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https://photos.app.goo.gl/G5CTM37jcCEg2WVi81、鋸中央苦楝樹枝並整理(4)
2、挖153巷旁的會淹水的區域,不算深的水溝(4)。連接到阿婆的菜園,應該是堪用。
20221230
https://photos.app.goo.gl/G5CTM37jcCEg2WVi820221229
https://photos.app.goo.gl/dzwZVHnnTy65XEaX920221228
https://photos.app.goo.gl/xsMgmfTnyLCFZY1M920221227
https://photos.app.goo.gl/rzFZKJASRFnpNfG6620221223
https://photos.app.goo.gl/1MRaoBZYCGveUpBL820221222
https://photos.app.goo.gl/9GTPLzJYXMNJMT5U720221221
https://photos.app.goo.gl/ptRwko4chgz4B8nv920221220
20221219
https://photos.app.goo.gl/8c8HnEc2jPnJErhL920221215
https://photos.app.goo.gl/U5ygewKeb8Kw82R2920221214
https://photos.app.goo.gl/jTHeu1qfArYJFrPN820221213
https://photos.app.goo.gl/nHXpEUrcikHC1Wv4620221212
https://photos.app.goo.gl/WCQFBT69HgTjfxKC620221209
https://photos.app.goo.gl/xxtnei3N2sd8bzVa720221208
https://photos.app.goo.gl/ew3gdKNuRuez5k9k720221207
https://photos.app.goo.gl/QMEWdnC8seoVzduf720221206
https://photos.app.goo.gl/PtWEE3Vr4TeX7Z7N8重寫歌詞,這,歌曲改詞,觸及到我了
自由時報:「律師呂秋遠改編經典歌曲《小薇》的歌詞」
有人寫負面的,我也來寫一段正面的鼓勵
20221205
https://photos.app.goo.gl/hcxYWWTLFyMB3igP611/26投完公投,結果
20221201
https://photos.app.goo.gl/DQGJ3C1ULfxGTYSJ920221130
https://photos.app.goo.gl/c3D7mx69wuKk2Mju820221129
https://photos.app.goo.gl/mRbANNAXUos3py4H720221128
https://photos.app.goo.gl/dzxNUZcFhu85LyQy6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人與人的應對進退,是門大學問。和善與結仇,就引動著雙方的心境!
首先,勇,談到的不只是高壯、力氣大、勇氣、膽識,若只是外在外表的高大壯碩、強壯那就是對勇的誤解。精神層面的堅強、隱忍、判斷又可輕乎?
真正勇的意義是什麼?(註)又真的瞭解?
而這兒談到的勇會危及父母,那就是在表面上的爭強、爭勝、為面子、放不低身段、…。為了一時拉不下臉的不服輸而耍手段、結惡緣、有記恨、生疙瘩。導致心中無法安詳。
其次,狠者,無心之狼也!為了單一目的,用盡心機、手段、泯滅良心也要達到目的。以狼而言可能是為了食物取對手性命。而以人而言,為了除恨、除怨、勝利、不輸、金錢、聲名利益…,會打擊、攻擊對手外,最終又何嘗不是取人性命。
然而,兩方相爭,弱者這方無法直接面對強者,就會用其他的方式、手段。在身體心理方面來打擊對手、削弱敵方。
就心理的攻擊來說:因為「人」無法單獨而存在,有父母、妻子、朋友、關愛之人、在意之人事物、…。且人無法在所意的這些人左右永遠護其周全!既然無法與敵方直對,那就從其所在意之人、且無法完護之處下手、總有等到你輕乎、落單、落空的時候!而平時的生活又豈是能安穩?
如此,不就危及到了父母了嗎?
最後,樹立太多敵人,敵人的想法又如何能知?敵人的作為又如何能掌控?我們最熟悉不是自身的言語與行動嗎?最能有所感受的不也是接受於己身的五官知覺嗎?
掌控自己勝於掌控別人,再說自己「孤身一人」只是為了爭強真的可以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犧牲生命?
