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日大女兒從金門回來,到機場載她。剛好中午時間,就到「國際耀谷素食館」用餐。
路上她談到,在非本科系的課程上擔任小老師,這老師對她表現的態度及行為印象不錯。還問到她是否在二年級時,可否選這老師的課並來幫忙擔任小老師。話題當然不止這,還有談到要自行到其他地方遊覽,騎車、搭公車、火車、…等。順此,就問了她「對於博愛座讓座的問題」有什麼想法?因為這些問題也常在社會新聞出現,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此種行為多有抗拒,問她只是瞭解想法也沒有正確答案,只是,我先說了「你的想法肯定與我不同」。聽完後,她的想法較為正向且不會有反對抗拒。她也回問了我的想法(註),並與其分享。
這也許是大環境的不同、世代的不同、教育的不同,導致了有新聞上的衝突問題。
以往的交通工具公共的多,公車多員林客運、台西客運、台中客運,遠途的大車也競爭激烈。自己擁有的私人交通工具則是少數人才有。
所以,次數不夠多,困難不夠多,沒有實際的體會親身去處理,也就不會去思考這些問題。多的是人云亦云,思想上的主幹為何或是支持自己立場的是什麼原因不知。或說是眾多的筷子聚集在一起也難折斷,然而,匯集如此多的訊息,有無矛盾於其中,誰又曾想過,過濾過。或者隨著那些外在環境的變動,想法就跟著變,如此,就不是真知了!
「真」是有常的。找到有常的想法,不是依附在無常的變動上,才能有拳拳服膺之物。
我的想法,早期有寫過,不知是否紀錄在這「部落格」中。就註記在最後吧!
這話題其實也不宜父母親自己來說,早期是學校師長要指導的。也就是師長指導學生與父母親的態度。家長指導子女對師長的尊重。也因為現在的教育的缺失,就只能在言談中暗示一些想法與態度。
註:
我讓座的想法,是因為看到其他的長者,我會想到家中的父母。我並不是常年在父母身邊,當遇到這長者,我讓座給他。心中也是期盼著,當父母在外有相同遭遇無座位時,能有年輕人禮讓座位給他們。同樣的道理,當我與晚輩相處時,為老師、為長輩親切和善的對待,或聆聽或指導,並多耐心寬容或指正,也是期望自己的子女在外能遇到能幫助她們的長者。如此而已。
這不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另一種解釋。也就是將這「以及」兩字的拆解,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幼」幼吾幼。不正是如此嗎?
亦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這「以」字單獨解釋,更加適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