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死亦別離苦

 

生離死別八苦叢, 神氣昔借身武勇, 成住壞空歷經必, 惜時惜福惜春風。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法律中的奇怪現象,現實與理論?

 法律中的奇怪現象,現實與理論?

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矛盾? 1、經濟好者,夫妻配偶間可以相互贈與,不用課稅、不限金額。 這條在經濟不好者中是可用但互利不大。 不過,擴充「配偶」的範圍,就能獲得這項福利了 2、經濟不好者,社會救助有(中)低收入戶申請、身分審查。 這條在經濟好者中不適用。 不過,在弱勢中「單親」可以申請,「雙親」則無法通過。所以「離婚」就能獲得這項福利了 以上述的方式來看,這種規範 是好?是壞?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習俗(參) 女權需要追求?最後吃飯?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727

其次談談,「最後吃飯」的問題。同樣的,這風俗習慣的形成起初也是立意良好,而是執行者無法廣為說明,且受惠者安於享受的後果。 只看表面現象的學習,常是蔚為風俗的起因。 ========== 最近,三餐都我掌廚,也體會並瞭解到:為何早期的母親、女性、掌廚者要「最後吃飯」的真正涵意為何?。 首先,用嚴肅的觀點來看,餐點的準備是一項責任,用餐五分鐘吃完的一盤菜,它是花了準備者多少時間?多少心力? 1、買菜的時間就先不計, 2、買菜回來後,需要洗菜,好洗的根莖類在洗好後去皮至少也要十至十五分鐘,而葉菜類若要乾淨些半小時的時間是免不了的,洗一道菜最久的一次應有一個鐘頭吧。(10~60) 3、再來,就是要將菜炒煮,將生食變為熟食,還要加上調味料理。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此時佔了七成左右的部分。大火快炒東西少也要一分鐘、多也要五分鐘,小火時間就久些一道菜算五分鐘,讓它悶得軟嫰熟透些也要十五分吧!(5~15) 4、完成了,這是一道菜的時間,15分鐘到75分鐘,不知為家人準備一餐要幾道菜? 而在食物的準備上不可能恰好,「最後吃飯」的用意,是確定大家用完餐「吃飽了」,對這件事的責任才放下、放心。這是掌廚者的責任感驅使,若是成為他人的「理所當然」的要求,那就偏頗了。 有親身經歷準備飯菜的人員,也就應該不致於還在吃飯時「嫌這嫌那」,並還要求自己的親人「最後吃飯」。 不過,以我下廚的經驗且用較為日常的生活運作來看。果真的是「最後吃飯?」嗎? 就我個人煮菜來說,試吃這菜味道是必然的過程,因為試菜的原因,上菜時,我也差不多飽了,是最後吃還是最先吃呢?只有下廚的人才知道呀!😁 最後,「應對」也是重要關鍵,若當有「先吃」被發現而受到責罰時,以尊對方為「皇親貴族」的身分,為保其身家性命的「試毒」說法來應對,因此而蔚為風潮。那不知若是這個因素到現在反而成了「先吃」的人,不知道會不會又有人不平了呢?

習俗(兩) 女權需要追求?階級?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654

先來談談,「稱呼親戚降一等」的問題。兩年前在網上常看到年輕女性談到對母親對此問題的打抱不平,而要平反、抗議父親而有了家庭革命、爭吵。 這也不是平反不平反的問題。風俗習慣的形成起初也許有好的立意,而其轉變是執行者無法廣為說明,且受惠者安於享受的後果。 只看表面現象的學習,常是蔚為風俗的起因。 ========== 結婚後,內人遇到我的家人親戚時,她不知怎麼稱呼? 我說:跟著我怎麼稱呼你就怎麼稱呼。 生了子女有了小朋友之後,內人稱呼我輩親戚突然「降一等」,我問她為何如此? 她說是在教小朋友如何稱呼,是身教。這時,我才明瞭,為何以前的人如此稱呼,在我心中的疑問也在此時得到解答(因為家母以往的稱呼就是「降一級」,然而,請教她時她亦不知所以然呢!) 所以,降一級的原因是何? 是女性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學來?那就糟了 是男性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要求?那也糟了 是長輩看人家怎麼做就怎麼做?所要求?得地位?受尊重?那更糟呀 ========== 這件事,起因是善意的,旁人不明究理、不明是非的學習才是「誤」的起因! 很多的疑問要獲得解答,是要常常問自己,並將自己原本認為對的事情執行出來,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時,它就會得到答案,獲得解答。 ========== 最後,「理所當然」的事,有,但並不多。這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定義」。 定義,最常見的是在數學之中,它的特性是「簡單」「明確」,我們就是要利用這個簡單明確的特性,並依此特性訂定很多規則。因為將這些規則套用在所有這群體中的成員身上時,它可以發展出一個規律,並適用於所有族群,無一例外。

習俗(邀) 以前的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對嗎?

 https://www.dcard.tw/f/mood/p/234229632

這種對待其實是「不明究理」導致,行為的學習,有些人覺得「以往的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這種人日子比較好過,心中沒有不平等之感,簡簡單單就照著做就好,不用花太多的心思,但她沒辦法「指導」並將最初的道理及原因傳承給後代。 然而,日子久了,有些人覺得這麼做是不對的,常有受委屈感,自己受委屈,別人也覺得不合理為她叫屈,有了想法,如何去尋找事情的起因?原因? 從書本看嗎?指導的方向是對是錯,除了透過作者的文筆傳達也參雜了他的想法,是讓人產生衝突爭執的,還是和諧平和的。 透過專家學者嗎?他們研究的方向、對象及要傳達的,也不免會有個人主觀及專業性的束縛。 其實,自己心中潛藏著答案。 風俗的起因通常不會是不好的,而是旁人不瞭解。旁人看到許多人做這種事時覺得感覺不錯,就跟著學,就像現在「排隊」人潮般。不只是實行者對其中的道理不瞭解,受惠者亦從中得到了好處;而受惠者不只享受在其中還更進一步要求對方一定要這樣做,導致最後成為「理所當然」 。 「原因」、「起因」喪失後,就出現了很多的「抱怨」「委屈」「痛苦」,而原本可以選擇「做」與「不做」的權利沒了、抉擇沒了,更是對起始產生了誤解。 下回再來舉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