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如圖文
看那些回應的留言,可以知道民眾的水平發現執政黨不好,卻在第一時間指責在野黨的監督不周,沒有力量。
這不是本來如此嗎?
要是有力量,早成為執政的了還會在野
現在人民卻將自己選擇的錯誤
推給力量較小的在野,還不給予在野力量
在野者怎可能會憑空生出力量
原本「執政」>「在野」
力量「執政」🔲「在野+人民」
上方🔲空格中的三種選項(>=<)的決定者是在「人民」吧
#在野黨
#執政黨
#人民
國家 。「國家」
「國」「家」
談「國」與「家」
國家,組成的要素人民、領土、政府、主權
來談談上述的「人民」要素,實際上人民不能稱為國家要素,家庭才堪稱是。
話說家是國的基礎,為何不是人?
人民可以是國的基礎,但,人,各有所性,心性漂蕩,言行各有規矩標準,一樣米養百樣人,是以其說人為國的根基,此根基必不穩固。何況,人若沒有共同的想法理念,集合在一起也只是烏合之眾,難成為真正之國。
見那在國外搖旗吶喊說是為國家,但在不恰當的人事時地物做此事,難道不是給國家添亂。反觀,再者,若見同一人物在自己國家中卻是毫無國家觀念,違法作亂,犯紀不守綱常,貪圖私利危害同胞,如此之人怎堪稱為國之基礎?
國的最小單位是家,眾多的家組成了國,國的人員機關運作,是各家的託付。
故「沒有國那有家」是因為國保障了眾家、維護了眾家,眾家也願為國做出貢獻,眾志成城的力量也就大,這言論才會合理。
1981年張帝「國家」這首歌歌詞談到的前提是「守護家園的國」受到危難而發起的號召。
反之,若國沒有為眾家來著想,將國視為己家還排除其他家,那又如何來要談這句「沒有國那有家」,國只顧自身圖利不顧百姓維家之計又何來萬眾齊心之力?!
人的成家立業,「成家」「立業」。不管先成家還是先立業,這兩種都是對責任心的建立,開始對責任的負起。
立業,雖然是人與人間每個人有共同的想法理念來集合在一起成就事業。然而,以利為中心,難以成為國的基礎,也難有精神的傳承。
成家,是人的進階,是要對家庭成員有所付出,不單是考慮個人。它也蘊含了責任,須要考慮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長上、父母、妻子、子女、後人。能維持良好家庭的運作,經營良好的家庭,有這眾多家庭的責任心的集結,才能成為國之根本。
2009年這首「國家」由劉媛媛、成龍首先唱演,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所作的歌曲。表現對民富國強的期盼。
古代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皇帝即是天的兒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如此。
20240906
https://photos.app.goo.gl/uXi6tXAG4PLWRJp8A不殺生是修行人的五戒之一
若你是修行人(註),您該好好思考
若您不是修行人,那應該和你無關
以往,佛陀托缽化緣,施主給什麼就什麼,沒有葷素的說法,也只有提到「不殺生」。故,有修行者以此為基礎,也就有了如題的見解。
依現在社會的型態,托缽已經不是修行者主要結緣方式。三餐的飲食也不是以乞食來進行。
然而,進食是必要的,不管是一餐兩餐或三餐。常見的方式有自給自足、施主供養、自己點食(點餐)。
就此三種來商討看看
註:修行人,認為「人」有需要修正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