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悟空

人生本是修煉場。時空空間是開敞。

說空言空談等同。阻塞擁擠道難廣。

穴中工夫有無化。有無無有流動中。

空有空無無有異。空虛空實虛實用。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佳節思親。節日有啥意義?

發表在Dcard的文章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節日在任何國度、任何國家都有。它,有的真實古老,有的虛幻神話,它有意義嗎?它有存在的意義?

那是因為真正的用意已為人們所失。久而久之,忘卻其中的真諦。

這兒,就再來談談緣由何謂也!

==========

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是在1981年發起,時省主席為林洋港,用意在家人在為經濟努力之時,別忘了和家人一起團餐,而能共同用餐就是家庭凝聚之力。這是當時!

 

人與人的相處,有的日久生情,有的日久生怨,有的嫌鄰思遠,有的疏近親遠。這些人之常情,不管如何的對待。若心有嫌隙、有疙瘩,就無法坦蕩。溝通是方法,有的須明講,有的只需暗示,釋嫌、解節,也就柳岸花明了!

同甘共苦的相處是家人力量的凝聚,先後順序是「共苦」而能「同甘」。

單單的一人「苦」,而讓一群人「甘」,這就是誤解!

就節日而言,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國外也有聖誕感恩、嘉年華、遊行、…等。國外的就不談了,談一下較為熟悉的三節吧!

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它們的共同點是:

1、都有特別的餐點,餃子、棕子、月餅!春節的各項食品就更多了!

2、備料是需要長時間的、需要人力!

 

民以食為天,從食來連接人們之間的關係是便捷的,也最有效。

家人大夥兒在節日快到時,一起準備餐點,一起忙於備料、蒸煮、祭拜、…等。過程中的「共苦」就是凝聚力。

記得小時,不僅僅是自家人,它是連左鄰右舍的婦人們都會聚集在一起為節日準備這些食物的。是真的是在過節日!也還記得那年過年的貪嘴,在年粿剛好蒸熟時就來試吃,老媽以筷子挖了一小塊,因怕軟趴趴要掉下來用手指去接時的燙手,被大夥兒言語教訓,雖沒有大傷,但在心嘴兒都甜!

而若這些程序只是一個人來做,也就「毫無意義」了。累死了一個人、「苦」了一個人,其他人則是享用,「甘」了誰?又怎在過程中,有彼此的溝通,有共同的經歷,創造共同的回憶?

所謂的「團聚」也只是虛有其表的聚在一起罷了!

 

佳節過程有了經歷的傳遞、指導。

思親也就必然的了!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窗簾繩子解密!窗簾向兩端開。修正為向中間開。

家中的窗戶算是大的,大太陽之下,陽光是很曬的。
在剛搬家時,窗簾的公司那時有問:
1、要裝向兩側拉的!要裝向中間拉的!
2、長度要到那裡?等!

那時不明白他為何這麼問,也沒看過「向中間拉」的,就以一般的方式來安裝,經過了幾年的經驗總算知道那種對我是較適合的!
原來的向兩側拉,要改成向中間來,在網路上找不到相關影片,就自己動手來解密了!
窗簾繩子解密!
窗簾向兩端開。修正為向中間開。看來我也可以自己來施工安裝了!

窗簾的修正!有時間再來拍影片吧!
一、最重要的是繩子的走向,如何?它是連結成一個簡單的圓而已。
二、軌道就是「單行道」「獨木橋」。
三、英文R、L、r、l、表示窗簾的帶動鐵片頭
四、窗簾的帶動鐵片頭R、r與繩子下(上)方連接。窗簾的帶動鐵片頭L、l與繩子上(下)方連接。
五、而C是一個軌道外方的重物。作為為何?
在繩子拉扯的過程,原來軌道中的繩子會跑出軌道外,這重物只是將繩子拉緊,方便整體繩子的運作不互相干擾!
六、以圖二的大圖來說明。
1、向兩端開
(1)、拉A,窗簾R、L會向中間移動,中間碰到就停了。
(2)、拉B,窗簾R、L會向兩旁移動,碰到邊邊就停了。
(3)、看這R與L的距離,約略是「桿的長度」。以線的長度來看約為桿長!
(4)、微調的技巧,不好寫(略)

1、向中間開
(1)、拉D,窗簾r、l會向中間移動,中間碰到就停了。
(2)、拉E,窗簾r、l會向兩旁移動,碰到邊邊就停了。
(3)、看這r與l的距離,約略是「半桿的長度」。以線來看和原來的一樣,只要改變方向即可!
(4)、微調的技巧,不好寫(略)


圖一圖二

 

教育。老師教了什麼?擔心!