每個人來到這人世間又何嘗不是父母所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始孝,又豈是一人無牽無掛可以自我論述而任意妄為?
(註):
韓信的胯下之辱,張儀的受誣偷玉,又何嘗不是勇乎!
道德經67章的「慈故能勇」。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謀劃的又豈是小勇。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計票查詢:【2022中選會開票結果 】
地方政府,直轄市長、縣市長、鎮鄉長、村里長,這些與民眾接觸的頻繁由低而高。
可以有建設作為的,從有民意代表的監督機構開始:鄉鎮市民代表、縣市議員、直轄市議員!
看那些政見,如何繁榮一個地方、地區,除了鋪路造橋、建立公共設施、古蹟文物維護、…等這些硬體設施外,那些是地方更該注意的區塊?
首先,人,是重要的,沒有人氣、沒有人員、沒有成員,不能成家、不能成鄉里、不能成市鎮!人聚集一處,關乎到的第一問題就是謀生、經濟。要有謀生能力就要有基礎的知識!
所以,就學、就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就學,看來好似全權交給學校!學校是國立、縣立、它就與鄉鎮無關嗎?不然,它與鄉鎮才是最有關連的,如何讓在地的學生明瞭鄉鎮的環境、熟悉自己的鄉土、介紹自己鄉鎮特別之處?才會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感情。
有嗎?怎麼做?
就業,人口外流的原因為何?沒有創業條件、沒有農產、沒有廠家、沒有商家。
有設施廠商?就有員工需求?人員多與寡也在於廠商的大與小!
記得早期小小的鎮中就有三家電影院,現在連一家都保不住!
曾經的林內天元莊遊樂場荒廢,現在離得更遠要跑到古坑!
擁有交流道的便利,有集貨轉運點嗎?
貨物運輸便利之下,什麼是有利的?大型商場?
用補助的方式?這不應是地方政府該有的作為!
讓一個鄉鎮的經濟只是在鄉鎮內循環打轉,無有功效,就如同一灘死水,終將老臭。
如何與其他鄉鎮、外縣市、或是其他國家有貿易買賣的行為,才會是真正的活水。
舉例而言:
網路購物與交通便利,兩者是不可脫勾缺失的。
若具備了,又該如何達到成效?
原本我也是沒有注意到這細項細節,以為都是大家所提到的讓18歲的人有「選舉權」這項
直到有朋友提到,留意了一下才知道,這「被選舉權」也被修正為18歲了!
說說個人看法
一、選舉權
此項由原本的20歲降為18歲。
這我沒有意見,就如大多數人所言,可以增加青少年對相關議題的關心度!
何況一次選錯覺得受到欺瞞,反省後還有下次的修正選擇。
二、被選舉權
此項由原本的23歲降為18歲。
我就有些疑惑了?
疑惑點綜合兩者一併談談
1、選舉
以學業歷程來看,18歲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
選舉、選擇,本來就是一門大學問,學習觀察、關心,不是壞事。
義務教育後(15)到18歲,三年的時間,不再就學,原本20歲提早二年的學習,也可以視為是實習、觀摩、學習、熟悉的歷程!
2、被選舉
義務教育後(15)到18歲,三年的時間,算是社會經歷,夠嗎?
原本23歲的「被選舉權」是大學畢業的學生,若從義務教育算起也累積七、八年社會歷練。
降到18歲,好嗎?
擔心的是
(1)、對一般人而言,從新開始參與政治,或培養一個人加入,不知要多久,三年夠嗎?
(2)、若是政治家族,官二代來培養後人加入,大學一年級就是他運作時機的開始點。如此,不會造就成以往的世襲制度嗎?
若沒有完善的規制,而且是以「憲法」為最高標準
難保
「公天下」成了「家天下」
有人提到了
憲法第18條 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
1、應考試權。就是就任公職人員資格與事務官有關係,但這與選舉的政務官無有關係!
