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0025沒有學校,怎麼學

古早時,上學是有錢人家的玩意兒,有錢、有閒,才能有這種機會到所謂的學校學習。 一般人那有上學這回事,忙著家務事就忙不完了;沒錢、沒閒的結果,學習是要從經驗、實作中學習。
要學習快速,就是學習他人的經驗(1) 要學習扎實,就是苦幹實幹的實作(2)
漸漸的有些有理想的人要普及知識、有平等觀的人要讓他人也能受教育、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要為那些沒有受教育的人爭取學習的機會。爭取到九年義務教育,以往祖上先人所想要、羨慕而不能獲得的事,現在多數人上學反而變成辛苦想要逃避的場所。
讓我們想想,在沒有學校的時候,是怎麼學的、是誰教的、教的是什麼?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學校教育」的初始。
從小,我們學什麼? 吃飯、說話、洗澡、洗衣… 這些生活瑣事 有父母親的經驗來指導學習(1) 也有自己的反覆不斷的練習(2)
沒有學校,生活上所有的大小事務,都必須從父母親上學習到(1)也會要求子女(2);長的大些,可以看來、聽來、模仿其他的長輩(1)、平輩而學習來,尤其是家族中的長輩、長老更能指導不少。家族信任了從長老處學習來的,並拜託托付給長老指導(1)(2)。這處所必聚集不少人,聚集的人數一多,長老指導輕一代的青年人幫忙亦成無可厚非之事。然而,有歷練與口耳相傳總是有差距。
久而久之,父母接收不到子女學習的實效,對處所質疑,終究導致了怪罪。但父母不該總是怪罪並將責任全部推給處所的學習,而不再指導自己的子女。因為子女幾乎所有的學習,本來就該來自於父母口耳相傳的指導。就只有一件事不能由父母口中說出,並接受父母的指導。剩下的事,父母都逃不離該有的責任。
奇怪的是, 本不該由父母口中說出指導的這一件事,現在的父母常常在說、在指導 該由父母參與指導的,反而推托沒時間、有工作、拼經濟而不指導
再如此,沒有學校,也將是必然的事,回歸到最早父母指導的時候而已了!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什麼造就了不負責任

人,生下來被賦予了權利與義務
權利:是我們所享有、獲得的
義務:是我們要付出、給與的
而人們卻常「只享權利,不盡義務。」
且在潛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覺中,為利益團體所教育,社會教育潛藏了危機;
製造保險套的商人,指導了人們享有;避免付出
墮胎的醫生,斷絕了懷孕的人該有的責任
人權團體,強調每個人該享有的;那該付出、給與的呢?
利用享樂、利益、…,並以此趨使教育他人,目的是為了自己、一己之私
有誰會不享樂、不圖利、…,並以此指導他人,為了大眾、為公無私??
觀察言行之中,多寡罷了
公大於私,就值得學習呀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0024適性探索不容易--宣導影片

適性探索不容易
國中會考將近,12年國教又需要對家長、學生做理念觀念等內容的宣導,其中為人所稱道的是如下一篇影片的描述








首先,它指出一尾「魚」。話說「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條魚,牠將相信自己一輩子是笨蛋。」沒錯,這是教育制度的錯。在學習的內容上是必需修正,
學生是魚,教學生魚的事 學生是豹,教學生豹的事 學生是鳥,教學生鳥的事
這是必要的探索,瞭解自己是何屬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游的。但瞭解之前若沒有嘗試,怎知自己的屬性? 而探索是沒有人能幫忙的,一切在自己的態度上尋求。 認真而做不來,這項就少了些; 認真而做的來,這項就多了些; 不認真本來就做不來,自己在完成後也無所適從,這就是資源浪費了。
若我是魚,固然和鳥、獸類不同,並不是一直抱怨自己和別人不同。 真正瞭解自己,其實會勇往直前,發揮自己的能力,再者,魚並不是只有一隻,在一群魚中,自己是否可以生存,靠的是自己的能力本領。
而若我是鳥,如「天地一沙鷗」有自我的認知後,找到更深層的意義,更能得到同類及各物種的尊重。
若還不知時,「醜小鴨」也告訴我們,當不知自己的屬性、不知自己的差異,有時也需要時間的等待。與別人一起努力的過程也許辛苦,但在最終瞭解自己後,作為亦大不相同。
制度是制度上的事
態度是態度上的事
別讓制度牽著鼻子走,而影響自己態度, 態度是自己的事、一生的事, 而制度是別人制定的,是為團體,若要量身定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呀!

