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0日 星期日

何謂「自在」?



常有人認為「自在」是到郊外、在山上、在海邊、在大自然之下,遠離人們的社會,感受不受限制、不受壓力般的吹著海風、望著大地的心情;或是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任何規則法律能夠約束,套句年輕人常用的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尤其是愈來愈講究「民主」的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大家都認為「自在」是如此,那這個現實世界必定大亂。
那麼「自在」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讓我們想想下列的幾個問題:
1.當我們去拜訪別人時,剛進到別人家的感覺。
2.有去過「廟裏」拜拜、或進過「教堂」…等地方嗎?感覺如何?
3.男孩子們或許可以想想入伍時的狀況。
上述我們「第一次」時、或初始時期、開始期間的狀況和之後熟悉環境後的心情是否相同?想想?

是的,對外在「有形」的行為來看,「自在」是對環境熟悉後,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行為舉止的分寸,怎麼樣是合宜的,怎麼樣是合禮的,雖然是有外在的約束、有法律、有規矩,但是對於處在此環境的這個人,他並不覺得是受到約束,因為他的所做所為都「適」於各處,也因此他感到「自在」。
還記得一個兩個畫家畫何謂「靜」的真義的故事。
甲畫家畫的是一幅山水畫;平靜的湖水、沈穩的山脈、…。讓人看了心中平靜。
乙畫家畫的是一幅瀑布畫;瀑布的水聲、風的吹彿、…。乍看之下並無靜的感覺,當看到樹枝上一隻小鳥在此環境下安詳的睡著的模樣。
不知您會認為那張畫才表達「靜」的真義呢?

有人認為宗教有許多的誡律;「十誡」、「五戒」…看到「佛教」中出家眾的「戒律」更是上百上千,有人就會質疑?如何遵守?如何記住?…等。事實上,我們一般人雖沒有什麼戒條,我們都是「自在」於某些外在的行為規範內;若以「心性」修養、修行的方式來考慮,或許上述的想法就能有一些解答。
而所謂的「自在佛」,我們也就可以稍稍了解,其在心境上「自在」的真諦了。

心得:心之自在規矩在,心悸衡量自在裁,若要心能自在行,觀心省行自在來。

2002年2月23日 星期六

專業自主之駕車喻



「專業自主」是對內而言,非對外來說。
換句話說,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操作、運用、整合、分析,加上外來的(向內)需求所形成並呈現出來的專業素養,而在呈現之前的所有過程是有專業自主的。
若是以「專業自主」為憑藉,對外來的質疑加以否定,這非專業自主的真意。
吾人以駕車為譬喻說明之。
視駕車是一門專業,它須要駕駛的技術、反應、熟練、及注意外界的來車,能達到「模範駕駛」,進而開班授課;當其個人在開車時,不會開車的人無法干涉、介入,這可說是專業自主。
若此人有一流之技術,卻喝酒駕車,讓其它人感受到生命威脅,當警察將其攔下車後,卻拿著「模範駕駛」的證件說不會對其他人有所危害,您相信嗎?
所以,個人認為「專業自主」是對內對己之要求,而非對外以求保障的護身符。


人生瑞士捲喻



從前從前、古早古早、很久很久以前、long time ago,有個名曰「靈魂」者,知道了瑞士捲這地方有出名的瑞士捲,祂想要自己也來動手做看看。不過,這瑞士捲非常的特殊,它每個地方的味道都不同且味道會立即消失,要完成它只有在一邊吃時立刻動手做,並一口接著一口,才可能將其完成。於是祂便想要品嘗品嘗這滋味,可惜這瑞士捲並無法一口氣全部吃下,只有切成細細的簿片,透過「細」的品嘗才能做出忠於原味的成品。
這「靈魂」在將瑞士捲切成細片後,便開始準備完成祂的作品。
那知,才剛完成一些些,就被旁邊烤土司的味道所影響,又看到做得精緻的蛋糕,聽到爆米花的聲音,忍不住的吃了幾口,瞬時覺得其他食品的味道異常美味,而在製做自己的瑞士捲時,無意中添加了這些成份。
這天,是瑞士捲完成的前一天,祂將瑞士捲最後一口吃下,獲得了瑞士捲的全部精華,而其味道是無法言喻的,比起之前所看、所聽、所嘗…;然而,祂回頭看著自己的成品,和預期的不同;樣子變的歪七扭八、味道變酸、烘烤的也不完全、還有…;祂懊悔著!懊惱著!…