2、服公職權。談的多就是服公職的權利、身分、俸給、退休、…等權利。
再加上,公務人員選舉罷免法中的候選人年齡限制,這要變動是很快、很容易的!
不用經過人民有選舉權過半的複決!
上句,不就成真了!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首先,談從耳目之欲
從:是放縱也好、是順從也好。
從耳目之欲,讓從外來之物所控制,不能克制。這不就是上篇所談到的「成癮」的現象嗎?
我們是役物的利用外物便利我們的生活,還是役於物被外物所控制牽制無法脫離,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必然要有所選擇,也要有所察覺、警覺。
當局者迷,一般而言,父母親日常生活最常叮囑的不就是這些?
五官是眼耳鼻舌身,雖說好壞對人都會有影響。只不過,除了失明失聰之人外,這耳目是一個人的隨身所需,稍有不慎就會落入生命的安危。這也是以此兩者為重的原因。
所以,耳目所專注的方向,要有所抉擇,與外在環境的接觸而言。它們是影響一個人最為頻繁、最為深切的接收器。
耳目是器官、物件,就個別而言不會有感知欲望(門)。從外在的事物(塵),引起了人內心的波動而受到影響(識)。參見《六祖壇經,附囑品第十》談到的三科法門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耳目之欲談到的不外乎「聲色」它導致了什麼狀況?帶來了什麼後果?聲色場所,不好嗎?
不妨來談談
一、曲終人散
這些地方場所,聚集了不少的人群。「曲」有開始,也有結束的時候。結束時有何感受?【孤獨?孤單?失落?落寞?害怕?恐懼?】
會不會這場完結後接下一場?
二、跟風者
內受外的控制就沒有想法,容易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卻不知原因為何?人云亦云、以訛傳訛,雖說只是跟著他人來說來做,也會輕易被人利用成為謠言的散布者。
三、追星族
對於歌星、明星、球星,崇拜致極。這些人到那兒,就跟到那兒。為的是什麼?時間都花在這兒了,還有什麼時間去知道、明白自己該有的身分、立場、角色、作為?
剛好最近NBA球星加入了台灣的雲豹隊,看看那些追著的人或可以稍稍的明白吧!
看這明星的態度言行、看周圍人的追逐攀附,適切的描述就好比是受到幻術、進到迷宮呢!
其次,以為父母戮,何解?
當所以時間都在聲色場所時,與親人、父母的時間又有多少?分配不到相處的時間,這不就像是父母親已經過世死亡了嗎?
又何需多談!
最後,反思一下,時間的分配是重要,常聽到的一句話「時間花在那兒,成就就在那兒」。一天天時間的如何布局、心中念想的多寡,是該多留意才是!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0221123
https://photos.app.goo.gl/rtsCYkk4x2BsMitL7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物質與精神的選擇
曾有人說到愛情與麵包的選擇,是選擇愛情還是麵包?
這愛情是非物質的,麵包則是物質的。
以數學的集合來說麵包(包含於)愛情。也就是「麵包⊂愛情」。
首先,愛情,愛情中包含其中的一項就是麵包、那些食衣住行育樂等也皆屬之。另外還有溫暖、體貼、關心、…。
它代表的是付出,若是反向的需索,也就難以滿足!
其次,麵包,麵包是食物,它的主要功能是解除飢餓、維持生命。
它可以放大價值,所謂的「一飯千金」,不過它是藉由精神層面的「感恩」放大
它也可以為人涶棄,所謂的「嗟來之食」,乃是藉由「鄙視」而造成的。
選擇,本就因人而異,無有優劣,但結果會有不同!
====================================
一個人成家後,以父母一般的心態,當然希望子女的家庭能和樂,三餐溫飽,過得適切如意!不會開口閉口要子女奉養、老來要子女照顧,一心在年老後想成為子女負擔的父母親,身為父母這身分角色,不會及格的!
父母期望的是讓子女從自己的小家開始經營,穩固後能成為較大的家族棟樑(社會),或能立身行道揚名顯父母(國家)。
「好財貨,私妻子」以現在的說法,就是追求名牌、愛買高級貨!
