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認為「自在」是到郊外、在山上、在海邊、在大自然之下,遠離人們的社會,感受不受限制、不受壓力般的吹著海風、望著大地的心情;或是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任何規則法律能夠約束,套句年輕人常用的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尤其是愈來愈講究「民主」的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大家都認為「自在」是如此,那這個現實世界必定大亂。
那麼「自在」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讓我們想想下列的幾個問題:
1.當我們去拜訪別人時,剛進到別人家的感覺。
2.有去過「廟裏」拜拜、或進過「教堂」…等地方嗎?感覺如何?
3.男孩子們或許可以想想入伍時的狀況。
…
上述我們「第一次」時、或初始時期、開始期間的狀況和之後熟悉環境後的心情是否相同?想想?
是的,對外在「有形」的行為來看,「自在」是對環境熟悉後,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行為舉止的分寸,怎麼樣是合宜的,怎麼樣是合禮的,雖然是有外在的約束、有法律、有規矩,但是對於處在此環境的這個人,他並不覺得是受到約束,因為他的所做所為都「適」於各處,也因此他感到「自在」。
還記得一個兩個畫家畫何謂「靜」的真義的故事。
甲畫家畫的是一幅山水畫;平靜的湖水、沈穩的山脈、…。讓人看了心中平靜。
乙畫家畫的是一幅瀑布畫;瀑布的水聲、風的吹彿、…。乍看之下並無靜的感覺,當看到樹枝上一隻小鳥在此環境下安詳的睡著的模樣。
不知您會認為那張畫才表達「靜」的真義呢?
有人認為宗教有許多的誡律;「十誡」、「五戒」…看到「佛教」中出家眾的「戒律」更是上百上千,有人就會質疑?如何遵守?如何記住?…等。事實上,我們一般人雖沒有什麼戒條,我們都是「自在」於某些外在的行為規範內;若以「心性」修養、修行的方式來考慮,或許上述的想法就能有一些解答。
而所謂的「自在佛」,我們也就可以稍稍了解,其在心境上「自在」的真諦了。
心得:心之自在規矩在,心悸衡量自在裁,若要心能自在行,觀心省行自在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