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孝之解讀新曉。孝不孝之一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古早的假想
人的一生來說,中期為家中棟樑及經濟支柱。以一甲子。十五、三十、十五來劃分如下階段。

階段,子女成長、婚嫁經濟、老年貽孫
一代。代(2)           代(1)
二代。代(3)           代(2)            代(1)
三代。代(4)           代(3)            代(2)
四代。...                 ...                  ...

理想的狀況下
十六歲結婚:一歲子女,父母三十一歲。
三十歲時:十五歲子女,父母四十五歲。
三十一歲:十六歲子女,一歲孫子女,四十六歲父母
四十五歲:三十歲子女,十五歲子女,六十歲父母

就上方來看,四代同堂,中間的兩代是家中的經濟主要來源。
若十五歲前不打好基礎?往後如何?
若三十歲前不跟隨長者學習共同持家?往後如何?
若三十一歲後進入下半階段?前要引導、後要照養。往後如何?
若四十六歲後不能貽養蔭及後代。往後如何?

=============上方是鋪排=========下方是新解===============

不孝之一: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

惰,懶惰:怠惰,不只有身體的怠惰,也有心理的怠惰。
人的四肢是舉止動力,言行亦是如此,有動力、沒有動力。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教導其身體與心理的狀態。
在沒有師長的年代是如此,在有師長的年代亦是如此!
此即所謂的「家教」。家教的好與不好,子女的言行對待,就代表著整個家的涵養、是家的標誌、是家的外顯。

惰其四肢,何意?
自暴自棄、不知進取、荒廢懈怠、好吃懶做、享樂怕苦、攀緣依賴、坐享其成、不想付出、…等。

不顧父母之養,何意?
父母的教導,豈是要教導惰其四肢的子女?
父母的養育,豈是要育成惰其四肢的子女?
父母生養子女,是為造就群體中一位好的成員還是壞的成員?
父母育養子女,是為其成為對社會有建樹的一員還是破壞的一員?

上述可知,兩句中所著重在前、在後,天差地遠。
父母是為了這種未來加諸要求於他人(子女)的物質反饋給與。意思是要顧及以後要奉養父母,所以不可以懶惰成性嗎?
還是父母是為了能成就(子女)抗壓力精神的自身自我成長。意是要顧慮到父母辛勤的養育,所以不能荒廢懈怠?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養育成為「反哺父母親的目的」,自古以來本就不是其生養子女的本意!
只是為何會演變成此種說法?不得而知!


【註】也該想想:對於子女的反哺之心,父母又該如何?
參考
(1)子女有反哺心,父母接受。子女有施行的對象。完善
(2)子女有反哺心,父母不接受。子女無施行的對象。不佳
(3)子女無力反哺,父母要求。子女父母彼此壓力。苦境
(4)子女無力反哺,父母不要求。各自努力。一般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孝之解讀新曉「前言」

之前製作「孝」的服飾有談到相關的論述,限於字句字數,謹於該文所言來解釋!

現在則就常見的古文文句,再以今日的時勢來闡述。理應要「其內中之精神不變,而外在則免於受到制限」才好!

大題就以〔孟子.離婁下〕「五不孝」的對答來回應!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今日,談談「前言」吧!

首先,「」看來是「耂」與「子」兩字的結合。五倫中的「長幼有序」表示的是先後及彼此間的相處,而五倫沒有談及的「孝」字也有長幼的表示,它是有血緣親子關係之間的對待,相對於「長幼」這無血緣的對待,當然這兩者之間會有差別、不同!二種關係相關的粗略的方式,可先用我常用的2×2=4「四分法」,對映想想,層次愈多,當然愈複雜。

(1)該親子對待,行親子對待⇨一般正常
(2)該親子對待,行長幼對待⇨會有不同,那就需要針對各別的事來看。
(3)該長幼對待,行親子對待⇨會有不同,那就需要針對各別的事來看。
(4)該長幼對待,行長幼對待⇨一般正常

其次,說說這句話「世俗所謂的不孝者五」中的世俗。「世俗」當然指的是當時的環境背景,自古傳下的典籍著述本就是以精神論述為主,所謂精神必須不變,但方式卻可以不同。然而,反向而言,方式不同,卻不能用環境背景不同的說明解釋來一概而論,而是要看的是「精神」層面意境的異同。也就是因為祂的「無形」容易為有心人士的運作來混淆視聽,亦常會為不明事理的人所曲解。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判斷「精神」這方面有無差異【註】,不是聽一句「環境不同」就可以過關、「背景不同」就可以將原本的詞句意義做了黑白顛倒、完全不同的詮釋。

再者,精神層面的認知也有不同,主要是知與行的多寡:感受與經歷的交織、個人遲頓與敏感的反應、行動力的快與慢、…等。
而這兩者的成份各自佔了多少?也有關係呢!