也就是,若家人只在物質方面的給與,就如同餵養著將胃撐大的食客,人的「慾望」本來就是難以滿足,現在將它擴張。雖然,一時間看來無有利弊,也藏著禍害!
一、人心的不滿足:
梁武為帝欲作仙,彭祖焚香祈壽年,嫦娥照鏡嫌貌醜,石崇巨富苦無錢。
想想,不滿足卻汲汲求取的過程,最終,有人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嗎?
二、行為偏差
紈褲子弟、需索無度、貧富貴賤待人、難有同理、…等。
三、招來禍事,當欲望為他人所妒忌時
(一)、富可敵國時?
(二)、惡勢力知曉?
這會讓家庭招來危機的選擇導致的習慣行為,那裡是父母教養過程所祈望的?
若是「自受其害」倒還可以說得是「自食惡果」的選擇
若是家族親人父母受到牽連,又該如何?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說了這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人不懂,以為諷刺!
20221122
https://photos.app.goo.gl/XqrrEprrwnCGRCfx720221121
https://photos.app.goo.gl/5Di2a1jkuLUoRfp58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來由如下
一、有從家庭中的長輩流傳學習的:親友家族長輩間的互相對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有意無意間,總有些大大小小的影響;好的,接續承上啟下,對認知成長、應對進退有加分作用,壞的,且連自己都厭惡的行為態度卻不修正豈不是陷入討厭自己的矛盾。
二、也有從日常頻繁接觸而習成的:玩伴、鄰居、同學、朋友、聽聞、新聞、媒體,五官中的眼睛所看、耳朵常聽、鼻子喜聞、口嘴食吃、常想常念,一天二天、一月兩月、一年二年、一旬二旬,日積月累之下漸漸就慢慢的養成習慣。
小的習慣,稱為個性。它成了個人的偏好!是好是壞,吸引著志同道合、氣味相投的人。
例:菸友、聚賭、…。
大的習慣,稱為風俗。有了眾人影響、在意他人眼光的力量驅使!是好是壞,選擇也會受到外在的制約。
例:婚喪喜慶
三、前世轉生今世所依循:這論點在此不談。它會淪為人們有壞毛病時不改變、不修正的藉口。
首先,人的成長過程中,前半段,以現在而言是十八歲以前,是父母教養且有義務引導的。如同建築的基礎,這基礎材料有上述一、二兩者來源。
這兩者皆是來源,故第一點,家庭不和諧不能成為行為可以有偏差的藉口?難道沒有五官去觀察其他不同狀況生命的存在?第二點,周遭人員環境的影響也不能成為自己最後所做決定錯誤的理由?難道沒有體會過似曾相似的情境、感受到相同的事情一直發生?
其次,十八歲之後,對出外在外闖蕩的人,這人生未來有何差池,影響不影響改變、決定,也就只能各憑定力、各憑本事了!人的成長,不管是身體心理靈性。建造的工人實作者,當然是「個人」「自己」。雖然,身為監工的父母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動手的執行者,終歸是自己!
最後,解釋這句話所談到的「博奕」「飲酒」。
這兩個詞,當然只是舉例。所要談的重點不是只有這兩項,凡是那些會讓我們沉迷、喪失心志、成癮的外物,都是如此!著重或是專注於這兩項而忽略其他事項的,那就小看文字傳達的意境了!
附帶一提,習慣了這與這些讓人成癮的物品為伍,會導致何種結果?