發表於Dcard的文章

小孩的教育是重要的!看到國中小教師,每次教完學生,

字寫錯了,拿橡皮擦(立可白)將它擦去,再寫成正確的!
數學算錯了,拿橡皮擦(立可白)將它擦去,再寫成正確的!
選擇題選錯了,拿橡皮擦(立可白)將它擦去,再寫成正確的!
…錯了,,拿橡皮擦(立可白)將它擦去,再寫成正確的!
為的是做什麼?
1、保持書本乾乾淨淨的!全是對的。
2、受檢,檢查時,表示教師有教、有叮嚀、有要求?
這種方式,是非常不妥的。
為何?
因為,表面看到的是正確的,學生自己是如何錯的,不知!
現在不知,未來不知,重複錯誤了也不知,到最後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沒法糾正。
被發現就是掩飾自己的缺失,被看到的是對的,自己也認為是對的。
也就,完全不知道「錯在何處」!
當學習養成了這種習慣,對於人生的態度,「潛移默化」就如此了!
==========
小時,我的教師是嚴格的,錯一個字,會在字的上方打個「 ╳」,然後就規定要寫一行。
之後,仍在字的上方打個「 ╳」,但要在旁邊寫上正確的。
錯的不能擦去!
真的無法想像現在「橡皮擦」的用量是如此的頻繁,「立可帶」、「修正帶」的用量是如此的多!
這種「戴面具式的修正」,會與「真正用心在比較過後的修正」。下一次同樣的問題再來臨時,不知那一種不再犯錯的方式較有效?
還是只是養成「好面子」「不認錯」的表象習慣!
==========
我的認知是:
對於原來的錯誤,「絕對」不可以擦去重寫!
為何?
1、擦去重寫。打個「 ╳」叉,或「○」圈起來,的意思是什麼?字已經改了嗎?經過長年之後,還可以知道「前因後果」嗎?
2、正確的寫在旁邊,可以判定自己的錯誤為何!「對」「錯」的比較之下,就可以建立找喳糾錯及有判斷能力!
3、如何修正,是要依靠原來的認知是什麼,才能根治,否則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怎麼會想要改正、修正?
4、國文如此!數學如此!各科都是如此!
5、不怕面對自己的錯誤,對於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的面對!

#如此這般。07典籍文言讀不讀?

發表於Dcard文章

先給幾個問,後答吾心存, 若無觸感靈,為謀欠道貧。

1、為什麼要讀「古典籍」? 2、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3、用意?作用? 4、學不學、讀不讀,又有何差別? ============== 1、為什麼要讀「古典籍」? 那要問典籍為何會流傳?刻石、刻簡、抄文、抄寫、一本、多本,這在以往沒有印刷的時代,要流傳是困難的。花費的是時間、精神。而為何要花這些時間精神去做這種事?這是值得思考的! 內容,生活上確實的。   
闡述,心情上認同的。 方法,實際有效用的。   
道理,體悟有共鳴的。 … 2、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溝通,除了文字外,還有?靜:棋琴書畫;動:射御書術。音樂、美術、書法、文字、工藝、拳法、各行工夫、…等。 傳承,除了口述直接指導、就是心得記要。在記錄不方便的年代,又如何錄音?影像?逐字紀錄?從精簡的「文言」中去實作,並體會印證。才有可能得到原著所要表達的意境! … 3、用意?作用? 1)、方法的習得   
2)、時間的精簡   
3)、靈感的觸發 4)、困擾的解決   
5)、心得的紀錄   
6)、時代的適切 … 4、學不學、讀不讀,又有何差別? 學者,通者,知用,知義,知珍惜,知不易,知知識之寶! 不通者,不知用,無識,不知珍惜,待輕忽,又知幾何迷? 看看現今所探討的問題? 尋找解答向外尋,何曾自找解方平?
人家經典人家用,自家經典照書捧? 5、其他。
看到現在的年青人,在家庭、人際、做人處事上,不知所措,無所適從,角色身分該有何本分?場合職場該有何作為?為何?
因為對古典的文學沒有接觸。否則,這上千年來的生活經驗的流傳,又怎麼會少了記錄這些困擾的事呢?
解答,其實都在呢!
解讀,就各憑本事了!
==============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07/1006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