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20131119一刀兩斷真分數

原來世界上只有自然數,也就是上帝賜予的所有數都是完整的、無缺的,生活運用及使用上皆便利且無不妥。然,人的疏忽、不小心中,漸有損壞。所謂「成住壞空」,在「壞」之時,也就回歸於空,而這佔大多數人為成分的破壞,導致了殘缺。要物盡其用,盡物之用,也就有了分數。

整數是在對完整數的運用;分數則是對短缺數的運用

完整的數,整數的四則運算,例:62的四則運算

不是完整的數,例:五分之一;五分之6與五分之2的四則運算

運算方法雷同,只是處理的大小有異。因為大小的多元,也就有了更多的變化。

:除法與分數,意義原本不同。然,結果相同,故連結之!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20131113弧度勿忘圓心角

弧的度數是由圓心角來的。這個最原始、最基礎的來源,通常會讓人忘記。尤其在學過其他因圓(「因緣」)所產生出來的角後,圓周角、弦切角、圓內角、圓外角…等。因為圓上的弧度處理這些複雜角度的便利、順手。故常忘了其代表的初衷。
也因便利的程度有差別,故「圓心角」被忽略了。
例:如圖,兩條平行線 L1 和 L2 在圓上截出AC弧和BD弧,說明:AC弧=BD弧。
利用圓周角的方式,非常便利,如上。假若沒有圓周角,以最初之圓心角的方式來說明?可以嗎?

當然可以,如下,用二年級的平行觀念,加上最初的圓心角(還可以想到其他方式!)。但是,卻複雜多了!我們多數人的選擇,都是用「圓周角」。

忘了圓心角了嗎?可別忘了,因為,「弧度是圓心角」來的!

「圓心角」從圓心出發加上等長的半徑。(生太極)(等長、平等、)
「圓周角」則在圓周上參與的兩條弦有長有短(另問:兩弦相等、兩弦為直徑時如何?),但都在圓內。(有長短)(偏心)
「弦切角」已有一角的邊在圓之外了。(有內外)(見外、小團體)
「圓內角」與「圓心角」很像,容易搞混。在我們的「內」「心」中,都有些不相似又不確定的事物在困擾著我們。(假幣、假油、真混於假中、假中亦有真…)
「圓外角」在圓外。就像我們身為一個旁觀者來看這個圓一般。(此心、彼角;相對、…)

國三生,學到這,你還會記得「弧度是圓『心』角」來的嗎?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20131112弧的第二意義

弧是圓的一小部分,以往弧所表示的是長度,例:圓的AB弧( ),它會因半徑不同,弧的長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值,從圓周長所佔的比例大小算出,故一弧長有其唯一的表示值。
在三年級數學課程中,圓的弧除了弧長外有了第二種意義,就是表示弧的度數。它如同「角」度的寫法,表示的亦如同我們張開口時,開口的大小。

然而,將它表示在大圓上的弧與小圓上的弧上,如上圖,若不將半徑畫出,很難不讓人誤解。在看起來不同的地方卻有相同數值的表示,這是會令人混淆不清的。

吾並不認為它真的是表示度數,只是利用寫在弧上的方式來註記所代表圓心角角度的一種方式。雖然可以在過程運用上更方便行事,但也需要更細心避免混亂、誤解。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20131111相似與全等「同謂之玄」

相似是以「~」表示,它表示兩物、兩圖「看起來相同」。以數學幾何來說,利用其對應的「角度」與「邊長」來做判斷。

對應邊長成比例、對應角度相等,此時,這兩相比較之物、圖,就稱為相似。於此,「全等」為相似之一特例。亦即當相似,邊長的比例為1:1時,即為全等(以符號「~+=」表示)

三角形三邊三角共有六種狀況:AAA、ASA、AAS、SSS、SAS、SSA。
全等是二年級課程有SSS、SAS、RHS(SSA特例)、AAS、ASA、無AAA,共有五種狀況。
相似是三年級課程有AAA、SSS、SAS另三者則可歸納於其中,
例:ASA、AAS歸於AAA
例:RHS則歸於SSS(因畢氏定理)

相似並非全等,但全等則必相似

道德經中「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玅之門」即是欲在這眾多的相似中,找到那相同的東西啊!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20131107質數與靈性

質數是很特別的一個數,古時中國數學家稱它為「數根」,意思就是它在乘法運算中是構成其他元素的數。亦即任給一個正整數,這個數若不是質數,它就可以用乘法將其分解、拆解成質數的乘積。這就是國中與國小在同一單元而學到不同的觀念、方法之處;「標準分解式」。有了它,讓我們更便利的看出、找到一個整數的來源、構成的原料。

例:5是質數,它只能分成1×5,沒有其他的分解法。
例:4不是質數(另稱合數),它可以用質數2組成,亦即4=2×2。而2是質數。
(分解出相同的數要用「指數」的方式表示)

再看大一些的數
例:37是質數,它只能分成1×37,沒有其他的分解法。
例:30是合數,它可以用2、3與5合成,亦即30=2×3×5。而2、3、5是質數。

以此來看「質數」,它像「整數」的祖先一般;將這「質數」譬喻成不同的「人」,這看到外表的這個數字,就是人的外貌,而沒看到的那個「1」就是人的「靈性」。所有的數,在分解的過程中,都必有「1」的存在。這「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可以說是「太極之數」!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還在懷疑人們中靈魂、靈性之「有、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