一、金錢的流失、收支的失衡
二、個人行為的放大不顧他人的處境
三、情緒的波動、自我控制力的喪失
…
可以自己…列出
除上所談關於自身成長相關外,將其述記為所謂的「不孝」之列
不就是它暗示了身為父母這身分職責的監工不力之緣故。
在自顧不暇之餘,又怎會有反哺奉養如前一篇所談,額外之心呢?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0221118
https://photos.app.goo.gl/JqjPJhLD3L5Hoj3r820221116
https://photos.app.goo.gl/yCQ715DsPfDEFQ3N720221115
https://photos.app.goo.gl/ACiBF8eKM4AVPNZU720221114
https://photos.app.goo.gl/hPLgE98GKPZh7SBGA3、挖水溝本來沒什麼特別要領,只要有時間慢慢的加長、加寬。誰知,讓人挖的辛苦是水溝中大根莖的交錯(3),最討厭的是混在爛泥中的塑膠袋及垃圾。這些讓原本不會太困難的工作,變得不輕鬆。
這一天下來,比起除草還累,汗流得比除草還多(3)!
岸上的爛泥多,但是,水溝看來卻不深呢!
4、水溝旁除牛筋草(1),還除到工具斷(2)了!範圍也算大了(1)!20221111
https://photos.app.goo.gl/3ZP4ftmtxGv4sapD720221110
https://photos.app.goo.gl/shonNANnr1akr87d620221109
https://photos.app.goo.gl/t1JJdBhPnFokBpeq820221108
https://photos.app.goo.gl/PkUi7zZqyCXw9Gn7620221107
https://photos.app.goo.gl/XokRiFufMFipX7BW7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古早的假想
人的一生來說,中期為家中棟樑及經濟支柱。以一甲子。十五、三十、十五來劃分如下階段。
階段,子女成長、婚嫁經濟、老年貽孫
一代。代(2) 代(1)
二代。代(3) 代(2) 代(1)
三代。代(4) 代(3) 代(2)
四代。... ... ...
理想的狀況下
十六歲結婚:一歲子女,父母三十一歲。
三十歲時:十五歲子女,父母四十五歲。
三十一歲:十六歲子女,一歲孫子女,四十六歲父母
四十五歲:三十歲子女,十五歲子女,六十歲父母
就上方來看,四代同堂,中間的兩代是家中的經濟主要來源。
若十五歲前不打好基礎?往後如何?
若三十歲前不跟隨長者學習共同持家?往後如何?
若三十一歲後進入下半階段?前要引導、後要照養。往後如何?
若四十六歲後不能貽養蔭及後代。往後如何?
=============上方是鋪排=========下方是新解===============
不孝之一: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
惰,懶惰:怠惰,不只有身體的怠惰,也有心理的怠惰。
人的四肢是舉止動力,言行亦是如此,有動力、沒有動力。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教導其身體與心理的狀態。
在沒有師長的年代是如此,在有師長的年代亦是如此!
此即所謂的「家教」。家教的好與不好,子女的言行對待,就代表著整個家的涵養、是家的標誌、是家的外顯。
惰其四肢,何意?
自暴自棄、不知進取、荒廢懈怠、好吃懶做、享樂怕苦、攀緣依賴、坐享其成、不想付出、…等。
不顧父母之養,何意?
父母的教導,豈是要教導惰其四肢的子女?
父母的養育,豈是要育成惰其四肢的子女?
父母生養子女,是為造就群體中一位好的成員還是壞的成員?
父母育養子女,是為其成為對社會有建樹的一員還是破壞的一員?
上述可知,兩句中所著重在前、在後,天差地遠。
父母是為了這種未來加諸要求於他人(子女)的物質反饋給與。意思是要顧及以後要奉養父母,所以不可以懶惰成性嗎?
還是父母是為了能成就(子女)抗壓力精神的自身自我成長。意是要顧慮到父母辛勤的養育,所以不能荒廢懈怠?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養育成為「反哺父母親的目的」,自古以來本就不是其生養子女的本意!
只是為何會演變成此種說法?不得而知!
【註】也該想想:對於子女的反哺之心,父母又該如何?
參考
(1)子女有反哺心,父母接受。子女有施行的對象。完善
(2)子女有反哺心,父母不接受。子女無施行的對象。不佳
(3)子女無力反哺,父母要求。子女父母彼此壓力。苦境
(4)子女無力反哺,父母不要求。各自努力。一般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之前製作「孝」的服飾有談到相關的論述,限於字句字數,謹於該文所言來解釋!
