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https://photos.app.goo.gl/rqpJ8sJfmKtSP8Cj9
20250502
https://photos.app.goo.gl/rqpJ8sJfmKtSP8Cj9
4/30晚上下班到老家看母親時,門口剛好有位老婦人騎機車問:「這兒是『金○』家嗎?」我回,就是這裡,請她進到家後,母親看到也久久叫不出名,最後稱「阿足」(音)。一位屬虎一位屬龍。這是與母親相差二歲的阿姨。
這位阿姨自己一個人住,她有三個兒子,二位在台北,還有一位排行第二的在桃園,在桃園這位可以每個月見到一次,是因為她要到長庚醫院去輸血,前一天會到桃園住一晚,隔天子女再載她到醫院。看完立即就搭高鐵到烏日,再從烏日回到竹山。如此的行程高鐵40分、公車50分。一趟一個半小時,來回在旅程中就三個鐘頭了。
看坐在椅子上的母親稱讚她很厲害,這兒稱讚那兒鼓勵。有談到母親請外勞、談到阿姨自己煮食,她也自己談到住在台北的不習慣、不方便、不適應、…等。
這自己「經營」了八十多年的家,再到其他地方?怎可能會捨得原來的地方呢。
就像是我對老家與現在的住家一般,對於老家,在高中之後就常在外,不經常回家,主要經營者也是父母親,聽著、看著,這老家本來留下的一間房也讓與了兄長的子女來住。所以,未來當父母親皆不在了,這房子也就不會再有人保留,除非是常住於此處的兄弟姊妹。
這感覺可以在自己買了房子後有體會。
我,捨不捨得就在是否持「深耕」了?
想來另一半應該會不捨吧!
中午和李兄談了下心情,對於工作變化的感覺,表面看來釋懷,心中還是有難疏解之處。
晚上和老婆談了談,這句「用心不同,感情不同」算是解了心中之惑。
起初是因為父親重病更恰尋得這易於請假的工作,且有付出有酬勞不佔人便宜,雖是勞工但是在公務單位又可以對父親的期望蒙混過關,對我而言是一舉多得。至父親過世後,自己也另外找到居於此處的解釋說詞「提前對養老生活的體驗」。只是五年時間於此處的朝夕生活,雖說回家後不用再擔心工作上的問題,然而對此地的工作也並非是隨隨便便,從水電兩無的生活、到三個多月左右就有了電後能自己煮食(2021/02/25幸好有寫日誌找到紀錄),只是在五年沒有水的地方生活,要去他處取水,也算是苦日子吧!
如同軍中生活,所謂的同甘共苦,一起熬過苦日子的,感情是更不同的!
同樣一件事「他人本不當一回事,而你卻是感情用事」,這就是不同的地方。
一直反對在離開工地前接水的老婆「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如此的說詞,也讓人豁然開朗。況,即使早就有水了,現在的離開工地是因為過的太舒服而心有不甘?還是因為用心而捨不得,就更難有斷定了!
原來如此。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只是晚上還是輾轉難眠,因為思緒一直來。先寫寫其一、另有時間再寫其二
農業社會為何那些農夫總是不捨離開所在之處,就是早出晚歸的付出在這土地上,我五年就有如此的體會,那一生都在其中的這些人又是如何的感受?
再想那所謂的釘子戶,這釘子戶是因為住在此處長期經營的感情而不想離開,還是只是為了利益的關係而有這種行為態度?…等。故,當一件事情來時,要考慮到的,就應該要有不同的角度思考,更要有不同的切入點。
對「深耕」這詞的用法,現在就會有更不同的感情情感蘊含於其中,體會的深淺亦不同,能對這感情有所抱持是不容易的。對於這份感情能昇華而有更不同的作用,那就更不簡單了!
今日(5/1)一樓大廳有慈濟浴佛的活動,從至縣府到現在,因為工作為外出性質只有聽過,通常也只有在活動後收到物品。算是還沒有見識過,今日就見識見識。
可以預見的是,善的力量是大的,只是想不到這力量還不小。20250430
https://photos.app.goo.gl/mQrGC2MiCpnQwDA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