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13敬老尊賢

敬老尊賢
2012/04/17早上第一節是八年級的課,因為辦公室的日光燈有幾盞在昨天的使用過程有長時間不亮的狀況,故在今日上課之前有修理水電的工人來到辦公室觀察,並說明總務處的支援。

這工人們是一對夫婦,他們一同出來工作也算是有些年紀,以同學來說,女的也應該叫聲阿婆、阿媽,只是這位學生聽到阿婆說話就笑個不停,並以開玩笑的口吻與身旁同學竊竊私語這種種不敬重的態度,總覺得不「說教」一下不行。

對待他人的長輩有禮貌時,相反的來說,當自己的長輩出門在外時,也會遇到有禮貌的晚輩,就如同自己對待一般,因為自己並非可以全時的待在長輩的身邊。假若自己對待他人的長輩無禮、謾罵、蔑視、批評、…。則自己的長輩也必定遇到這種晚輩,必定會遭受到無禮、謾罵、蔑視、批評、…的對待。譬如自己在公車上讓座給老弱婦孺,當然也就是希望自己年老的父母長輩、病弱的親人、以及婦人小孩在公車上時,也會受到相同的對待。我們總希望別人對自己的父母、親人、兄長有禮貌、能讓座、能幫忙、能扶持;但是為何自己對別人的父母、親人、兄長卻沒禮貌、不讓座、不幫忙、不扶持?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再者,若是自己對待自己的長輩都不禮貌了,說會對其他的老人敬重,這表面工夫也做得太假了,古德有云「不敬父母,敬神無益。」不就是如此嗎!故有「對象」才有著力的地方。反之,對其他的老人長者們不敬重,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就會敬重嗎?不敬重自己長上的人,本是「妄尊自大」,其所發表的言論也就要存疑了!

最後,不妨自己反問,為何我總是會遇到這類的人?這際遇的對象是依個人的程度而有異的,所謂「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教方賢。」[1]一種是與自己同氣的人受到吸引,一種是為了通過測試而出的考題啊!


[1] 《弟子規》入則孝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10想要平起平坐的學生

今天早上(2012/4/11日星期三)聽到校長對學生的談話,談到有些學生要求與長輩師長平起平坐,並對此質疑,不知是那位學生所提問的?思考了一下學生的問題,其實,他就是在問:為什麼要「長幼有序」、「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1]。

首先,自然界必有順序,有先後才能通暢運行,佛陀曾說過一個譬喻[2]: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
白話解釋如下:在某處有一條蛇,一天蛇尾告訴蛇頭說:「我應該走在前面。」蛇頭回答說:「一向都是我在前面,為什麼你突然要這樣呢?」蛇頭說完便繼續往前走,完全不理會蛇尾。蛇尾見狀,便故意纏住樹幹,不肯繼續前進。蛇頭因為無法前進。最後,蛇頭只好讓蛇尾走在前面。然而,蛇尾沒有長眼睛,根本看不見前面的路,一不留神便摔進路旁的大火坑中,蛇就這樣被活活地燒死了。
古諺云:「人若不照倫理,天就不照甲子。」倫理就是順序,就如同四季不照著春夏秋冬般,怎會生育萬物,自然界不照順序的結果就是「毀滅」,人界亦是如此。

其次,要談到本分事,何謂「本分」之事?就是每個人存在於世界上必各有其崗位並各司其職,如同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數以兆計」的細胞,但並非所有細胞都做相同的事。胃的細胞做消化的事,肺的細胞做呼吸的事,腸的細胞吸收的事,每個細胞在工作崗位各盡職責,不想做該做的事,就會變成「癌細胞」,人亦是如此;除此,順序亦不可避免,譬如吃食物獲得其營養及其能量時的順序般:食物吃到肚子後,必先經嘴巴再經胃、小腸、大腸、直腸、肛門再排出。若將食物經由相反的方向,可以嗎?

最後,要問「誰能說自己是蛇頭,誰應在前?誰應在後?」韓愈師說談到:「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故誰對「道」能知悉盡信者,誰在「靈性」的修持上是愈接近「明心見性」者,才可以稱「蛇頭」,堪稱為是人生的導師。

學生們,你能說你是這位人物嗎?


[1] 《弟子規》

[2] 《百喻經第54篇》【蛇頭尾共爭在前喻】(全文)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師徒弟子亦復如是,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諸年少應為導首。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於地獄

05青少年的叛逆

人們身體的成長與衰退,將整個成長過程分成了五個時期,這五個時期是由「成長期」與「衰退期」將其分割,如下圖示:
幼兒童年 成長期 青中壯年 衰退期 老年
在這產生變化的二個時期,是情緒不穩定的時期,由於生理的轉變,以致於影響了心理的反應,故成長期的青少年有所謂的「叛逆」;衰退期的男女有所謂的「更年」之說。以叛逆來說,字的表象看來並不討喜,因為就既有的觀念,這叛逆就是不守規矩、反抗、違逆、說話不聽、唱反調…。

然而,反思這些青少年的行徑,果真是叛逆嗎?
父母親抽菸,自己跟著抽菸;
父母親打我,自己也跟著自殘;
父母親嚼檳榔、酗酒,自己也學著嚼檳榔、酗酒;
父母親亂丟紙屑、吐痰,自己也跟著丟紙屑、吐痰;
…這是叛逆?非也。這是損德的「盼溺」。若有人將此反說為「順、孝順」,則就陷父母於不義了!

