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05青少年的叛逆

人們身體的成長與衰退,將整個成長過程分成了五個時期,這五個時期是由「成長期」與「衰退期」將其分割,如下圖示:
幼兒童年 成長期 青中壯年 衰退期 老年
在這產生變化的二個時期,是情緒不穩定的時期,由於生理的轉變,以致於影響了心理的反應,故成長期的青少年有所謂的「叛逆」;衰退期的男女有所謂的「更年」之說。以叛逆來說,字的表象看來並不討喜,因為就既有的觀念,這叛逆就是不守規矩、反抗、違逆、說話不聽、唱反調…。

然而,反思這些青少年的行徑,果真是叛逆嗎?
父母親抽菸,自己跟著抽菸;
父母親打我,自己也跟著自殘;
父母親嚼檳榔、酗酒,自己也學著嚼檳榔、酗酒;
父母親亂丟紙屑、吐痰,自己也跟著丟紙屑、吐痰;
…這是叛逆?非也。這是損德的「盼溺」。若有人將此反說為「順、孝順」,則就陷父母於不義了!

要說叛逆,什麼才是真正的叛逆!
父親抽菸,我絕不抽菸;
父親打我,我更愛護自己;
要我吃肉,我偏偏吃素;
要我喝酒,我就不喝;
與真理同行者,我護它順它;
與正義背道者,我叛它逆它;
此為真叛逆也!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04對待事物感恩心-勿忘恩負義

這學期一開學原本排定是我值週,因為只有三天又是開學前的準備,故沒有真正的執行值週的工作內容。2012/3/12~2012/3/16是這個學期第一次巡視各班的掃地工作並進行評分。在巡視各班的環境整潔的過程中,多少也能知道現在學生的做事方式、處世想法以及與過去學生的不同,尤其是態度的變化。

評分的項目不少,而個人最在意且重視的其中一項是「掃地用具排放整齊」。這麼多的評分項目為何特別重視這一項?因為它與「恩、義」有相關。

我們常說雙手萬能,人們得天獨厚。然而,在生活中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能以雙手來完成,或完全取自於自身而不靠任何外物的幫助。例:「食」,鍋鏟幫我們炒菜、…等;湯匙、筷子、碗盤讓我們免於雙手燙傷及使用衛生及方便。「衣」,需要衣物的保暖使身體的熱氣得以維續;有誰能祼身過完一年四季而無保暖物?「住」,於此讓我們免於風吹、日曬、雨淋,並令我們有身心安全、安頓之感。「行」,鞋子、襪子、腳踏車、…等,步行及代步工具。若真不用我們可以日行幾里?
以上為列舉,若是細數,人們的一動一靜中皆受萬物之恩惠啊!

舉例說明之,我們在利用「掃帚」掃完地之後,讓我們的居家環境變乾淨了,讓我們的心情變舒服了,讓我們因為少了病蟲害源而更健康了,然而,我們卻在用完之後將它一扔,隨意的擺放。這不是「忘恩負義」的行為嗎?就如同我們餓肚子時,食用了食物讓我們免於飢餓的痛苦之感,然而,在上廁所之後,卻一直嫌它很臭很臭,掩著鼻急著跑出廁所,連送它最後一程到化糞池的沖水器也不拉,除了自己的評批外,還讓它受到更多人的評批,這不也是忘恩負義!經典中「弟子規」談到「勿踐閾」,這三個字也就是要我們不要踏在門檻(台語詞語「戶定」)上,因為這門檻橫躺在門的下方分隔了門戶的內外,除了防止老鼠、害蟲、蛇…等危險爬蟲物進入外,並在下雨時避免水患淹水進門,倘若我們加以踐踏之,不就是「讓它保護我們,而我們又傷害它。」這種行徑豈不就是個標準的忘恩負義嗎!

中學階段的學生們總喜愛上體育課。使用工具的球類課程中有:「桌球、羽球、排球、籃球、…等」。然而在使用的過程中,愛護它的有幾人?再看看那些職業選手,倘若因為球打不好而將球拍摔壞或將球刺破洩憤;你能認同他是職業的選手嗎?再看看那些樂器高手,倘若因為彈奏過程的氣氛而將樂器摔壞助興;你能認同他真的是箇中高手嗎?