註:人不可能只有一種能力,只是能力的多寡短少。藉口無能力,那比起那些真正欠缺的身障人士就更不如了。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0023不是說話大聲就是對的

理直氣和說話不用大聲
同學下課喜歡聊天,上課稍加延續前幾分鐘就讓同學做個結束,而他們總喜歡向老師說東說西,音量比的是大聲。尤其談到自己的事情時,總是要大聲說,怕別人聽不到,然而,這位同學說、那位同學說、三四位同學一起說,其實說的都是白說,因為在人聲鼎沸的吵雜聲中是沒有人聽到的。
說話大聲比不上恰當時機的表達來得好。
當都沒有人說話時,你小聲的說了一句,大家都會聽到。這是讓大家聽到的恰當時機。 在菜市場、大叫賣聲中、建築工地、車來車往的街上、…。說話即使大聲,仍難令人聽的清楚。
所以,適當的環境、適當的聲音是彼此互相配合的,有時還需要運用器具,如此,才不會對自己有傷害。
再者,好辯頑強的人常喜歡用聲量來戰勝他人, 不過 內容不正確,大聲說話並不會讓內容變成正確。 正確的內容,輕輕鬆鬆的說話它就是正確的,不會變成不正確。 以學生最喜歡舉的例子1+1為例, 不會有人大聲說1+1=3,它就會變成等於3。只要輕輕說出2,它就是對的,甚至於不用說用比的也行。
故,理直氣和,說話不用大聲,音量適當就好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0022「廉」的實例

「廉」的實例
上次禮義廉恥解釋的清清楚楚,還是再舉個與「廉」有關的實例吧! 代導師是當導師有事出差時幫忙看一下學生的狀況,尤其是早自習、午餐、與午休,讓同學們能順利的遵照作息來進行學校的課程。
這天,午休時,我依例的到代導的班上看午休,約過了十多分鐘,抬頭起來看看學生。多數的同學已準備休息,明顯的看到左後方最後一位男同學低著頭,兩手在桌子下動作著,心中猜想應是在玩弄著學校禁止的物品,心想著:「不打草驚蛇的繞著右前方到後方去看個清楚再決定如何處理」,誰知走到右前方時,就有兩三個刻意發出的「咳、咳」聲,而這些聲音是前座的女同學發出來的,它驚動了這位男學生,「東西」也就無法讓我看清楚,藏到那兒也難找。
請這位男同學來問,他說沒有東西,他只是看著自己的手指「不行嗎?」心想:「看手指也沒什麼不好,就再繼續好了,又何來收東西的動作。也不用因為這『咳咳聲』而大動作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本想找到東西,但遵守規則與鑽法律漏洞是習慣造成的,自己行為若無法坦誠、自己負責,即使找到東西這學生也將會有其他說辭,沒完沒了。
再者,請女同學來問,為什麼發出「咳、咳」的聲響,她說:「這位同學以往就會有此行為,他會怪罪班上同學,事情發生沒有人提醒他。讓他被處罰、東西被收走。」當然,有必要和這位女同學說明清楚,因為這件事就是與「廉」有密切的關係,要能清清白白的辨別呀,若不能辨別事情的對與錯,就一味的與人瞎起哄,看來好像是對人有幫助,其實是在做壞事,這不就成了共犯。
就如同,當一個人在偷盜、搶劫、吸毒、做一些違反良心的事時,有人察覺發現或是警察來了,妳卻發出了信息通風報信,這是什麼行為呢?
甲做了好事,丙聽到訊息來了,你通風報信給甲?甲在意的是「好事」能再繼續嗎 乙做了壞事,丙聽到訊息來了,你通風報信給乙?乙在意的是「壞事」能再繼續嗎
行為的做與不做,在於自己。之前的判斷更加重要。
判斷錯誤會做了不正確的事,反之也會做正確的事。若等到行為做出後再來後悔,有時可能會來不及,倒不如事先的判斷正確來的好,這就是「廉」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