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盜法者與非盜法者的區別

早上(6/4)聽到施兄談到他的親身經歷,如中邪般無緣無故的嘔吐(註一),又在處理後不一會兒突然間好了。有人說是巧合、有人心中存疑、…。沒有經歷過的,倒是像在聽故事小說。我聽完後雖沒有多言附和,腦中回想到的是這與我小學三年級升四年級(民70年左右)的經歷有些雷同。

回顧一下

記得是小學生放暑假前,導師說了與佛鬼神相關的事,或許是中元節快到的關係吧!這老師說的關鍵字就是「拜歸拜,不要迷信」。這就是前因。

這天,我與母親至居家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看母親點香拜拜口中唸唸有詞,而且還等了很久,不耐煩的我就說出了這句話:「我們老師說『拜歸拜,不要迷信』」。回到家中後,我就一直發燒,看醫生吃藥都好不了呢,將近一個星期也沒有好轉的跡象,還好是暑假!

也不知母親那來的靈光一閃,突然就帶我到那土地公廟拜拜,我身子無力的跟著,母親口中是唸唸有詞,說完要我拜一拜,又是唸唸有詞,結束最後和我說「以後經過這裡都要拜一下」,我說好。回到家中,也就好了!

「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是我對自己的子女常提醒的事。這兒沒有提到要「說」,就是「說」出口不是簡單的事。

口說本來就要留意,一般說的「十惡業」口業佔了四項也就是四成,將近一半,怎能不在言語上多加注意!而有沒有「盜法」這種行為,在「說」的言論表現中也可以容易判斷。

有些人喜歡聽人說,就如同聽人演講一般,因為這是他人的精華,聽完之後就到處說,說的是引經據典比起經典有過之無不及,道的是頭頭是道比起得道高僧更甚之而無不及。也不管來源出處源由、也不管自身是否有過相同的感受,拿來就用,好似專家、好似懂很多、好似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不知為的是啥為何有這種舉動?是想受觀注、想有話題、不想冷場嗎?

只是,

引用到好的,或自己受到掌聲,出處就像自己說的一樣。這不就是盜法?
轉述到壞的,或如同水過無痕,這不就是散布謠言怎能是無關緊要之事?

聽來的,不是不能說,應該要「感同身受」不如說是「身受,感同」。 尤其要將從何而來,或是「出處在何處」「出處不在自己」闡明出來。

否則,就是為了受到他人的關注。

若想要引用他人之言又想因此受人膜拜,這不就是盜法者(註二)的心了!

慎之!慎之!

補記一下
今日(6/4)李兄將一舊檔案修正成方便民眾使用且易於看懂的新檔,覺得很好我也算是受惠者。我在將這檔案上傳到網站供人下載時,因為與我業務有相關,就註明一下這檔案的編修者。一是認為這真的是花了心思編修利於大眾的檔案。二是避免剛接觸這工作這檔案又出現會讓人誤認為是我處理的。如此也是區別。
吾之心態是不想盜法的!


註一:
記得之前曾在宮廟走動的陳○德同修說過,這噁氣打嗝除了一般的消化道關係,就是有靈體要與此人溝通。正乩身也常是因此而來。

註二:
盜法者,就是拿別人的話來當做自己的言論,目的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崇拜與景仰。舉例來說:盜法者有點像現在的AI,而AI也可以說是在盜法,只是它沒有特定的形體、也沒有想要獲得取得他人膜拜的心境。
簡言之,就是
1、喜引經據典。
2、為得人信仰。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享樂不用在人間

逛那些社群軟體,不管是台灣、內陸、還是其他國家的,不少的網紅、博主、或是有粉絲的主角,這影響人數眾多者還是要多注意,尤其在公開場合上的正式發言,因為法師不小心的的誤傳都要成為狐身,更何況是故意的散布。《指月錄卷之八。六祖下第三世。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些想要傳播散布的想法念頭若是有偏斜,自身反思後想來會令人覺得不妥而掛心,除非聽者自行解開,否則這導正的責任就成了散布者的工作了。

舉個例子:單單的說這「及時行樂」並不好,這詞句還要分層次的。

以「享樂」而言,在無形的識覺場域如夢境一般,想要美食美酒就有美食美酒、想要美女就有美女、想要財富就有財富、想要權力就有權力、想要得什麼就能有什麼…。若要的是這些,請問,為何要在人間?在那無形的世界、神的世界、靈的世界、鬼的世界、…就可以得到了。人間反而不易得到這些呢,為何要在人間獲得

到人世間來的意義又是啥?