現在的國中生、高中生們總喜歡談道義、義理、義氣、…等等與「義」字相關的詞語,但卻在行為上卻常常表現出「忘恩負義」的行為,「此義」與「彼義」未免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吧!

吾等雖非聖人,雖不能在「一動一靜」、「一舉一動」之中常保真正之「義」,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常做出「忘恩負義」的行徑吧,共勉之!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56掃與不掃

2012/1/18日開始放寒假了,到除夕(22日)只有四天,有朋友說笑著說:「住新房子不錯耶新新的可以撐個十年不用什麼打掃。」哈!哈!這灰塵每天都有,何況經過了一年;再者,對面還在蓋新屋,這加速的累積,要是等到十年我看就走在塵土上囉!我是個「看到」才清理的人,「沒看到」也不會刻意的去處理,不過,「整齊」倒是還會常常自我提醒注意。所以囉,過年前就...打掃打掃吧!
    古人覺得「除舊佈新」迎接展新的一年,自己動手來打掃並整理,現在則有人覺得平時保持「自然就好」,甚至有人請了專門打掃的人員到家裡來幫忙清理,到底「掃還是不掃」?曾有故事談到古寺廟住持的觀點;有住持「不掃蛛網」,有住持「盡掃蛛網」,為何?一般人常會選擇與自己相符者來做為己身行為的支持言論:「你看,這位某某大師,說不用打掃」、「你聽,那位某某高僧,說要一塵不染」,我們看到表面的「掃與不掃」,但我們能分別嗎?
    古有一甲僧為寺住持,性癖潔,桌不可塵染,地不可污穢,每有塵灰則盡拭以還其淨。有人問之,則曰:「性本清淨,不可染污,若有污染,豈可歸天。」因其無閑於結緣渡眾,故往來人煙漸少。
另有一乙僧亦為住持,性懶散,桌未曾拭,地亦少擦,凡有人問則曰:「性本清淨,塵污不染,潔淨多事,回天不由此。」因人見寺蛛織網結以為無人之處,故人煙亦漸少之!
    倘若甲僧是懶散成性的人,要求自己不做不食,是推動自己成就之法;而乙僧若為有潔癖的人,讓自己處於髒亂之地,實是令自己置身於地獄之中,由此來修正己心,也可有所進展。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有潔癖之人,不應常為清潔而掛心,反應以整齊自我要求即可;而個性懶散之人,則需要多行多做。認識自己後,再找尋適合之方式來修正、修理自己相較於中庸之道的缺失,也就事半功倍。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55生活能力