要說叛逆,什麼才是真正的叛逆!
父親抽菸,我絕不抽菸;
父親打我,我更愛護自己;
要我吃肉,我偏偏吃素;
要我喝酒,我就不喝;
與真理同行者,我護它順它;
與正義背道者,我叛它逆它;
此為真叛逆也!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04對待事物感恩心-勿忘恩負義

這學期一開學原本排定是我值週,因為只有三天又是開學前的準備,故沒有真正的執行值週的工作內容。2012/3/12~2012/3/16是這個學期第一次巡視各班的掃地工作並進行評分。在巡視各班的環境整潔的過程中,多少也能知道現在學生的做事方式、處世想法以及與過去學生的不同,尤其是態度的變化。

評分的項目不少,而個人最在意且重視的其中一項是「掃地用具排放整齊」。這麼多的評分項目為何特別重視這一項?因為它與「恩、義」有相關。

我們常說雙手萬能,人們得天獨厚。然而,在生活中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能以雙手來完成,或完全取自於自身而不靠任何外物的幫助。例:「食」,鍋鏟幫我們炒菜、…等;湯匙、筷子、碗盤讓我們免於雙手燙傷及使用衛生及方便。「衣」,需要衣物的保暖使身體的熱氣得以維續;有誰能祼身過完一年四季而無保暖物?「住」,於此讓我們免於風吹、日曬、雨淋,並令我們有身心安全、安頓之感。「行」,鞋子、襪子、腳踏車、…等,步行及代步工具。若真不用我們可以日行幾里?
以上為列舉,若是細數,人們的一動一靜中皆受萬物之恩惠啊!

舉例說明之,我們在利用「掃帚」掃完地之後,讓我們的居家環境變乾淨了,讓我們的心情變舒服了,讓我們因為少了病蟲害源而更健康了,然而,我們卻在用完之後將它一扔,隨意的擺放。這不是「忘恩負義」的行為嗎?就如同我們餓肚子時,食用了食物讓我們免於飢餓的痛苦之感,然而,在上廁所之後,卻一直嫌它很臭很臭,掩著鼻急著跑出廁所,連送它最後一程到化糞池的沖水器也不拉,除了自己的評批外,還讓它受到更多人的評批,這不也是忘恩負義!經典中「弟子規」談到「勿踐閾」,這三個字也就是要我們不要踏在門檻(台語詞語「戶定」)上,因為這門檻橫躺在門的下方分隔了門戶的內外,除了防止老鼠、害蟲、蛇…等危險爬蟲物進入外,並在下雨時避免水患淹水進門,倘若我們加以踐踏之,不就是「讓它保護我們,而我們又傷害它。」這種行徑豈不就是個標準的忘恩負義嗎!

中學階段的學生們總喜愛上體育課。使用工具的球類課程中有:「桌球、羽球、排球、籃球、…等」。然而在使用的過程中,愛護它的有幾人?再看看那些職業選手,倘若因為球打不好而將球拍摔壞或將球刺破洩憤;你能認同他是職業的選手嗎?再看看那些樂器高手,倘若因為彈奏過程的氣氛而將樂器摔壞助興;你能認同他真的是箇中高手嗎?

現在的國中生、高中生們總喜歡談道義、義理、義氣、…等等與「義」字相關的詞語,但卻在行為上卻常常表現出「忘恩負義」的行為,「此義」與「彼義」未免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吧!

吾等雖非聖人,雖不能在「一動一靜」、「一舉一動」之中常保真正之「義」,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常做出「忘恩負義」的行徑吧,共勉之!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56掃與不掃

2012/1/18日開始放寒假了,到除夕(22日)只有四天,有朋友說笑著說:「住新房子不錯耶新新的可以撐個十年不用什麼打掃。」哈!哈!這灰塵每天都有,何況經過了一年;再者,對面還在蓋新屋,這加速的累積,要是等到十年我看就走在塵土上囉!我是個「看到」才清理的人,「沒看到」也不會刻意的去處理,不過,「整齊」倒是還會常常自我提醒注意。所以囉,過年前就...打掃打掃吧!
    古人覺得「除舊佈新」迎接展新的一年,自己動手來打掃並整理,現在則有人覺得平時保持「自然就好」,甚至有人請了專門打掃的人員到家裡來幫忙清理,到底「掃還是不掃」?曾有故事談到古寺廟住持的觀點;有住持「不掃蛛網」,有住持「盡掃蛛網」,為何?一般人常會選擇與自己相符者來做為己身行為的支持言論:「你看,這位某某大師,說不用打掃」、「你聽,那位某某高僧,說要一塵不染」,我們看到表面的「掃與不掃」,但我們能分別嗎?
    古有一甲僧為寺住持,性癖潔,桌不可塵染,地不可污穢,每有塵灰則盡拭以還其淨。有人問之,則曰:「性本清淨,不可染污,若有污染,豈可歸天。」因其無閑於結緣渡眾,故往來人煙漸少。
另有一乙僧亦為住持,性懶散,桌未曾拭,地亦少擦,凡有人問則曰:「性本清淨,塵污不染,潔淨多事,回天不由此。」因人見寺蛛織網結以為無人之處,故人煙亦漸少之!
    倘若甲僧是懶散成性的人,要求自己不做不食,是推動自己成就之法;而乙僧若為有潔癖的人,讓自己處於髒亂之地,實是令自己置身於地獄之中,由此來修正己心,也可有所進展。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有潔癖之人,不應常為清潔而掛心,反應以整齊自我要求即可;而個性懶散之人,則需要多行多做。認識自己後,再找尋適合之方式來修正、修理自己相較於中庸之道的缺失,也就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