故上述談到的「精神」,萬萬不能只是「知」呀:
看得聽得新聞說、聽得人家說、事情發生在別人家(「別人的囝仔死不完」)、發生在親友家、發生在自己家、與自己的情緒感受親身經歷,這些狀況都會有不同等級的觸及,觸及心境、想法、與靈性心得。
故要明白這所謂的「精神」處境、判斷「精神」層面的事物。總要有些經歷來配合。

對於養尊處優者、習於苦難者這種處於兩極的人物,也都不適宜對「精神」大談闊論呢!以1997年的電影「心靈補手」來說,這「知多者」如同這年輕的數學天才、「行多者」如同這老年的心理醫生。兩者的交互作用或許有用,但仍不如同一個人知行的反饋所得的多!

最後,每個人的感受、學識、天質、領悟各不相同,文字寫出所傳達到的意境及接受的釋譯也不同。往好的方向、良善的方向、合理的方向去做更好的注解就是很好的見解與體悟了!


【註】
自己的四肢,能控制的是自己。只是彼此間的互動會有傳接後續的作用。
:別人的五官,我們無法控制。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五官。原本是如此,但我們可以嗎?為何?
:以口來說,自己可以不說粗俗不堪的話,但卻無法要他人不說髒話。爭吵時罵出口了嗎?接下來動不動手?心中釋不釋懷?往後記不記恨?
:就女孩穿熱褲(裸露)這事來說:
女孩穿熱褲不穿熱褲,不是我能決定的,我能決定的是看與不看!
看與不看後,會有接下來的引動。心動不心動?引動了情慾了嗎?動了壞念頭了嗎?
這些牽連…什麼是我能決定控制的,什麼是我不能決定控制的?

想想,法律的方式,只能說是事後諸葛呢!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20221104科學產品有好有壞

 20221104

https://photos.app.goo.gl/5ihv5sZx6DYx2j3q8
1、早上保養一下工具(2),就不想除草了。況要周休二天,就以施藥為主。
2、整理了一下工寮內的物品
(a)家中廢棄的小桶土砂(1)拿來這用。
(b)油漆(1)也過期了本想丟棄,因為它的揮發性比水泥漆還傷人的。最後,還是處理了一下!
3、今天用了油漆,感覺它非常的傷人,心中疑惑為何有人會造出這種如此傷人的東西來。這揮發性的物質吸到了,讓我腦內都「緊」了,身體也「緊」,氣管也不舒服,關節還會酸痛。雖然之前的水泥漆也會如此,但也沒有這麼劇烈...。
註:「緊」這是氣學用法,意思...只能比喻,就如同身體被綁起來無法活動、或受限制、凍結、無潤滑的機器接觸面、...等。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20221103誰說工人就該有壞習慣

 20221103

https://photos.app.goo.gl/7KrjBNYs8cVVker88
1、前往除草地前,上游放水水溝狀況(1+v1)。路途雜草識別及除草(1+v1)
2、玉蘭花鐵皮旁,除一條走道(2)
3、樹的攀藤去除(1)及雜樹(構樹)鋸除(1)
4、除中央水溝旁的雜草(2)
5、清理水溝中的雜物。不少保特瓶是鐵網內住家正在新建二樓半住戶的建築工人往這兒丟的。
6、遇到鐵網內大戶人家,屋主為草屯大學教授退休但仍有兼課,對附近居民居住的土地狀況的由來也相當瞭解。原本轉角處的竹林砍除,改種咖啡。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20221102與阿婆的談話

 20221102

https://photos.app.goo.gl/2hFRursFie5itXub9
1、到153巷旁將房宅旁的樹處理,並施藥(6)。剛好有遇到淹水房舍的男女主人,和其說明要等十二月停水期再挖溝,對方也談到做水泥溝的可能性,回應「上游淤泥太多,水泥溝久而久之也會積滿泥土,反而不好清除」
2、鐵皮旁玉蘭花樹附近,處理前(6)
3、處理後(6)。沒下雨,除草的區域範圍漸漸拓展開來。施藥抑制所發揮的作用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