曰:
欲嘗鮮,瑞士捲,奈何無法一口嚥。切薄片,豈看見,怎知自己在人間。
性本淨,本具足,至善只能片片嚐。忘初衷,來此方,白忙一場?非答案。
色聲香味觸法起,原味何能無酌量?反省思,修房樑,蓋棺論定回頭望。
天堂地獄,只在完成初衷之光亮!
生活體驗點點滴,初衷告知何鵠的,莫要怪罪歹命苦,來時安排是自己,
原有無量慈悲心,遇境不體上天意,自願受苦磨明鏡,何來怨天尤人心?
淡淡滋味細細品,酸甜苦辣多變化,猶如置身煉丹爐,成就一身金鋼身。

2002年1月5日 星期六

擬人化的比擬--找到我的新家?



主人每個禮拜將我打理的讓我美麗又整齊,也有內涵,今天主人花了一天的時間,讓我從電腦中列印出來,讓我美美的,還說要幫我生許多的兄弟姊妹,不過要他的好朋友才行,不然我們會受到虐待。
早上和主人到學校,讓我和他的好朋友見面時,他們都說我很漂亮,也都想要收我為女兒,主人說沒關係,只要是喜歡我的,都可以領養和我長得一模一樣的兄弟姊妹。
不過,當主人告訴我,他們班上的同學都要領養時,我好擔心,擔心那些不是真正喜歡我的新主人不要我了。主人的好朋友告訴我,不會的,我是個好寶寶,以後可以讓我出來亮相,教教他們的寶寶,讓我當他們寶寶的模範。
今天我的新主人考完試,將我丟在教室中,忘了帶我回家,我好傷心,為什麼是我?我要怎麼辦?不會將我丟到垃圾筒吧!都是我的主人不好,原本只是要讓我和喜歡我的人在一起的。嗚~~嗚!!!
咦!是誰!一個我在主人班上沒看過的人將我抱起來,看了看我,從他的眼中,我知道他是愛我的,我好高興,我找到了我的新家,一個真正愛我的人,和以後可以讓我出來亮相,讓我當他們寶寶模範的機會,我真的很開心。

2001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問題與解決



我們常常會將個人之問題、家人對待問題、師生問題…等,因為自己無法解決而想請教別人,或要請教老師如何解決。
事實上,每個人自己都潛藏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常常想一件事,而忽然有了靈感的情況?
有在研讀許多書籍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嗎?
而牛頓為什麼發現了地心引力呢?
這一些突如其來的事,都是「用心」的結果。
當我們「用心思考」的時候,會吸引那些虛靈中與我們思考事物相同的氣息。
所謂的「物以類聚」「『湊』味相投」。
而在思考時顯出的結果,就是一種天地萬物「化無為有」的恩惠。
為什麼我們老是會問:「假如一顆蘋果掉下來,你會想地心引力嗎?」
而為什麼不說:「人為什麼會被吸引在地球的問題,因為牛頓疑惑了很久、思考了很久,而一顆蘋果被他用心思考的吸引,掉落下來,而點醒了他呢?」

想想,這是否如同佛家所說的轉法輪般吧!而有不知如何轉時候。這時應該是發現學習不足,該是再充電的時候了吧!這應也同於所謂的「教學相長」之另一種闡釋吧!
「學習」是學習別人用心的結論,能夠透過學習熟練於自我的用心,則問題的解決將愈來愈容易。
若將解決問題看做是我們要完成的一件「藝術品」,而學習就如同在找材料般。當我們材料愈多,能夠用的就愈多,能夠解決的不同問題也就愈多了!平時的取材,以備不時之須,應是我們學習的態度。

而那要為人「解決問題」的人,終究是纜繩自縛,因為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別人「藝術品」完成所要達到的要求標準!到時將會留有讓人怪罪之藉口。而怪罪之對象,必是那些為人決定「藝術品」結果的人。
我們應成為可以給別人「材料」的人,而不是替人製作成品的人。不是嗎?
共勉之!

不知大家意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