    2012/1/11今天內人因為要與兄弟姊妹們處理岳父遺產之問題,要上台北一趟。原本預定星期二要帶兩個女兒一同上台北並要待到12日再回來,不過,因小女兒竹竹在9日晚上發高燒到39度多,因此行程做了改變:在星期三(11日)讓我請家庭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老婆一個人上台北,並於當日回來。
    一早就聽到鬧鐘響起,五點了,老婆起床並準備好大家的早餐將該帶的證件及資料檢查一次之後就到二水去搭六點半的自強號火車,它會在十點左右到達台北與其姊妹會合後會到許多地方辦理一些必要的手續。
    七點半叫起姊姊,我說了:「爸爸不知你上學要準備什麼?該穿什麼?該帶什麼?你要自己準備好哦!」原本今天要上體育課的,只見姊姊說「八點要到學校,今天不用穿體育服,星期五活動時才穿」東收收西看看,在圍兜兜上用別針別上手帕…等。看快八點了(八點半前到就可以了),吃完早餐時間也差不多,我就問:「好了嗎?該走了」將還在睡夢中的妹妹叫醒,就一起載姊姊上學去。
    妹妹跟著我回到家原本還好,在巷內騎了騎腳踏車,進到屋內時也才九點多,看她體溫雖然恢復了仍希望她能多休息,只是剛起床又要她睡可能不太容易。讓她玩了玩紙拼圖案,帶她到頂樓曬曬太陽,開了電腦收了些資料後,在旁邊才一下下的她就吵著要抱抱。看下時間,哇!才十點多,想說打個電話給老婆問一下狀況,不打還好一打不得了,妹妹一直哭叫著「我想媽媽!我想媽媽!我想媽媽!媽媽什麼時候回來!」當下只有用轉移法、睡覺法,真的沒有辦法時才開電視,電視也真的是有用,不過,也限在看電視時。
    中午的午餐,不知吃什麼。看了一下冰箱,還好有老婆準備好的炒麵,熱了一下,配了一小杯飲料,簡簡單單和小女也吃得不亦樂乎。一點多時就要小女陪我睡。她睡著後,我醒來將晾好的衣服收起來;晚餐要吃什麼呢?看看沒有什麼東西?有也不知道放在那裡,真是被服侍的太好了。以往肚子餓了隨隨便便自己就可以解決的能力,似乎已喪失。現在連食物放在那兒都不知道,實在差很多,古德說「掌握一個男人,要先掌握他的胃」,然而,若是女人對待男人能到在離開時,男人就不知如何生活的話,那不就更成功了。真是可怕的俗諺,說得真實!
    晚餐的準備本來說要讓我傷些腦筋的說;最簡單的就是買個便當,不過還要出門去,對剛退燒痊癒的小女有些風險;煮些麵線來吃也不錯,只是麵線放在那?載了姊姊回家後,兩小女看到桌上有早上未吃完的土司及中午的剩麵就自己動手吃起來了,也就不覺得餓!有姊姊陪的妹妹和早上狀況不一樣,雖會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但沒有哭,有姊姊真好!
    媽媽在晚上八點左右回到家,帶了好吃的鳳梨酥,兩女在媽媽身旁果真幸福。我也倍感壓力的消減。雙親合力共同組成的健全家庭,彼此才能不會有很大的壓力,單親家庭中的子女與長輩的辛苦可想而知。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53學校課程外的學習

2011/12/23日~2012/1/12日,因為學校老師請婚假,學校請我在這個期間代理導師,雖然,是短暫的代理,仍覺得該讓學生知道的事不能免除。故在原來的作息中,強力的要求了兩件事,其他的事仍是照舊,因為是原本我就不是該班導師,不宜變化過多:
第一:「午餐的統一開動」
常有人認為,我吃我的飯,盛完就吃,吃完再盛,這是我的權利,我餓啊!為什麼不能先吃?先吃又怎樣?我說「群居就是不可以這樣」。
每個人的食慾及食量有大有小各有不同,沒錯,但在團體生活中總不能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一起開動,是保證讓所有的人在第一次的盛飯中,每個人都能吃到飯,總不能有人動作快的吃完了三四碗,而卻有人卻連第一碗的食物都沒吃到而餓肚子。在每個人都有用到餐的前提下,再來談食量的個別差異,如此才有所謂的權利吧!再者,同一個班級的同學之間連這種替同學著想的心都沒有,那來的同學情?

第二:「起立立正敬禮」的要求
在俱足適當的環境條件之下,從中可以利用成員身分及立場的不同來訓練學生需要建立的行為。國小一二年級上課時,老師們大部分都會要求學生「起立、立正、敬禮」,因為學生年紀的增長及有些教師們覺得不需要,故常會省略這些動作。然而,這是學生學習時「應該」學到的行為,若是因為輕忽這短短的一分鐘而浪費了這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錯過了只有在學校上課的場合才能有的學習,則以後想要學習,也就不容易了。

在實施第二項的過程時,還發現了附帶的好處。學生們可以利用這個過程:收起下課放失的「心」、通知同學們放下那些瑣碎而煩心的事把心思放在課堂上、叫起趴在桌上暫時休息的同學起身、…等。全班同學為了共同的這一堂課用心學習。這不也是在喚醒學生們知道自己身為學生該有的本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