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上帝的訊息-腳受傷

上帝的訊息
腳受傷了,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忽略了上帝給的警訊,所以就要承擔這「痛苦」的後果。...
 
6/4日,一大早,內心還蠻期待、躍躍欲試、興致勃勃且自大學畢業後,根本就沒有這種機會;昨晚(6/3)訓導主任打電話邀請參加早自習的師生排球友誼賽。接到電話時天還未全黑,還和小朋友玩了一下排球,練習了一會兒,跳了好幾次,還打下了原本已壞仍掛在牆上的太陽能小燈,小朋友們雖洗完了澡,也陪爸爸流了一身汗。
 
早上,穿了長袖,避免手腕受傷,也提早要班上同學到球場邊觀賽,好能讓我先熱身一下。開賽時,站的是6號球員的位置。輪了一輪,發到了球,打得還算漸入佳境。在再次站到5號位置時,覺得有些口渴,咳了幾下,心想:賽程才剛開始不久而已,不需要太常喝水吧!此時,就輪到我方發球了,輪轉到4號前排位置時,跳了幾下與對方的你來我往,結果,自由落體,腳扭傷了!
 
傷,還蠻嚴重的!
 
上帝的訊息什麼時候給的?哈!回想起來,就是覺得口渴時,咳幾下的時候。記得上次在竹山國中時,「小腿肚」抽筋拉傷也是如此;那時也是在「學期末」和「學生」在上課時比賽半場的籃球賽,因為不是學校安排的也不好請假或麻煩其他老師代課,受傷後一個多月才復原。原因就是水分補充不足導致肌肉、血管漲縮不協調而造成的啊!
 
這次竟然忘了要「隨時」補充水分,這是忽略上帝給的訊息之懲罰啊!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給家長的建議,關於會考後畢業前,上學態度

給家長:
距貴子弟的畢業,還剩下不到20天的日子!
在學校期望能「有始有終」,盡守本分安分守己。
學校有學校的規定,規定是為了讓團體能確實且順利的運行。在團體之中是無法為了某一個人有特權而特別對待,若一人一種模式來運作,必定無法正常運作。
例一:
我自己覺得熱,就開著電扇。周圍旁邊的人都在感冒、怕冷,連問都不問,只有覺得自己熱,對旁人都視而不見。這是自私自利,不為他人著想的行為。這種不妥的行為感染力特別強,若是人人都如此,那就容易有「爭執」「紛爭」,而擴大的影響呢?
例二:
染頭髮燙髮,一個人染髮是明顯的,學校不去管理則必定會影響其他人。學弟妹有樣學樣,並以他人為藉口,為什麼他可以,我不可以?這種行為帶給後輩或學校的影響是什麼?是專注外表的打扮?是專注在金錢的花費?是專注在與同學的比較?是專注於我能對抗秩序與紀律?那在學校的學習又如何能有專注與精進?
影響改變是要往有「建設」的方向前進。要改善規矩會要破壞。但破壞也是必須以建設為前提,是為了建設更好的未來而破壞。就如將老舊危險的房子打掉,為了建造新房子。而不是為了破壞而破壞,或是毫無建樹的破壞!
學校的規定,與早期來說,已經寬鬆了不少。
頭髮:不燙不染
手機:申請即可(照規定使用)
服裝:學校制服、運動服、或全班班服
…等
且一個隸屬於學校的學生,在外的行為舉止皆代表的是學校、學校的指導、學校的要求。
一個隸屬於某家庭的孩兒,在外的行為亦代表是家庭,家庭的教育。
若是行為舉止是在破壞學校的校譽;一方面破壞學校校譽,而又要享受學校的一些福利,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事。
故不能遵守規定的同學,下週起,校外參訪活動,將會用留校的方式以免破壞校譽,還請多多注意!
家長們應指導貴子弟們「遵守」規矩,而不是破壞秩序、規矩。
破壞不合理的,堪稱為偉人。
破壞合理的,也會成為罪人!
還望配合指導子女們行為規矩的合宜!
================================
家長們應指導貴子弟們「遵守」規矩,而不是破壞秩序、規矩。
破壞不合理的,堪稱為偉人。

破壞合理的,也會成為罪人!
還望配合指導子女們行為規矩的合宜!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孔融讓梨我不讓」的回應

「孔融讓梨我不讓」的回應
在2014年的今天,所謂的「教育新思維」發表了「孔融讓梨我不讓」的文章,回應二百多則,也有二萬多人按讚,但個人並不認同,以【粗黑體斜字】方式回應
===============

老師:關於孔融讓梨你們怎麽看?
學生:爸爸的朋友為什麽要給孔融家帶梨?
老師:作為禮物。
學生:既然是禮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為什麽還明顯地有大有小,不能一樣大嗎?

老師:……
【即使是好梨子,也會有大有小,不是嗎?你覺得有大有小有不同,有差異不是件好事?】

學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為什麽還要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麽辦?分出去了的梨子難道再要回來?

老師:……
【父母親看出來子女有「禮讓」的美德,找機會讓他表現出來,你覺得不好嗎?】

學生:為什麽要分給每個人吃,不願吃不吃、誰願吃誰自己去拿那不行嗎?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大家都想吃「最大的」的時候,那要如何去決定?】

學生:但孔融這樣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說不定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的對,這個故事的確基於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前提。
【當弟弟這種「禮讓」的態度美德展現時,會引發哥哥反思的空間,不是可以消弭爭吵?至少我拿到的比弟弟還大。兄弟若不喜歡吃,也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再給喜歡的兄弟,也能增加兄弟情感!你覺得呢?】

學生:孔融為什麽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後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呢?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現謙讓。
【他的矛盾在哪?】

學生:他要表現自己的謙讓,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就好了,他為什麽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

老師:那你怎麽看孔融?
【這就是彼此的學習?其他兄弟不一定有這種美德?】

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麽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
【表現展現自己的才能,你覺得這不是件好事嗎?】

學生:而且我覺得孔融不誠實。
老師:為什麽?
學生: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該直說,討巧地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都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麽該勇於承認才對。
【父母親將喜歡的物品、食物分給子女吃;夫妻為對方著想而將好的留給對方。即使自己喜歡也會分給對方。這也是虛偽的嗎?】

學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為什麽?
學生:他不負責任,讓沒有行為能力四歲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分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
老師:……
【父親看出子女有禮讓的美德,而讓年紀小而有和同年齡表現不同的小孩展現其能力,是不好的嗎?就像那些音樂神童、美術神童、...一般,這是不負責任嗎?】

學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所以你知道「禮讓」是什麼嗎?可以告訴我你的「民主」是什麼嗎?】

老師:要是你是孔融會怎麽做呢?
學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自己拿就好了呀。
【請問你想拿大的還是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