「五戒」…看到「佛教」中出家眾的「戒律」更是上百上千,有人就會質疑?如何遵守?如何記住?…等。事實上,我們一般人雖沒有什麼戒條,我們都是「自在」於某些外在的行為規範內;若以「心性」修養、修行的方式來考慮,或許上述的想法就能有一些解答。
而所謂的「自在佛」,我們也就可以稍稍了解,其在心境上「自在」的真諦了。

心得:心之自在規矩在,心悸衡量自在裁,若要心能自在行,觀心省行自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