現在則就常見的古文文句,再以今日的時勢來闡述。理應要「其內中之精神不變,而外在則免於受到制限」才好!
大題就以〔孟子.離婁下〕「五不孝」的對答來回應!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鬭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今日,談談「前言」吧!
首先,「孝」看來是「耂」與「子」兩字的結合。五倫中的「長幼有序」表示的是先後及彼此間的相處,而五倫沒有談及的「孝」字也有長幼的表示,它是有血緣親子關係之間的對待,相對於「長幼」這無血緣的對待,當然這兩者之間會有差別、不同!二種關係相關的粗略的方式,可先用我常用的2×2=4「四分法」,對映想想,層次愈多,當然愈複雜。
(1)該親子對待,行親子對待⇨一般正常
(2)該親子對待,行長幼對待⇨會有不同,那就需要針對各別的事來看。
(3)該長幼對待,行親子對待⇨會有不同,那就需要針對各別的事來看。
(4)該長幼對待,行長幼對待⇨一般正常
其次,說說這句話「世俗所謂的不孝者五」中的世俗。「世俗」當然指的是當時的環境背景,自古傳下的典籍著述本就是以精神論述為主,所謂精神必須不變,但方式卻可以不同。然而,反向而言,方式不同,卻不能用環境背景不同的說明解釋來一概而論,而是要看的是「精神」層面意境的異同。也就是因為祂的「無形」容易為有心人士的運作來混淆視聽,亦常會為不明事理的人所曲解。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判斷「精神」這方面有無差異【註】,不是聽一句「環境不同」就可以過關、「背景不同」就可以將原本的詞句意義做了黑白顛倒、完全不同的詮釋。
再者,精神層面的認知也有不同,主要是知與行的多寡:感受與經歷的交織、個人遲頓與敏感的反應、行動力的快與慢、…等。
而這兩者的成份各自佔了多少?也有關係呢!
故上述談到的「精神」,萬萬不能只是「知」呀:
看得聽得新聞說、聽得人家說、事情發生在別人家(「別人的囝仔死不完」)、發生在親友家、發生在自己家、與自己的情緒感受親身經歷,這些狀況都會有不同等級的觸及,觸及心境、想法、與靈性心得。
故要明白這所謂的「精神」處境、判斷「精神」層面的事物。總要有些經歷來配合。
對於養尊處優者、習於苦難者這種處於兩極的人物,也都不適宜對「精神」大談闊論呢!以1997年的電影「心靈補手」來說,這「知多者」如同這年輕的數學天才、「行多者」如同這老年的心理醫生。兩者的交互作用或許有用,但仍不如同一個人知行的反饋所得的多!
最後,每個人的感受、學識、天質、領悟各不相同,文字寫出所傳達到的意境及接受的釋譯也不同。往好的方向、良善的方向、合理的方向去做更好的注解就是很好的見解與體悟了!
【註】
自己的四肢,能控制的是自己。只是彼此間的互動會有傳接後續的作用。
例:別人的五官,我們無法控制。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五官。原本是如此,但我們可以嗎?為何?
例:以口來說,自己可以不說粗俗不堪的話,但卻無法要他人不說髒話。爭吵時罵出口了嗎?接下來動不動手?心中釋不釋懷?往後記不記恨?
例:就女孩穿熱褲(裸露)這事來說:
女孩穿熱褲不穿熱褲,不是我能決定的,我能決定的是看與不看!
看與不看後,會有接下來的引動。心動不心動?引動了情慾了嗎?動了壞念頭了嗎?
這些牽連…什麼是我能決定控制的,什麼是我不能決定控制的?
想想,法律的方式,只能說是事後諸葛呢!
20221104
https://photos.app.goo.gl/5ihv5sZx6DYx2j3q820221103
https://photos.app.goo.gl/7KrjBNYs8cVVker8820221102
https://photos.app.goo.gl/2hFRursFie5itXu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