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三年回顧

    為了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時間讀書,考個正式教師的甄試,所以,試試找了個似可以勝任的「特教」教師職位,希望可以有多的時間看個書。但陰錯陽差,因為校長對校內的人事安排關係,讓原本的特教組長去當主任,我接了特教組長的位置,結果花了不少時間去熟悉業務及特教的實務,還遇到了特教評鑑,讀書?考試?說的比唱的好聽!
    第二年有機會讀個書吧!是有讀一些啦,但是,與學生有了認識,培養了感情,也難不花心思在學生身上,也上了上第八節培養感情的時間,特教資源班嘛,一位學生原本就要比其他的學生多花好幾倍的心力,再加上其他學校的學生。要想到自己的考試啊!是有進步啦,但還不能跨過這考試這一關,考正式老師?沒缺了,說的比唱的好聽!
    第三年哈,接了一個超忙的工作,訓管,回到家中要先躺一下的,還要帶回家功課(工作未做完的),讀書?考試?說的比唱的好聽!沒有時間看書,報名,是去陪者的啦!這樣子的滾下去,別考了。
正式老師有正式老師的工作,代課有代課老師的難處,未考過正式老師前的代課教師,接個忙不停的工作,好嗎?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集中41屆畢業生

延續去年的畢業祝福
原本是以教師身分主動寫的,
這一次與畢業的學生在結善緣上有進步,因為畢冊今年還滿早發放的。畢業學生拿著到處請人簽名,讓我簽名的也不少,不過有三位學生要我寫些字做為畢業留言鼓勵,算是我的進步吧!紀錄一下留做紀念!  
.
聖賢無有男女分
吟心冶性自可成
嘉者會之亨通運
瑜玉光采勤拂得
風雖無形涼身心
立養眾生豈苦辛
建德由邇基石起
丞命決於行不行

嬿女貌美前世修
儒道落實見成就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畢業?決定權在你不在我

又到了學校畢業的季節了,這一次因為接了訓導處相關組長的業務,對國中的學校教育與學生的言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輔導室,是與學生「個人」的情緒、習性、…等有關係的單位,但若將「個人」放得太大,凡事都只講求個人並美名為「這是民主」,那就是造就了一位「槓高自大」的獨裁者,這將替未來的社會製造了一顆炸彈。
    訓導處,是令學生能在學校中產生「團體」認知的單位;常常告訴學生「重安全」「好習慣」「勤學習」,這些都與「課業的好壞」無關,與個人的「態度」有關。有了能在團體中的認知與態度,對群體生活的社會才會有幫助。
    三年級要畢業了,有人在一進入國中階段就認定「三年之後一定可以畢業」所以在這三年之中犯了不少過錯,大過也累積到了十多次,畢業時,還受到學校、師長的祝福順利的畢業了,這不就如同下列故事般「說一個小孩子在外面偷了一苗針,拿回家後那孩子的母親不但不責備還說那孩子聰明。那孩子被他母親寵壞了,慣壞了,長大後成了個罪犯。等到他犯案要被砍頭那一天,他懇請他母親最後餵他一次奶。結果他把他母親的奶頭給咬掉了說他恨他母親當年不管教他,導致他最後被砍頭。」
    一般授與「證書」是給予「肯定」,通過了檢定、通過了試煉,才能獲得。若是未能達到標準的人,人人都能得到,「通過」「不通過」都一樣,這「證書」的發放也就形同虛設,領到的人也不會有原本「肯定」的功效。
    「知道自己錯誤所在要銷過」與「沒關係反正我就是能畢業」,這是兩種不同的「態度標準」,也將造就出不同的結果。若不能有所區別,未來所有的「學校」將失去教育的立場及存在的意義。
    開會時,有教師認為要「嚴格」把關,「功課」「品行」「操行」「學業」未達標準不可畢業!或許太嚴格。有教師認為「過錯」與「畢業」不相關,可全數畢業!或許太寬鬆。
   
    學生能不能畢業,教師能在開會中就決定嗎?能是「關說」「家長」決定的嗎?能是「總統」說了算嗎?皆不是!是學生自己來決定的!這不也是「態度決定一切」的一個例子!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函數中的變數與常數

國一數學第四章函數,與之前的二元一次方程式有些雷同,但又有些不同,其差異在哪?很多學生搞不清楚,但人生經歷又不足,說了可能不懂,不說又不行,只好,盡量的解釋說明了。

函數Function,書本常會以一個「機器」來比喻,將一個物品x放入這個機器中,它將會產生製造出一個成品。以宗教的因果律來說,就是有「因」必有「果」。
若x是「因」,則F(x)就是「果」,比起二元一次方程式來說,一個有先後順序,一個則無先後順序。

談到塵世間的事,離不開因果。因與果是隨時都在改變的,會變化稱為變數,因不同,果就不同;故先有因,稱為自變數,再有果,稱為應變數。因果的決定,誰是因什麼是果及起源的找尋,就是在這些練習之中來訓練的。若沒有這些訓練,常常只要稍微「耍一下嘴皮子」就可以倒果為因,或找些與此因果無關的事件來轉移,胡弄別人了!

雖說函數一直變,但是有這「常數函數」,例:F(x)=7;也就是x=300000,F(300000)=7;x=30,F(30)=7,為何因不同,果卻相同呢,這又該如何解釋說明啊!「常」就是不變,這就與「心」有相關了。怎麼說呢?一個千萬富翁捐了30萬,與一個小孩捐了30元,結果是?事實上,這並不是以金錢多寡來衡量的結果,「常」數函數應以「常」的方式來說明,也就是依善念來說它是相同的,都是一個捐獻的動作。然而,假若以「純度」來說的話,可能千萬富翁的30萬還不如小孩的30元呢!

有云:人與菩薩無異,只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話也就值得我們深思維。

國三學生常說的話,不喜歡

現在的學生與以往的學生,真的差很多...
許多言論聽起來,都像是未曾受過教育的人...
最近,快畢業了「什麼「我老了」」的言論常常聽到,怪哉!
古人有云:「父母在,不言老」為何還如此。言「老」的人該深思維了!
在軍隊中,聽起來就有「老兵欺負新兵」之感
在職場中,就有資深自認為了不起之感
在家中,就有凡事不用動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之感
若以人生而言,就是快進棺材...了
若常自認「老」,而想要「居上傲視於下」
有這自傲、藐視之心可就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