從八苦來看: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及五陰熾盛。或也可以知道呢!
這是本有的東西,不是要宣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人吃苦的意思!(註)

就我而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至少吃喝玩樂不是我的意義。
吃只求吃飽,那些吃播、那些美食、那些技術、…,即使看了流口水,也不會讓我嚮往。
暍只在解渴,什麼美酒、什麼飲料、什麼口感、…,看來特別,也不會讓我想嘗試。
玩樂對我而言也算是蠻累的事,走走看看一次也就足夠,再去就累了,也許帶人前往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的意義在
相信、目標、實踐、完成。
感受、尋找、體驗、心得。
記錄、累積、回顧、反思。
我在、我做、我得、我有。
入境、煉靈、進階、隨行。

你的意義呢?
找到自己的吧!
給個AI查詢,供參考,如下

AI 摘要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充滿著選擇、挑戰和成長。 它也是不斷探索自我、體驗世界、創造意義的過程,最終達到圓滿。

更詳細的說明:

人生就像一本書,每一頁都記錄著我們的經歷。 我們經歷著喜悅、悲傷、成功和失敗,這些都是塑造我們個性的重要因素。

人生就像一個選擇的過程:

選擇:

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選擇,從決定今天要穿什麼衣服,到決定未來要走哪條路,這些選擇都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走向。

挑戰:

每個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挑戰,有些挑戰讓我們感到困惑和挫折,但有些挑戰則讓我們成長和進步。

成長:

經歷這些挑戰,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成長為更成熟和更完善的人。

人生是一個旅程,也是一個創造意義的過程:

探索: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並根據這些了解來規劃自己的未來。

體驗:

我們應該勇敢地走出舒適區,體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擴展自己的視野和體驗。

創造意義: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創造意義,例如幫助他人、追求知識、創造藝術,或者只是享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最終,人生達到圓滿,並非完美無缺,而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勇敢地面對挑戰,並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

總之,人生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我們需要不斷地適應環境,勇於挑戰,才能到達生命的終點,達到圓滿。

AI 回覆可能有誤。

 




註:人能擁有,AI不能擁的。就是!




布施一碗麵

長官突然送來了一碗麵且是素的,因為未事先知曉,午餐都煮好了,再吃這就太多了。就和之前的煎包一樣,布施了!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婚姻是墳墓?不知婚姻也造就英雄

現在社群網路一堆,有些人喜歡發表自己看法、言論。偏頗的想法、奇特的觀點,或是給與那些錯誤者「支持論點」讓原本在選擇叉路上,指引那些不知所措者選擇了那不正確的路。

這兒就來談談「婚姻」,結婚:

這左方是在Dcard社群中出現在我列表所看到的,就如同其他的軟體般,也許是「文章多」、「話多」、「關注」的人多、亦或是「花錢」、「會員」、…等。總之與商家廣告收益有關,無關乎其他仁義道德、社會教育、觀念對錯、理由觀點、是非明辨、…。

「出軌」「離婚」本來就不應該是常態。

結婚那時的風風光光、花費巨款、張燈結彩、眾告親友、…,最後還「誓言」。沒幾年就落得兩散分離,原因卻是「不合」?工作勞累?男人劣根?男人本性?以此為由來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在我面前根本說不通呢!要麼就不結婚,既然結婚了,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藉口,想逃脫自我的譴責,沒有承擔的肩膀,可惜身為男人了!

