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14博愛座

才剛寫完第十三篇「敬老尊賢」,回家馬上看到新聞(04/17),它是關於公車上一位老翁與孕婦倒底是誰該讓位的問題。看完整個報導後,對其報導的內容,總覺得奇怪。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帶我們坐公車回草屯外祖母家,對「博愛座」這三個字並沒什麼印象,到了高中,常坐公車往返家裡與台中,印象中曾看過這三個字,但仍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不過,那時候的學生、同學、朋友都知道,學校老師有教過,書中「生活與倫理」課本也有寫,大家都知道對於老弱婦孺是要「讓位」、「讓座」的。所以,當時的坐位是「每個位置都是博愛座」。只要有人有需要,雖然不是人人起立爭相讓位,至少會有人「讓位」。內人與我相差三歲,她也有相同的觀點;對於公共場所設立的「坐位」不是只有寫「博愛座」三個字的才是博愛座。故在指導子女時亦同。

因為對號的關係,火車是沒有「博愛座」的,每個人大多有位置,原本不該有「站位」的,而火車為了營運收入、短程運輸的關係賣了站位,這一賣倒出了不少問題,營利多了些,反倒成了道德敗壞的原因之一。火車上,雖然人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然而,旁邊站了個年紀較大且沒有坐位的長者,要不要讓位?「讓位,這本來就是我的位置」、「不讓位,旁邊站了個長輩啊。」再者,假若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正要「對號」入座,卻看到原本沒有坐位的長者已經坐在那個位置上了,要不要請他起來?「讓位,這是我的位置耶」、「不讓位,等一下旁邊就會站了個長輩。」兩種決定總會令自己心中有著不安的心境。久而久之,「我的位置」讓自己坐在位置上理所當然的心情,未來就是對那些需要位置的人視而不見的關鍵。現在我的交通工具都是自己開車少有這個問題,而當我上了大眾運輸工具時,心情也就不免戰戰兢兢。而國家政策以「營利」的前提來運作而產生的各項制度,想必就是毀壞良善人心的起始。

現在常見公車上已設立了約四個位置的博愛座,捷運上的博愛座也將近有一半的位子是博愛座,不過,只有博愛座才是博愛座嗎?旁邊沒有標示博愛座的就不是博愛座了?所以,坐博愛座的才需要讓位,不在博愛座的人就坐得「理所當然」不用讓坐了,這豈不怪哉?

公共政策的設立不是只有為了政府的營利,更需要在其中蘊涵著「教育」。若不能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事物中指導,這日復一日行為模式的偏差改變,原本人們有良知良能的善心,也會為其所蒙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