如何成為婚姻的英雄?
婚後六年左右,岳父過世了(2011年),又過了八年岳母過世了(2019年),岳母的喪葬過程中瞭解不少也算是主要的操辦,記得在岳母離世那天她曾說的話「我沒有父母親了」。每每在節日時妻子雖想要堅強,但總會想起了沒有雙親(過世),看她流淚哭泣;亦覺得世上孤身無親、無依無靠又無助的「孤單」而傷懷傷感傷心(註)。

此時,就該是英雄出場的時候了...

「誰說這世上你沒有親人.我就是你的親人.你唯一的至親親人.你的依靠靠山」

這句話,有誰可以說得出口?
又有誰的婚姻撐到對方的雙親都不在了,才有機會說這句話?

多得是那些「荷爾蒙」作祟「癢」的人。還是勤於學習西方「七年之癢」的說法.認定為正常狀況?也難怪,世上再無英雄。

再說,左方這些想法我沒有過嗎?我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聖人,當然有。但也要在「出現問題時」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解決?之前文章寫過了。
我沒有七真子傳中的「劉處玄—長生子」在煙花院內不受染之力,然要破除這「情色」的法門也算是有不少方法的,找到自己的方式來去除它,才有可能說出上方的那句話呀!



(註):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這句話猶如沒有父母,其實就是另一種闡述的方式,又有誰真的瞭解此深層的意義。多數的人都等不到女方的父母真的去世不在就離婚了呢!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罷免衍生的話題

近來,不少同事被指派去參與罷免前的選務工作,發生了不少的問題

就「戶政相關」來談談文字。

以姓名來說,有同事說到「黃」這個姓氏,談到早期、以往、談到小時候學的、談到現在更動的不相同,誰對?誰錯?正確答案是什麼?

事實上,就沒有正確答案。文字,是在語言之後才有的,為了便利傳播知識訊息,記載下來避免相同的錯誤,讓後世能較安全的延續。較為高等有靈性的物種,會有「一百隻𤠣子的效應」祂能夠感應到並學習,也就是所謂的「靈機一動」。
1、看哪些動物意外死亡了,卻還一直有同樣的事發生,這就是訊息傳的差一些的。
2、看哪些動物習性改變了,影響了所看到的整個環境的改變且顯而易見。
舉個例子:
1、高速公路上,老是看到那些「牛屎鳥」死在馬路旁。
2、好多的貓狗躺在馬路上,不似以往聽到來車聲就驚嚇逃離。

要戶政相關的話。
查過寫過製作過「族譜」的人,更能知道「文字」與「語言」的差異

2003年起,為了族譜查了不少東西,因為過往的百姓讀書識字的人不多,那名字要記錄下來,又怎能要求的精準?又有的是「台音」有的以「國音」,我查看到的是:
1、不少用相同的音來記載。話說我叫「當仔」,誰知命名時是「冬天的冬」還是「東西的東」?故這兒有寫的是「治」那兒是「姊」。這兒說的是「彩」那兒寫的是「采」、說的是「壽」那兒寫的是「受」…等

2、不少用形狀類似來寫下。看這兒說的是「微」,那兒寫的是「徵」。

故,以「黃」字來說「草頭黃是黃」還是「廿頭黃是黃」本就無關緊要。這只是在挑毛病「雞蛋裡挑骨頭」,外在的吹毛求疪。重要的是說出來的意義,它是代表「顏色」,還是代表「色情」,亦或是單純的「象徵」、單純的「脈絡」,還是另有他意?

一味的在外表上找喳,永遠得不到「正確答案」,因為一筆的長度可以不同、角度可以不同、寬窄厚薄都不同,這些都是量值,近似估計的「量」無法達到精確的「數」值。必然就會有「無限」的找喳說詞。不在真相上琢磨,矛盾易生,矛盾多了就產生迷惑無法豁然貫通。

而「真相愈辯愈明」這是要雙方的五感「出入」要順暢才能完成。例:「只說不聽、說沒人聽」就是無用之舉。換句話說,沒有「出入」卻談缺失,就是空談。

給個忠告,別自找麻煩了。

圖片來源: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372/d3728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